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科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论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育
蒋 科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感恩意识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感恩意识的培育是高校德育不可或缺的环节。但由于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学校道德教育的虚设、社会客观环境的影响以及自身修养的缺失,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现象较为严重。要重新唤醒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育,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强化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全方位营造社会感恩教育的浓厚氛围,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践行感恩理念培养其感恩习惯,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
大学生;感恩意识;培育
感恩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质,如古语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达了子女对父母的养育之恩;“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教导之恩;“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则流露了有志之士对君主的知遇之恩。古语中的字里行间都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人们的“感恩”之心,感谢之情。但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伴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人们自身的感恩意识却越来越薄弱,这种现象在当代大学生群体身上也表现得尤为明显。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涉世不深,实践经验较少,容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其中一些不良思想侵蚀着他们的灵魂,使他们的感恩意识逐渐沉睡,对于别人的帮助不但不能给予回报,甚至认为别人的帮助都是应该的。在相当一部分人中还出现了是非不分的现象,他们仅仅按照自己喜怒哀乐来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不顾及别人的利益得失。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将直接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和民族复兴的实现。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唤醒其感恩意识,不仅是对传统道德文化的继承,更是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理应成为当前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俗话讲:“滴水之恩,须当涌泉相报。”鸟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人更应该有感恩之情。感恩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道的德规范。但很多人对于感恩一词的理解只局限于字面意思,本人认为,感恩的范畴是宽泛的,它是一种认同与回报,对曾经帮助、关心过自己的人,时刻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它是一种处世哲学和生活态度,要求我们要有生活的智慧,乐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因此学会感恩是我们人生中重要的一课。作为其人生发展的基石,提高道德水平、培养感恩意识是高校德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他们的道德素质如何,会直接关系着我国未来的发展。培育大学生感恩意识对于提升大学生素养、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而高校则是培育大学生成人成才的主要阵地。虽然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培育,但是最近几年各大高校对这方面的理论教育却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感恩教育被严重忽略,造成了大学生们感恩意识的薄弱,因此,加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育,则是刻不容缓的课题,这对弥补高校感恩教育的缺失具有重要的意义。
任何的理论研究,最终都要具有能够应用到实践中去的现实价值,成功学家安东尼曾说过:“成功的第一步就是现存有一颗感激之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激之情,”(他在日记中写道)这也就是说,在当今的经济社会中,要想获得成功,除了要掌握扎实的文化知识以外,更重要的则是一个思想道德境界的高低。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重视其感恩意识的培育,不仅可以提高他们自身的道德素质,更是为他们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通过对感恩意识的培育,在大学生之中倡导“怀感恩之心,行报恩之举”,培育知恩图报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使我们的校园和社会充满爱,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提升大学生的人格魅力,使大学生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更具有丰富的情感,成为思想品格健全的人,进而更好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他们的特立独行饱受长辈们的不理解,甚至被称作“脑残的一代”,认为他们就是被家长宠坏的小孩,没有自理能力,离开了父母的庇护,就不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无法在当今的社会上生存。其实,归根结底,主要还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尚不成熟,社会阅历较少,他们更多接触和感受到的是经济社会中的存在价值,以自身的个人利益为衡量尺度,这些导致其对“感恩”等一系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缺乏足够深入的理解,因此总是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倾向,把别人对自己的关怀和爱护看作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步入大学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感恩之心、感恩意识依旧处于封闭半封闭的状态。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淡薄,究其缘由是多方面造成的。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父母作为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是家庭教育的带头者,其言行举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因此,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是当代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感恩情怀、感恩习惯的首要因素。
