焦建平,张红丽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61)
良好家风对高校德育建设的重要性研究
焦建平,张红丽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61)
通过阐述良好家风的内涵,分析当代大学生在道德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在高校开展传承良好家风实践活动的优势。传承良好家风可以端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涵养高校校园人文环境,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合理参考和借鉴。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一直是高校德育教育的工作重点,而传承良好家风对高校德育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传承良好家风;德育建设;道德素质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一直是高校德育教育的工作重点,但是,由于大学生的思想具有独立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使得高校德育建设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难度,面临着一些挑战。将良好家风教育引入德育工作之中,则可以起到独特的积极作用。
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多年来形成的传统风尚[1]。良好家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优良风尚。有些家风名言流传了几千年,放在现代社会里仍有其积极的道德影响。几千年来,好家风的传承,变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家风的精神实质。
家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具有强大的约束力、同化力和促进力。实际上,来自家庭的约束是最容易被个体接受的,良好家风是提升个人道德素质的最有效、最简单的行为规范方式。现在提起“家风”一词,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已经陌生,许多良好的家风正逐渐被人们淡忘。在高校重提传承“家风”,是一种文化的回归,是一种历史智慧的挖掘和重建[2],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道德素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设计了相关的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主要是高校学生和思政课教师。本次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298份,回收问卷284份,有效问卷272份。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大学生在道德素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社会转型期出现了多元化道德价值观并存的局面。由于部分大学生本身的是非辨识能力不足,对一些问题没有清晰、明确的认识,有时会彷徨无措。例如,面对打架、斗殴等恶性事件时,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采取袖手旁观态度的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8%;选择打电话报警或者报告老师同学的,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2%;跟着起哄喝彩的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尽力阻止恶性事件发生的大学生很少,只占被调查总人数的不足7%。这说明,大学生对学校、对社会、对身边的人和事缺乏一定的责任心和是非观念,道德素养有待提升。
受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当代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小皇帝”“小公主”,家长溺爱严重,很多事情包办,造成许多大学生只注重个人私利,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至上,无视群体利益。在调查中,笔者专门设置了关于大学生对待考试作弊行为的态度和入党动机等相关问题。通过调查发现,认为作弊行为是可耻的或者令人憎恶的,仅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9%,;认为可以理解作弊行为,对作弊持宽容态度的竟然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9.7%;还有12.9%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作弊“无所谓,只要及格就行”。由此可见,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不强,缺乏诚信理念,或理解有偏差,做事时考虑的个人因素居多,功利主义观念过重。在对大学生的入党动机调查中,笔者发现相当比例的学生都把入党作为一个政治筹码,为了将来毕业时好找工作才申请入党,而真正因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因为想在大学期间提升自己水平、证明自己能力而申请入党的很少。这说明大学生的整体道德素养水平不高,值得教育工作者警醒。
在信息化时代,受网络虚拟世界的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模式出现虚拟化倾向,缺乏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道德辨别标准下降,有时甚至会混淆善恶的基本界限。现在的大学生几乎“人手一机”,对手机上网的依赖性非常强。但是,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如何才能正确辨别?这对大学生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笔者通过对大学生不文明行为的观察分析发现,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存在乱丢垃圾、随地吐痰、说脏话等不文明行为,自我行为控制能力差。这不仅说明高校本身的德育管理有漏洞,也说明中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做得很不到位。尤其是我国高校缺乏创新性德育教育理念,空洞的道德理论灌输常常导致大学生道德认知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甚至有时会适得其反。
高校图书馆藏书丰富,校园网全方位开放,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查阅有关良好家风的各类资料,搜集、梳理、汇编、整理典型的优秀家风案例。在梳理、研读家风资料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耕读传家、诗书传家、忠孝传家”等名人家风类型,懂得名人家风的共性,知晓文化世家的家风要求。另外,高校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学生中开展各种家风主题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在寒暑假期间亲自调研、走访名人世家,体验其家风的魅力。例如,有些高校规定,大学生暑假返校后需要提交一份特殊的作业,即一本传记或者一封家书,讲讲自己的家训、家规和家族史,介绍整个家族的专属记忆。大学生没有升学压力,思想较为成熟,在传承良好家风的实践活动中能够自动筛选优秀家风信息为自己所用,在自我认同的基础上,良好家风的精华更容易转化为自身的道德修养。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最容易受到外界各种诱惑的影响。如果高校能够积极开展传承家风的实践活动,利用自身的教学资源优势,把家风中的为人处事原则和规范传授给大学生,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每个人从一出生就要面临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每个孩子品德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是中国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在高校接受其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家风文化是家庭教育的道德结晶,从教育功能上看,良好家风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相辅相成,甚至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相互转化。