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远,冯 超,李 珺
(湖北经济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湖北 武汉 430205)
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研究
——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
刘志远,冯 超,李 珺
(湖北经济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湖北 武汉 430205)
为调查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针对性与时效性,该研究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问卷调查了湖北经济学院1817名在校大学生。结果如下:(1)大学生最需要职业生涯规划、学业辅导、人际交往、自我接纳与自信等方面的辅导,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服务内容需求上存在性别差异;(2)大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扰时,最愿意寻求朋辈、父母、心理咨询师的辅导,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服务人员需求上存在性别差异;(3)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心理健康知识的需求度较高,对心理咨询服务需求的认知与求助行为尚存在差距;(4)大学生偏好的心理辅导方式是网络咨询与会面咨询。
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加剧,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学生数量成增长趋势,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不断增大。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服务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等22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指导意见》,提出高校要“重视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保持良好的适应能力,重视自杀预防,开展心理危机干预”。为了解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现状与特点,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针对性与时效性,本研究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
本研究调查样本取自湖北经济学院,随机抽取湖北经济学院大一至大四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1850份,回收1817份,有效回收率98%,被试信息见表1。
表1:研究对象分布表(N=1817人)
自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问卷》,该问卷参考罗春鸣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问卷》,依据文献积累和工作实践对问卷进行简化、修改,问卷包括服务机构需求、服务内容需求、服务人员需求、服务方式需求4个维度,16个题项。
为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需求,在问卷中问询学生“你在下列哪些方面存在困扰并需要得到辅导?”该题为多选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需求频率排序依次是:职业规划问题(67.36%)、学业问题(50.08%)、人际交往问题(39.85%)、自我认同与自信(37.97%)、情绪调节(28.23%)、恋爱问题(27.52%)、经济压力(17.72%)、网络(手机游戏)成瘾(12.60%)、家庭关系(5.34%)、生理健康问题(4.62%)、性别认同或性取向(3.03%)、精神疾病预防(2.53%)、物质依赖(酗酒、过量吸烟)(0.94%)。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学业辅导、人际交往、自我认同与自信等方面的辅导需求较为强烈,这与国内相关研究结论相符,例如黄希庭等人的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需要强度排列的前4位是求知、友情、建树和自尊自立需要,罗鸣春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最希望的服务项目是人际适应问题、择业和职业发展、自己的身心管理、学业问题。由此可见,大学生关注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热点一致性较高,并且以发展性需求为主。
为了解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服务内容需求上的差异,对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需求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见表2),从不同性别的选择率顺序来看,男生心理健康服务内容需求由高到低的前五项依次为:职业规划>学业方面>恋爱问题>人际交往>自我认同与自信;而女生则是:职业规划>学业>人际交往>自我认同与自信>情绪调节。
为进一步了解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需求的差异,以性别为自变量,以需求的选择比率为因变量做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大学生在人际交往(x2值=17.27,p<.01)、职业规划(x2值=23.46,p<.01)、恋爱问题(x2值=19.56,p<.01)、情绪调节 x2值=5.50,p<.05)、自我认同与自信(x2值=47.26,p<.01)、性别认同或性取向(x2值=4.61,p<.05)、物质依赖(x2值=12.10,p<.01)、网络成瘾(x2值=8.61,p<.01)存在显著差异,在经济压力方面的差异呈边缘显著(x2值=3.26,.10>p>.05)。结果表明男生在恋爱问题、性别认同或性取向、经济压力、物质依赖、网络成瘾方面的辅导需求显著高于女生。而男生在人际交往、职业规划、情绪调节、自我认同与自信方面的辅导需求显著低于女生。
表2: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服务内容需求上的差异比较
为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需求,在问卷中问询学生对心理辅导机构、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咨询服务的需求情况,数据表明(见表3),63.96%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设立固定的辅导机构,61.6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必要了解心理健康知识,32.3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必要接受心理咨询,而学生中接受过心理咨询的比例为5.32%,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及心理健康知识的需求度较高,在心理咨询服务需求的认知与求助行为之间尚存在差距。大量研究也表明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人群没有去求助的现象普遍存在,影响求助行为的因素包括:心理问题的可控性、心理求助行为的社会容忍度、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资源的可获得性、寻求心理帮助的污名等。闫明、谢唐红等人的研究表明,咨询服务的认知需求与求助行为的差距可能缘于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发展性功能认识不足,只有在问题严重影响自己的时候才会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表3:大学生对心理辅导机构的需求比率表
为了解不同性别大学生对心理辅导机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咨询需求的差异,以性别为自变量,心理辅导机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咨询被需求的均值为因变量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4。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知识需求的差异存在边缘显著(t=-1.78,.10>p>.05),在心理机构的需求和心理咨询需求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4:不同性别大学生对心理健康辅导机构需求差异比较(N=1817)
