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切都是规定好了的?
——从《三字经》等国学内容步入课堂看初中生该阅读什么

2017-03-08 16:48山西省怀仁县云中中学章荣花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16期
关键词:三字经国学智慧

山西省怀仁县云中中学 章荣花

最近,学校将国学内容列入课堂,除了学习古典诗词,专门开辟课堂阅读欣赏国学,从《三字经》开始。且不说课堂上国学内容的选择性,单就我们到底该阅读些什么说说吧。

《三字经》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其编撰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孩子长大有所作为。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半部《论语》治天下,所以国学应该弘扬。儒家思想认为:一个人学习文化,最终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什么我们的一切都是规定好了的?

把他人塑造成一个有用之人,怀着这样崇高的目标,一个个教师矢志不渝。这样的教育不就是一个笼子?它正在寻找一只鸟,而学生就是那只鸟,每个教育者都做着这件事。这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无意识。谁能把鸟变成有用之人?我们在起步时就错了,以致始终走在错误的路上。而对此,我们毫无意识。

所以,我认为:教育,首先要对人施行。我们的学生必须首先是人。

如何做到?在课程设置上,向西方学习,增设死亡教育课。我们的传统里,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我们习惯于回避死亡。其实,如果人知道自己生命的有限性,会敬畏生命,珍惜生命,从而激发生命潜能。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像一个助产士,是帮助者,而不是简单的领路人。因为路总得自己去走,谁都无法代替谁。所以我们教育学生,不是教他们如何树立远大理想,而是联系生活的大课堂,引导学生,立足自己,认识生命的局限,发现自身的独特,用积极的生面对随时可能来临的死亡,而不是浑浑噩噩度日。死亡教育还可以促使人产生同情怜悯之心,而这恰恰是人性关爱产生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可能消除冷漠、麻木等僵化态度。伴随这一课程,辅以阅读童话《夜莺和红玫瑰》、《小王子》等;动物小说《西顿动物记》、《热爱生命》等以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之类的作品。

其次,应该阅读古希腊,古罗马神话、史诗以及悲剧,体会西方思想中的悲剧精神,认识人的尊严、价值对于人的发展的意义,通过悲剧增强自我反省能力,净化心灵,从而享受生命崇高的一面,避免人生简单化、庸俗化。

《三字经》全文用典多,全篇充满乐观精神。在我们意识深处,乐观意味着前途一片光明,所以鼓励乐观,潜意识里我们认为,乐观会带来喜剧;悲观则相反。岂不知,乐观常常意味着盲目。因为现实始终是:无论多伟大的光明都扫除不了现实的荫翳,即便在阳光下还有阴影。悲观使人清醒,因为悲观能让人客观审视自身和周围环境,还有什么比清醒的现实感更让人生活得真实呢?我们的民族喜欢喜剧,才子佳人大团圆。事实上,这仅仅是表面的和谐。因而常常误导了他们的审美,如果有活动需要表演,学生常常会搞一出令人莫名其妙的穿越剧,他们认为滑稽的表演就是喜剧,岂不知他们是在取笑现实中某个有身体缺陷的人。

我们的学生为什么表现得如此嚣张?或者,像个小动物?他们的行为严重缺乏保护,以致每一个动作都赤裸裸的,每一刻的心理都极具动物本性。这和传统文化缺失固然密切相关。但纯粹用我们的国学进补,补得进去吗?显然不,因为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彻底颠覆了自然经济,人的观念早已改变。每个老师的潜意识仍然希望维持师道尊严,每个学生都是听话乖乖。应试教育的鞭子一挥,他们就形形色色展示出自己最粗陋的一面,哪能做到“首孝悌”呢!学生们连自己都管理不好,会有事事关心的能量?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不是自己所认同的理想对方,甚至将彼此搞成了敌对的双方。

人类所追求的一切美好东西都应该是解放人的,为什么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觉得自己深受束缚?我们的教育难道不是美好事物?

基于此,我们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实验精神。自古以来,中国最缺乏实验精神。我们需要从西方的科学精神中汲取力量。西方近代科学产生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大背景下,资产阶级此时进行了社会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牛顿、布鲁诺等人以科学革命挑战神学统治,赢得人类认知领域的大踏步前进。科学精神需要实验精神,我们的学生需要读《元素的故事》,阅读舍勒、门捷列夫、居里夫人等故事,从这些故事中,了解自己所生存的物质世界是怎么回事,体验实验过程伴随的怀疑精神和探索精神,而不仅仅是在心里想当然。阅读别人,理解自己。以一代代自然科学家共同的生活方式对照我们自己,寻找差异,认识我们的生存方式。

当我们对物质世界有所认识后,就可以适当增加哲学思想方面的阅读,比如诸子百家故事,西方哲学家的故事,哲学的故事等等。哲学就是爱智慧,我们中国不乏智慧,但自古以来,我们似乎是恨智慧,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明朝八股取士,清朝有文字狱,历来统治者实行愚民政策。我们的智慧仅仅是:学而优则仕;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我们最怕无用,总期望自己成为栋梁。所以我们的智慧沾染了世俗色彩。西方哲学从苏格拉底开始,纯粹是看似无用的精神:认识你自己,世界从哪里来,我们向何处去……通过精神上的追索,给人生以意义。我们可以让学生看电影《苏菲的世界》,进入哲学世界。加谬在著名的《西西弗斯神话》,表达了现代人对存在的追索。人生就像西西弗斯滚石,目的虽有,道路全无。因为作为一种惩罚,当西西弗斯将石头滚上山顶,石头会自动滚下,永无休止。但是,加缪强调了存在。人之所以是人,因为他在做事,滚石这个过程就是人生体验,其中有我们中国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烈士精神蕴藏。神不会死,动物无法选择死,只有人,在生之途可以选择死以及死的方式。我们活的方式恰恰是我们死的方式,所谓向死而生。通过阅读哲学类书籍,可以明白,人活着不仅仅在生存,还有存在。

最后,我们还要涉略一些审美方面的著作,比如《西方名画导读》《梵高传》等,提高审美情趣。如果学生在初中阶段能积淀一些开阔的阅读素材,何愁他们不喜欢阅读经典? 如果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人文素养的人,我们还担心他们没有理想吗?还怕他们不能成为有用之人吗?

猜你喜欢
三字经国学智慧
“垂”改成“掉”,好不好?
朗朗韵味话经典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