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浩亮
(淮阴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完善策略
丁浩亮
(淮阴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高校的安全稳定是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也面临着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目前还存在应急管理能力缺乏、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应急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这与高校的改革发展不相适应。高校应从建立有效的预防体系入手,进一步完善事中应对机制,健全事后恢复机制,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尤其是对突发事件的预防要重点关注。
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平安校园
近年来,高校校园频发种类繁多的突发事件,不仅对师生身心安全造成伤害,而且给学校带来经济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严重影响了校园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秩序。在人员密集的高校校园,加大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力度、增强师生的危机意识、提高安全防范的能力、减少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构建高效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已成为建设平安、和谐校园刻不容缓的工作。
高校突发事件一般是指在校内发生,给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或造成人员伤亡的、给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带来冲击或严重干扰的事件[1]。应急管理,就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管理行为来预防和处理突发公共事件,以使公共组织及其成员摆脱危机状态的行为过程[2]。应急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怎样有效地预防和处置各种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
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各高校大都制定了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了心理危机干预的信息沟通机制,加强了信息报送和研判。但应急管理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不合理
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一般分为事前预防、事中处理和事后恢复三个阶段。但部分高校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事情发生后怎么去解决,而不是事先去防控,突发事件预防体系薄弱。虽然各高校都有各种各样的安全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情况还十分突出。在日常工作中,虽然有应急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有针对突发事件的演练,但这些宣传、培训和演练往往缺乏系统性和长效性,内容也比较单一。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师生危机意识淡薄,缺乏对危机信息的敏感性,也缺乏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1.2 参与的主体具有局限性
大多数高校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仍突出学校管理者在其中的主体地位,应急管理依靠学生处、保卫处等职能部门,往往将公寓服务组织(社区)、学生组织、学生个人、家庭成员以及任课教师放在次要地位,或者是将其排除出局,各主体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这就导致本应成为预防和解决突发事件主体的师生成为被管理者和旁观者,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1.3 缺乏有效沟通,信息的传送不够及时和全面
在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影响下,很多高校在制定政策时,特别是与学生利益紧密相关的一些政策时,仍把领导意志和学校本位放在前面,往往没有倾听广大师生的意见,这种沟通缺乏也是诱发高校突发事件的原因之一。各高校大都重视信息的报送工作,将掌握及时有效的信息作为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的重要一环。但在信息的搜集过程中,往往忽略和家长的沟通,新兴媒体的广泛使用也给高校管理者全面、及时掌控信息增加了难度。
1.4 应急管理的能力缺乏
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体现在对突发事件的认识能力、化解能力和对应急管理预案及相关制度规章的执行能力。突发事件处置成功与否,很大程度还依赖于执行能力。在调查和走访中,我们发现各高校对突发事件的认识能力、化解能力和执行能力都不同程度存在着问题。对突发事件的敏感度不够,反应还比较迟钝,处置起来有时还比较慌乱。
我国高校应急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高校自身而言主要有以下三点:
2.1 应急预案缺乏科学性和操作性
大多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但从调查情况看,各高校的应急预案大同小异,缺乏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且有些预案是在行政命令的督促下完成的,缺乏科学的调研、分析和论证[3]。结合地方和学校实际的内容不多,大都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内容不够详细,体系也不完整。
2.2 高校管理体系的综合协调能力缺乏
虽然大多高校都成立了校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领导小组,但是,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由于领导小组的临时性,往往会导致校内涉及的各部门以及学生团体之间信息沟通的不畅,校外与政府、媒体、家长之间缺乏沟通。高校没有将应急管理部门作为常设机构,大多数作为学生管理部门或保卫部门工作的一部分,缺乏相应的职责要求。
2.3 高校应急管理的队伍专业性缺乏