对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需求程度比率表明(见表5),大学生在遇到困惑时,希望为其提供辅导的人员排序依次为:同学朋友——父母或亲属——学姐学长——心理咨询师——自己解决——班主任——专业课老师——辅导员——任其自然——论坛或网友。大学生期待来自同辈、家庭、咨询师、学校教师的支持与帮助,偏好向非正式的社会网络(父母或朋友)求助,尤其是对朋辈(同学或学长)辅导的需求最为突出,这与梅锦荣等人的研究结论较为一致。
表5: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需求程度比率
为了解不同性别大学生对心理辅导人员需求的差异,以性别为自变量,心理辅导人员被需求的平均得分(经常希望记4分,希望记3分,很少希望记2分,不希望记1分)为因变量做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分析显示(见表5),大学生在对辅导员、班主任、论坛或网友、自我排解的需求上,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t=3.85,p<.01;t=2.77,p<.01;t=1.69,p<.10>p>.05;t=2.58,p<.01),而在寻求同辈朋友或同学、父母或亲属帮助的需求上,男生的得分显著低于女生(t=-3.70,p<.01;t=-5.40,p<.01)。 在寻求专业课老师、学长或学姐、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和任其自然等方面,男生和女生没有明显差异。
为了解大学生对不同心理辅导方式的需求,对大学生心理辅导方式需求的频次分析结果表明:选择网络咨询(QQ或微信)和面对面咨询学生分别为占总人数的42.0%和40.3%,是大学生心理辅导方式需求的主要选择。后续几个方式依次为:其他(包括查阅心理书籍、网络资料等)(6.2%)、参加专题讲座(5.0%)、电话咨询(3.8%)、团体辅导(2.7%)。 在辅导方式上,大学生最青睐网络咨询(QQ或微信),这与网络咨询的便捷性、自主性、匿名性有关。团体辅导的需求度最低,可能是因为学生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如何开展尚不了解,也有可能学生对于在团体中暴露自己的想法心存顾虑,或者学生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存有顾虑等。
表5:不同性别大学生对心理辅导人员的需求差异比较(N=1817)
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需求以发展性辅导为主,林崇德教授在研究中也指出:“当前广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有”两个主流”,一是学生心理健康是主流;二是有些学生由于人际关系、学业、生活环境的压力产生暂时的心理不适要求咨询和辅导这也是主流。以发展性心理辅导理念为主导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服务模式是当前国内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然而,部分高校仍然坚持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偏重医疗模式,仅仅关注患有心理疾病或严重心理问题的少数群体,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性辅导需求。学校需顺应客观发展规律,树立发展的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工作的重点放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辅导上。一方面,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应突出发展性辅导功能,另一方面,可针对大学生的生涯辅导与学业辅导需求,成立生涯发展指导中心、学业支持中心等机构,促进专业服务的多元化,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咨询服务的需求较强,绝大多数高校都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然而学生对心理咨询服务需求的认知与求助行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学校可采取一些方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行为外化。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服务资源的可获得性来促进心理求助行为,资源的可获得性包括是否知晓资源的位置和提供者,及时间、空间、金钱、精力上获得相关资源的可能性和便利性。因此,学校应进一步加大对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宣传力度,通过路牌标示、橱窗报刊、网媒宣传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使学生知晓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地址、服务人员、预约方式、服务内容以及可预期的效果,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专业人员可以通过讲座、发表刊物等方式提高在学生中的曝光率,增加学生对资源的可获得感与可接近感,使学生的咨询意愿转向求助行动。此外,还可以通过开设课程、心理健康宣传活动等方式普及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减少学生对寻求心理帮助污名的担忧,引导学生在必要时主动寻求心理健康服务。
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人员需求特点来看,大学生对朋辈辅导、家长辅导的需求更为强烈,因此学校在重视专业机构、专业人员在心理辅导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应加强专业机构与非专业机构、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合作与支持,形成专业服务和社会支持系统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上的强大合力。一方面,发挥朋辈辅导者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学校可选拔心理素质好、具有发展优势与助人热情的学生组成朋辈辅导队伍,对其进行咨询助人的技能培训与指导,通过学生间的互助解决学生发展中的一般问题,构建彼此信任、支持的人际支持系统。另一方面,还应强化家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提高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倡导家长为学生提供温暖、支持、和谐的家庭环境,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心理帮助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
目前,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方式主要以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知识讲座为主。需求度最高的是个体咨询,团体辅导这种经济、有效的心理辅导方式还未得到大学生们的认可与接纳,学校可加大对团体辅导功能与效果的宣传,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此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通过网络寻求心理帮助已成为大学生偏好的辅导方式。高校在提供线下咨询服务的基础上,应拓展网络咨询的渠道,如提供邮件咨询、即时文字咨询、语音咨询、视频咨询等多种选择,形成线上、线下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1]闫明,刘取芝.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3,(2):80-82.
[2]梅锦荣,隋玉杰,曾建国.大学生的求助倾向[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4).
[3]罗鸣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10.
[4]黄希庭,郑涌.中国心理健康服务:基于需求与服务关系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5):585-590.
[5]纪骁纹,张宁,王纯.高求助意愿者的心理求助行为[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4):252-256.
湖北省高校学生工作精品项目(2016XGJPX3002)
刘志远,湖北经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冯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主要从事特殊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李珺,湖北经济学院法学院辅导员,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