如果能把良好家风文化中的精神内涵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对于促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前,受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在高校校园中蔓延。这些现象的出现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更不利于他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但家风是无言的教育,大学生在梳理、研究家风案例的过程中可以主动摒弃家风中腐朽的、消极的因素,自觉地扬善抑恶。可以说,良好家风在大学生“正三观”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大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通过参与传承良好家风的各种实践活动,可以将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融入德育教育的实践功能中,真正做到外化于行、内化于心,而这对他们以后的婚姻和事业都大有裨益。
个体的德育教育是由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影响的,高校处于学校教育的顶层位置,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立德树人”的重任。当前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缺乏前瞻性,要提升德育教育的质量,一定要找到良好家风与高校德育建设的契合点,进一步优化德育教育的环境。传承良好家风可以从学校的物质文化层面入手,将德育思想精华用一定的器物(如图画、雕刻碑亭等)表现出来,在校园悬挂或张贴家风文化中关于“立德、修身”的宣传标语,形成一种博雅的教育环境。还可以从精神层面入手,鼓励大学生把家风文化中好的理念融入班风、学风、校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用家风文化涵养高校校园人文环境。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出部署,强调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民主、文明、和谐”与良好家风中“夫妻相敬若宾”“父慈子孝”“家和万事兴”等思想息息相通;“爱国、诚信、友善”则是对良好家风中“爱国爱家”“言而有信”“兄友弟恭”等理念的弘扬。以良好家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使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加形象生动、富有亲和力。大学生在家风传承中从跟着学、跟着做,逐步变成主动学、自觉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生活习惯,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3]。
良好家风的传承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对于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家风文化,需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去批判地继承。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当教育大学生,在传承家风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将其中不合理的东西加以剔除,如,主动摒弃家风文化中诸如愚忠愚孝、男尊女卑、泯古不化等思想糟粕。批判地继承家风文化,对于全面深入地把握中国道德文化的本质、重构大学生道德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家风家训中的文化精华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婚恋观和价值观的发展都具有良好的规范作用。让良好家风中的合理因素在高校持续传承,能够涵养社会风气,使良好家风文化成为中国式文明的一张“名片”[4~6]。
总之,传承家风不是将古代的传统家风原封不动地继承下来,而是需要将家风中优秀的道德因子提炼出来,融入当代高校的德育工作中。家风文化中关于修身、齐家、处事等方面的道德精华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和诚信意识。通过对家风文化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研究,准确把握家风中蕴含的思想实质,汲取家风中的精华,积极推动其实现现代转化,将外在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主体的道德认同,才能帮助大学生实现立德修身的目标,实现高校的德育要求,提升高校德育教育水平,最终更好地为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服务。
[1] 张艳国.简论中国传统家训的文化学意义[J].中州学刊,1994(5):99-104.
[2] 彭林.延续我们的”家风文化”[N].人民日报,2014-03-12(5).
[3] 范向阳.浅论“文化断裂”现象对素质教育的影响[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31-33.
[4] 鲍鹏山.家风乃吾国之民风[N].光明日报,2014-02-24(3).
[5] 刘进田.家风家训的现实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5-21(1).
[6] 杨艳.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09(30):256-256.
Research on Importance of Inheriting Good Family Tradition to Mor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Jiao Jianping,Zhang Hongli
(Jiangsu Finance and Accounting Vocational College, Lianyungang222061, Jiangsu, China)
By stating the connotation of good family, it analyzes the existing moral quality problem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clarifies the advantages of inheriting good family tradition activity.Inheriting good family tradition can cultivate the right outlook on life, values and worldview, improve the humanistic environment of the campus, foster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provide reasonable reference for moral education wor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college student moral quality education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heriting good family tradition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mor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herit good family tradition; moral quality education; socialist core values
G40-021[.9]
A
10.13681/j.cnki.cn41-1282/tv.2017.04.025
2017-06-11
2017年度连云港市社科基金项目:家风家训文化传承与大学生道德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17LKT305)。
焦建平(1966-),男,江西南昌人,教授,主要从事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责任编辑 靳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