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队伍大都是行政管理干部组成,他们专业各异,履历不同,对突发事件的认识程度和管理水平存在很大差异。普遍存在队伍建设缺乏整体性的科学规划、队伍整体作战能力与承载的任务不相协调、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队伍发展的培育机制和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4]160。应急管理工作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和科学性,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队伍的专业性要求较高,但由于各高校对该项工作的实际重视程度不够,专业队伍的建设存在诸多问题。队伍建设是个根本性的问题,没有专业性很强的队伍,应急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就无从谈起。
3.1 高度重视预防工作,有效预防事件发生
英国危机管理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认为,预防是解决危机的最好办法,危机管理的关键在于预防。因为“预期那些意外的危机事件将防止人们在危机来临时的茫然无措”。从危机管理的目的和效果来说,危机预防比危机处置更重要[5]。对于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要抓住预防这个关键,减少事件发生。要让突发事件各相关主体以相对平等的身份,就校园生活中存在的潜在危机进行排查,打破只有个别部门管理者为主的的单一防治模式,使预防主体多元化、平等化,实现多中心的合作共治。
第一,编制科学合理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
应急准备需要部门间的应急规划以利于跨部门的协调联动。一个部门不仅要知道自身的职责,还需要了解自身在实现整体目标中的作用。因此,预案的编制应充分考虑到各相关主体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在充分调研和实践的基础上加以修订实施。学校总应急预案的各部分及各子预案要高度协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确保可以发挥“1+1>2”的效应。应急预案还应该是动态和开放的,根据演练和实战检验的效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修改,不断增强预案的可操作性。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和演练结合,提高师生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能力
独生子女是现代大学生群体的主力军,父母的精心呵护使他们大都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安全防范意识相对较差。而他们又思想活跃,好奇心强,乐于尝试新鲜事物,对一些事情是非判断模糊,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影响,误入歧途。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多种形式加强学生的守法守纪教育、安全知识及技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在日常的工作中,编制和发放突发事件的应急手册,组织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并把这一工作常态化和制度化,借此提高师生辨别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三,畅通信息渠道,加强信息的收集、沟通和研判
高校应该加强校园信息收集工作,着力构建全员参与的信息监测系统。信息监测系统的建立要注重传统和现代手段的协同,既要通过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作用发挥,保卫部门的常规巡逻和辅导员值班巡查,以及公寓服务中心的日常检查等传统手段获取信息,又要高度重视新媒体时代的信息获取。此外,还要建立起信息协同机制,将不同部门和人员掌握的信息有效共享,做到上下互动,家校互动,有情必报,有危必查,共同关注,及时沟通。
3.2 进一步完善事中应对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预防固然重要,但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的事中应对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完善的事中应对机制能够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也能够减少和降低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第一,完善常规的应对机制
一是要快速反应,各司其职。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尤为重要。为此,处置事件的各方要按照预案和解决方案的要求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去。突发事件的处置常常涉及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区域,要及时有效的将这些部门调动起来,这样就需要有一个常设的、高效的应急指挥机构来进行决策。如果没有常设的突发事件综合协调与决策机构和专门的职能机构,高校在突发事件状态下的整合调动能力与应对能力将受到很大限制[6]。通过设置专门的应急指挥机构,就能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有效地处置突发事件,对事件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达到最佳的处置效果。
二是要勇于担当,有效沟通。“英国危机公关专家里杰斯特曾提出著名的危机沟通‘三T’原则:第一,以我为主提供情况(take your own take);第二,提供全部情况(take it all);第三,尽快提供情况(take it fast)。这些原则也可运用到高校突发事件管理沟通中。”[7]当突发事件发生时,高校应该做的事情就是要直面危机,以负责任的态度和有效沟通来平息事态。在处理高校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及学生家长的配合,学校和媒体的信息一致等都要通过良好的沟通来实现。
第二,新形势下需要强化的问题
一是要健全心理干预机制。“大学生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尚未真正成熟,当他们遇到突发事件时,常常会产生比成年人更加强烈的应激反应。”[8]突发事件对学生心理上的影响往往比对其生理上的影响更大,所持续的时间也会更长。因此,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地进行心理干预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一项工作,健全的心理干预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二是要加强网络(新媒体)舆情的引导。首先要发挥舆论监控队伍的作用,完善舆论监控应对机制。高校要从制度、队伍和平台三个方面加强舆论监控应对机制的建设。在制度方面,要制定完备的网络(新媒体)舆情引导与监控的文件,明确各方责任,形成联动机制,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舆情的全面收集和把握。对舆情相关的专兼职人员要加强业务培训,掌握新兴媒体的运作方式,能够熟悉和运用新兴媒体平台,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舆情事件,从而提升对舆情事件的研判分析和处理能力。其次要善于借助校园媒体,注重提高师生网络素质。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善于借助校园媒体尤其是新兴媒体进行舆情的引导,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主流作用。要在第一时间发布官方消息,公布事件真相以及事件调查处理的进程,牢牢掌握“话语权”,有效遏制不实信息或谣言的传播。在信息发布时,要多站在师生的角度,多向社会媒体学习方法技巧,使突发事件能够尽快得到平息和妥善的解决。各高校也要大力加强师生网络行为的引导和约束,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大框架下制定学校的网络行为守则,约束师生的网络行为,教育师生提高网络内容的鉴别能力,拥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和独立思考能力,不轻信网络谣言,不盲目跟风传播,积极建设新型健康的网络文化。