1.父母远离孩子。由于现实生活的压力,大多数农村家庭都会面临着教育子女与发展事业之间的两难选择,但现实中,他们往往会选择后者,而把本应属于自己教育子女的责任转交由孩子的爷爷奶奶。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显示,在中国,仅农村就有高达6100万的孩子在其成长的过程中缺乏父母的陪伴,我们通常称之为“留守儿童”,而这个数字与英国总人口数相当,也有很多大学生从小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较少,大学期间回家仅两次,平时与父母联系也较少,这样与父母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了。父母与孩子间连最基本的交流都没有,要想激发孩子的感恩情怀,培养其对父母的感恩意识就更无从谈起了。
2.父母溺爱孩子。如果说农村的很多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城市的孩子却是温室的培育、过的宠爱。城市中,“6+1”的家庭模式几乎成为社会的主导模式,大学生们从小在家里就养尊处优,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再苦不能苦孩子”、“父母的爱无需回报”等错误的教育理念经常被大多数家长所秉持,因此许多父母对于孩子的需要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孩子“唯我独尊”的自我意识也就由此产生。在他们的世界中早已没有了感恩的概念,有的只是无穷无尽的索取。
3.父母苛责孩子。现代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于严厉和刻薄也是造成家庭感恩教育缺失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实生活中,由于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要求过严,孩子一旦无法达到家长的标杆,就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责骂甚至打骂。在这种家庭教育环境熏陶下的孩子,很难感受到父母的疼爱与家庭的温暖,更无法体会到生活的喜悦与幸福,因此,感恩之心对他们来说更像一件奢侈品,难以拥有。试问,如果一个人没有感恩意识、感恩习惯,连自己的父母都不会去感恩,那么,他何以去感恩老师、感恩他人、感恩社会呢?这个问题值得人们的深思。
4.家长自身缺乏感恩意识,无法以身作则。有的家长自身就缺乏感恩意识、感恩习惯,向来只知道一味的索取、不愿付出、不愿回报他人,给孩子做出了一个错误的示范,膨胀了孩子的私欲,在这种错误的教育理念的熏陶下,使很多大学生步入大学之后,俨然成为他们父母的复制品,一味的索取、不愿付出、不愿回报。因此滋生了同学之间的很多不必要的矛盾,严重影响了和谐校园的建设。
1.总体来说,大多数学校忽视道德教育,重视知识教育。中国学生接受的大都是传统的封闭式教育,强调以课堂讲授为主,因此很多大学生从小进入小学时便成为契诃夫似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一直生活在“重点”二字的压迫之下。为了能够考上理想的中学,不辜负父母和老师们的殷切期望,孩子整天“遨游于书的海洋之中”;不仅如此,晚上还要与各类复习题目战斗到天亮,真可谓是“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好不容易考上了高中,又要为考入名牌大学,为父母争光而备战高考,时刻处于紧绷的学习状态,因此“上高三,上刀山”便成为了广大高中生们中的流行语,由此对高中生的生活状况可谓窥一斑而知全豹。面对严峻的升学压力,各个学校之间对优质生源的恶性竞争,让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大打折扣。在高考一夫当关的形势下,学习成绩俨然成为评判学生和学校是否优秀的基本价值尺度,中小学德育教育寸步难行,德育教育则形同虚设。在这种不健康的教育环境下栽培出的大学生们,习惯性地为学习成绩而奋斗,却忽视了如何关心他人,如何博爱,如何感恩。
2.大学生道德教育中感恩意识的培养基本被忽略。通常来讲,感恩教育本来就应该是高校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在当今的大学校园中感恩教育却普遍缺失甚至被遗忘,一些高等学府把工作重点集中放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着重培养学生们的专业素质,旨在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过分注重教育的功利性,导致学生的道德教育被严重忽略,进而弱化了教育本身的育人功能。实际上,学校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也不是完全忽略,这其中也会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但是由于道德教育的内容很多,很多高校对感恩教育这一方面比较薄弱,其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普遍缺失。
1.社会急剧转型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经济体制的不断转轨,社会结构的不断调整,民众心里的不断转变,使当今的意识形态不断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再加上“小悦悦事件”、“彭宇事件”等一系列人性冷漠事件的层出不穷,更是严重冲击着当代大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却直线下降,这些都是严重影响着大学生自身感恩意识的培育。
2.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时间尚短,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具有的盲目性和自发性的缺陷,期间涌现出了大量形形色色的不良社会风气,“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私自利”的思想泛滥,以权谋私、损人利己的行为屡见不鲜,金钱与利益的权衡正在代替着人们之间的真心与真情,大学生们各自以不同的方式接受着这些各种各样的社会气息,融合在这个社会之中。又由与当今的大学生们大多缺乏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加上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尚不能正确地判断和认识诸如此类的信息,因此,往往只关心如何能找到高薪的工作,如何及时享乐,而对于如何承当责任、贡献社会则涉及很少,只想着别人能为自己做什么,而不去想想自己又为他人、社会做过什么,在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稳点的情况下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甚至发生扭曲,使其感恩意识受到冲击和消弱。
1.当前的大学生自我意识过于强烈,缺乏对他人的关心与感恩。当代大学生主要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尽管从小学到高中都接触、接受过感恩教育,但这方面的教育在那些必修考试科目面前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再加上社会大环境的熏陶,导致大学生们只重视学习成绩和专业技能,却忽视了自身德行的修养,唯我意识过于强烈,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容忍性较差,极易与他人发生冲突,从“马加爵残杀室友案”到“复旦大学投毒案”等,这些发生在各大高校中的例子都让人们触目惊心。
2.当代大学生爱慕虚荣,盲目追随从众心理。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不顾及家庭的经济状况,盲目攀比,贪图一时的享受,丝毫体谅不到父母培育自己的艰辛,只会一味的索取,认为父母包括老师对他们的服务都是天经地义的,正因为如此,他们很少懂得换位思考,主动的站在别人的立场去看待问题,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缺乏宽容与理解,缺乏尊重与感激。
“人之初,性本善”感恩意识本是蕴含于人性之中的,只不过这得看我们每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能否把它唤醒,唤醒到什么程度?基于上述种种原因,太多的大学生对父母、对同学、对社会、乃至对国家缺乏基本的感恩情怀,因此,重视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育,激发大学生的感恩情怀,培养大学生的感恩习惯,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积极探索培育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路径也成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当务之急。
