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葫芦岛市绥中一高中 金 娇
语文是母语学科。在语文学科里,知识不存在定值。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最基本的要求应该就是知识丰厚。因为作为语文老师来说,要想教好人人都会说的母语,就必须具备超常人的文化底蕴,而且还不能只是高出一点点。因为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甚至更多的储备。所以,做语文老师不易,做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更难。
语文作为母语学科,势必要承载许多东西。语文不仅仅是一门人文性学科,更是一门艺术。也正是如此,人们往往觉得语文课堂就是诗意的栖息地。而人们眼中的语文教师也总是富有诗意,才情满腹的。语文老师应该是文艺的,并且是具有传统文人那种忧国忧民情怀的。只有这样,语文课才可能会是人文知识传授与人文情怀感染相结合的,学生也会从中感受到语文老师的深度,思想与魅力。
语文教师应该以修炼为基础,扎扎实实学习,老老实实教书。让自己生成一颗慧心,用博览厚积,铸就一颗匠心。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必须成长我们的生活,我们不要为校长读,不要为新课程读,不要为学生读,而为你自己!只要你心静,有一双慧眼,真正的读书,就能内化成我们内在的东西。”“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当语文老师像深山探幽者,沉醉而迷失在“千山高复低”的胜景里时,才能将更好的知识教授给学生。
随着课改的洪流涌入,这些年很多老师都追求课堂的新、异、奇、特,同时,也有很大一部分老师在追求中走了许多弯路。因为求新求异氛围的课堂已经失去了语文最本真的东西,已经不被认可。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引导学生从字词句着手,品味文本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一切从实际出发,扎扎实实抓基础,构建高效多元化的语文课堂。即使再艰深的文本教学,自己总是要坚守文本本身,牢牢地踩在这一篇文本的土地上,不摇不晃,不偏不倚。待到繁花落尽时,心中只存一句话——扎扎实实打基础,老老实实教语文。
其实我们完全不必将原本简单的东西复杂化,简简单单才不失真味。语文教学亦是如此,让我们摒弃那些外在的光鲜亮丽的外衣,从实际出发,老老实实思考几个问题。
学科与学科之间是不同的,理科学科以公式定理等为主,内容具体明确,是既定的。但语文却不同,这个学科承载的是五千年文化,是华夏文明的传递媒介之一。其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学科特点,使语文教师中很大一部分人迷茫于自己该教什么内容,一篇篇课文,内容包罗万象,切入角度见仁见智。每一篇课文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可以多元解读赏析,课文不一样,内容不一样,传递给我们的思想也不一样,每个人从不同课文中看到不同的世界,而同一篇课文呈现给每个人的世界也是有差别的。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在不断的熏陶培养中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语文课堂中,语文教师可以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提升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语文素养。“听说读写”一直是贯穿语文教学始终的,其中,语言是核心。语文就是以语言为核心,以文字、文化、文学为方向,理清他们之间的联系,通过“听说读写”锻炼应用能力,增加知识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升情感和价值观。语言里藏着这个学科最动人的秘密。
其他的学科都是把学生从不会教会,而语文学科更多的时候可能需要把学生先从“会”教到“不会”,最后再真正教“会”。如此说的原因在于语文课上的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学生开始是注意不到的,他们自认为能理解意思就是“会”了,而语文教师是需要设置一些问题把学生难住,让他们知道他们所谓的“会”只是皮毛而已,然后再引导他们真正体验和感悟语言精妙,并真正有所收获。
除了以上那些情况外,还有一个更为严重更具普遍性的问题是近乎一半的时间是在讲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被颠倒。平时讲课文,教师仍多多少少围绕考试来讲,失了语文味,多了应试心。那么作为任重而道远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又是如何教的呢?很大一部分时间,我们仍在概括分析、肆意拓展、视听体验、小组展示这些方面“推陈出新”,花样百出。
歌德说:“内容人人得见,涵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语文是最具生命力的学科,这有灵动的思想和动人的艺术魅力的学科,不应被套上沉重的应试枷锁,更不该被肢解分割。那么,语文课应该教什么?我想语文老师应该做到言意兼得,循着的语言路径,去探寻那形式背后“意”的秘密,一路探寻一路练就“听、说、读、写”的硬本领。这样才不毁坏语文教学本真面貌。
语文老师应将“听一听,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贯穿语文课堂始终。像诵读法、背诵法、复述法、造句法、默读法、圈点批注法、分角色朗读法等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用这些朴素又实用的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应用能力。用最实用的办法,扎实语文最基础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电子教学设备层出不穷,这些设备在方便教学的同时,也存在很多弊端。也许在理科老师的课堂中,这种手段的应用,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理解实验,方便教学。但对语文学科来说,效果却不一定尽如人意。课堂的包装看似美观热闹,而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提高往往提升不上来。一直以来,科技手段的融入常常被看做课堂高效的一个标志。但我们不能忽视一个现实:教学设备的现代化不等于教育的现代化,课堂的时尚化不等于课堂的高效化。语言,才是语文课的载体,语文学习就是要引导学生揣摩玩味语言,再借助自己的想象,来实现对艺术形象的再现还原。
因此,我们还是要扎扎实实打基础,老老实实教语文,按语文的学科特点来教,给学生实实在在的能力提升和素养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