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顺义区馨港幼儿园 董 寅
最近一段时间,“学习故事”似乎成了幼教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在探索学习故事的特点,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了撰写学习故事的行列。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有幸参加了中国学前教育研究学会学前教育管理研究专业委员举办的“贯彻《指南》,学习故事研习项目”专题培训,使我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什么是“学习故事”,学习故事在教育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将“学习故事”实践到我们所在的大班额幼儿园中。从对“学习故事”的学习到实践,我感觉到我和孩子们都在快乐成长着。
1.对幼儿园活动的理解及课程的定义
新西兰:课程是在促进儿童学习和发展的专门机构中所发生的所有与儿童直接或间接有关的事情。
中国:课程是在幼儿园有准备的环境中发生的,能够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并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个环节、各种活动的总和。
2.对幼儿自发活动的态度
新西兰:视频中新西兰的幼儿园里没有高档的设施、教师精心设计的“集体教学”活动,幼儿却个个玩得非常投入,生活也特别轻松、快乐。最令我难忘的是幼儿园的进餐环节:孩子们边吃饭边说笑,好不热闹。见此情景,学员们都会有疑惑:“这样进餐,小朋友会不会被食物卡住喉咙?”原来,新西兰的老师认为:进餐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场合,孩子进餐时的自由交谈对他们的发展很有意义,教师需要给予支持和鼓励。
中国:从幼儿园精美设计的楼道环境,到活动室内部的巧手墙饰,再到教师准备好的集体活动,我们幼儿园中的小朋友却是一个个挺直了小腰板,安安静静的聆听着老师的讲解,偶尔老师提问会请举手的小朋友回答问题,而没有举手的小朋友一般没有人关注他是否在听是否明白,让人感觉到的是压抑和灌输,和我们“快乐发展”理念完全相悖。
3.儿童观
为什么新西兰的教师这样重视与支持幼儿的“自发”活动呢?新西兰的教师认为,儿童天生就是有能力、有自信的。而我们却常把儿童的能力和自信当作“培养”的目标,由成人来“赋予”,这正是问题的关键。
“儿童观”是教育永恒的“关键词”。中、新“儿童观”存在差异的原因可以从中西方的历史文化中找到答案。北师大的陈会昌教授曾在2008年3期的《学前教育(家教版)》上撰文,精辟指出这一差异的原因: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社会认为,小孩子生下来是懵懵懂懂、浑浑噩噩、一无所知,大人若不教他,他什么也不会;经历了文艺复兴的西方社会却认为,小孩子是生而知之,即便大人不教,他们也会“无师自通”。
培训中一句话吸引了我,那就是孩子的目光会折射老师“你懂我吗”,让我深深地感悟到:贯彻《指南》,首先要从“读懂孩子”开始。
1.“学习故事”的理念与实践操作
此次培训,专家主要介绍了“学习故事”的理念与实践操作。在新西兰幼儿园中广泛使用的“学习故事”,是一种用叙事的形式对儿童学习和发展进行评价的方式。
Margaret Carr教授研究后发现,故事可以捕捉学习的复杂性,包括对学习策略以及学习动力等内容的捕捉;它可以体现学习的情境性,能将学习的社会性特征与认知、学习效果结合在一起。于是,她提出用“学习故事”这种方式来记录、评价和支持儿童的学习。
2.“学习故事”与“成长档案、观察记录”的差异
不难发现,“学习故事”与一般意义上的观察记录有相似之处,如都要利用图片、文字记录,但也具有自己的典型特征,如不仅仅是成长档案的拼凑,而是需要老师等待孩子自主探究后“魔法时刻”的闪现,以及老师回应后不断提供支持策略促进孩子发展的轨迹再现,大多用第二人称或书信体来显示相互关系的融合等。
新西兰的“学习故事”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注意——对儿童学习的观察(故事和照片);识别——教师对学习的分析、评价和反思,回应——教师为支持儿童进一步学习制定的计划。
1.儿童的自然智慧
通过撰写我的第一篇“学习故事”——《奇怪的桥》,我发现我的小朋友通过自己生活中的观察,自己动手制作一座属于自己的桥的时候,他用语言详细的描述了他用了哪些材料,是否牢固,以及桥周围的环境等,他自己的智慧超乎我的想象,着实让我欣喜、感动。
2.教师的改革勇气
新西兰幼教专家温迪曾说:“发生好的改变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当我听教授问我“你能说出你们班每个小朋友的有点吗”的时候我沉默了,因为并不是我说不出他们的优点,而是我过分的关注了他们的缺点,忽略了他们的优点,所以,我开始在我的日常教学中将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开始多关注孩子们的优点,并且利用他们的优点鼓励、支持他们。
1.“读懂孩子”从“一日活动”展开
此次培训,专家多次提到孩子的“魔法时刻”,虽然没有对“魔法时刻”进行定义,我理解到这种“魔法时刻”就类似于心理学上所说的“心流的体验”,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当一个人的全部都在身体和心灵的充分运作中舒展开来,其所作所为对其自身来说都具有充分的意义和价值。
2.尝试用“专业的眼光”实现“观察发现每个孩子”
我们可以和老师一起随时随地利用手机拍摄功能记录下孩子“专注游戏或活动”的魔法时刻,用专业的眼光轮流对全班孩子“全面观察”,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审视孩子发展的心智水平,进而改进策略,提供给每个孩子必要的支撑,还可以适当和家长一起分享镜头下孩子的活动,家园互动促进孩子的发展。
3.尝试用“有效的环境”实现“幼儿适宜性游戏”
我们需要不断地创设“有效的环境”来满足孩子的需求,这种“有效的环境”必须能够让孩子的游戏撇开混乱失控的游戏和简单重复的游戏水平,帮助儿童作出有意义的、开放的选择;在教师受“邀请”或适宜时刻利用鼓励性评论和开放性提问相结合的介入或退出方式,以及通过“参访和特殊小客人”等促进幼儿游戏向高水平发展。
从对“学习故事”的一无所知,到了解“学习故事”,再到将“学习故事”实践到日常的教学中,我从对新的教育理念的困惑到了解了其中的概念,又到了了解这个新生的教育理念后再教学中有了更多的困惑,再到和园长、及同事之间的探讨,最后到对孩子们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学习故事”让我和我的孩子们都更加快乐的成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