感恩意识的缺失,究其根本在于多方面教育培养的长期缺乏,通过正确的教育培养,对于唤起大学生的感恩情怀,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感恩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育,理应从亲情教育入手,感念父母之情于先,才会知晓师生情、同窗情、母校情,以亲情触他情,众情之中生博爱,终以博爱感恩社会,让学生们学会感恩,关键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教育的影响,发挥三位一体的教育功能,共同打造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育。
感恩意识的培养要从感恩父母开始,这也是感恩教育的基础,要奠定这个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要。首先,家长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培养自己的感恩意识,给孩子树立起良好榜样;其次,集体的感恩氛围也非常关键。家庭成员之间要能够互帮互助、互相感恩;再次,父母要增进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引导孩子理解父母,懂得感恩父母,切勿以“养子不图回报”为借口,忽视对孩子感恩意识的培育。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也是最伟大的,尤其是中国的父母,更是愿意为了自己的孩子倾其所有,但是也恰恰是因为这种不图回报的爱,有时反而会麻痹了孩子对爱的感受,忽略了对父母的感恩,“施恩不图回报”是高尚的行为,但受恩必报也是我们必须要提倡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父母在关怀疼爱子女的时候,也要教育子女懂得对爱的感恩与回报,从小培养他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多与孩子进行交流谈心,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感受到父母的爱,这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孩子们也会在这种相互尊重、充满感恩的家庭氛围中,耳濡目染地培养感恩意识。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校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地方。德育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但现实却无奈地把它交由高等学校来补课,虽然我们错失了感恩教育的最佳年龄段,但大学时期正是大学生们转变原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不成熟发展到成熟的一个重要的人生阶段,因此学校要把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系统地、全方位地培养学生们的感恩意识,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工作对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功能。第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在追求学术理想的同时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自身的感恩意识,从而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第二,要加强对大学生思想层面和行为层面的感恩教育。以感恩意识为指导,在感恩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理解和接受感恩教育,以感恩之心尊师敬友,体会感恩真谛,而在学校教育的潜移默化之中,会使学生逐渐意识到感恩更是一份信任、理解和尊重,它是友谊和情感的交流,会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同时,要提醒学生感恩就在身边,“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就是一份感恩,要将感恩寓于小事之中,从小事做起,学会感恩。第三,教育学生感恩生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切入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使学生们感悟生命的真谛,学会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提升大学生们的感恩意识。在感恩生命的基础上珍惜生命,更能爆发出生命的活力,以昂扬的斗志面对人生的艰难坎坷,而不会消极厌世,从而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感恩是快乐之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社会就像一个大染缸,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就是染料,分辨能力较差的大学生们就像一匹匹洁白无瑕的布,染料决定布色,良好的社会环境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成长。因此,以学生为根本,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优化社会环境,净化社会空气,形成昂扬向上、团结友爱的社会风气,营造人人爱我,我爱人人的良好社会氛围,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意义深远。为此,首先,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舆论阵地作用,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经常使用的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阵地作用,加强感恩教育既要积极倡导“饮水思源”,让更多的人“感动中国”,也要批判漠视感恩的不良社会风气。其次,要净化网络环境和影视作品。网络和影视作品对于大学生们的影响非常之大,而网络世界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站以及一些内容过于低俗的影视作品,已然成为影响大学生们健康成长的“精神垃圾”,所以,必须要加强对网络环境和影视作品的管理,创建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和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影视作品,避免使大学生们受到不良思想的腐蚀。最后,利用“红色”教育,激励学生对党、国家、人民和社会的热爱,立志于服务人民、报效祖国。
唤醒大学生们的感恩意识、培育大学生们的感恩习惯,合理引导当代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并践行感恩,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合力同心。在追求感恩中丰富人的情感,提升人的境界,激发人的超越凡俗,从而走向崇高,这本身也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的培育,直接关系着我国现代化实现的历史进程,因此,必须摆在高等教育过程的重要位置。
[1]杨国荣.感恩:走向人性的深处[J].文汇报:2007-08-28.
[2]李定庆,柯修.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表现及其解决策略[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6(03A):318-320
[3]李丹.青少年核心价值教育读本(感恩卷)[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251
[4]彭成.感恩中国:青少年必上的8堂感恩课[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