3.3 进一步健全事后恢复机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突发事件只是暂时的,高校需要的还是正常运转。因此,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所做的工作应该是尽快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健全的事后恢复机制应按照科学的程序和步骤来做好事后恢复管理工作。首先,要对突发事件中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情况进行评估,这个评估物质层面是显性的,但更要重视隐性的心理层面。在评估的过程中,要客观面对现实,杜绝弄虚作假。第二,在评估结果出来后,要对在事件中利益受损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必要的物质补偿,对经历突发事件并受到心理影响的师生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尽快从突发事件的阴影中走出来,恢复和谐的校园氛围。第三,突发事件的发生有时不可避免的使高校陷入社会舆论的包围,学校的社会声誉可能因此受损,甚至有一些谣言会影响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因此,消除这些不良的社会舆论对高校来说也是事后恢复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应通过多种渠道,向外界传递正确的信息,尽快消除不良影响,获得社会、家长和师生的支持。
突发事件发生后,总结突发事件中的经验教训,完善预防和应对机制就成为恢复工作的重点。在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要奖罚分明。突发事件的前因后果查清后,对事件中表现积极、反应迅速、发现和处置突发事件有功的人员,进行必要的表扬和肯定。对于失职渎职的人员要依法依纪进行责任追究。情节轻微的,按照学校的校纪校规进行处分;情节严重的,则要移送司法机关按照相关法律进行惩处。对突发事件经验教训的总结最终要落实到对预防和应对机制的修订和完善。突发事件本身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各种变化,并且突发事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成不变的应急预案是无法应对不断变化着的突发事件的。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要能够清晰的发现和分析出原预案所存在的漏洞和不足,能结合新形势、新问题对预案重新研讨,是完善应急预案的最佳时机,也是增强高校管理者危机意识、提高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最好时机和必要过程。
3.4 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应急管理的整体水平
高校的应急管理队伍一般是由专职队伍、兼职队伍和学生骨干三个部分组成。专职应急管理队伍,包括常设机构的工作人员和非常设机构工作人员。常设机构包括决策机构和处置机构,其中的决策人员和处理日常事务的工作人员为专职的应急管理工作人员。非常设机构是指遇应急事件而临时成立工作小组的工作人员,包括学生管理、宣传和保卫等部门人员,他们不仅在处置突发事件时发挥作用,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也担负着信息收集、整理、汇总及突发事件预警等重要工作。兼职应急管理队伍,应该包括高校的教师和相关研究机构、行业内的专家学者等。高校教师尤其是法学、管理、教育学、心理学的专职教师以及具有管理专长的其他管理干部都应成为高校应急管理的兼职人员,他们运用自己的专长,为应急管理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专业支持,在必要时,也可以投入到突发事件的处置中去。学生骨干队伍主要由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组成,这些学生骨干生活在学生中间,对问题的发现和处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现代组织理论的观点来看,资源最优组合,并不在于相同质量的资源越多越好,而在于不同质量的资源互相补充,因此必须全面考虑应急管理专职队伍、兼职队伍和学生骨干的综合作用,进行应急管理队伍的科学设计和有机整合。”[4]167第一,注重兼职队伍优势的发挥,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实效。高校在聘用兼职队伍人员时,应该更注重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弥补专职队伍实践相对缺乏的短板。第二,加强专、兼职人员和学生骨干队伍的相互交流。三支队伍各有优势,把他们有效整合在一起,相互之间经常交流,以达到互通有无、共同提高的目的,实现资源的最优组合[4]167-170。
[1] 陈光.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策略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2] 孙斌.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J].中国市场,2006(52):50-51.
[3] 蒋樟生.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4(4):171-172.
[4] 刘可风,等.高校应急管理工作体系与队伍建设[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5] 金进喜.论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的构建[J].理论与改革,2008(2):75-77.
[6] 钱伟超.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4):161-163.
[7] 吴建勋.论高校突发事件的沟通管理[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2):107-108.
[8] 贺天姝,等.高校突发事件心理干预问题初探[J].学理论,2013(12):327-328.
[责任编辑:王晓青]
2016-11-12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2014JSD668)
丁浩亮(1979-),男,讲师,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E-mail:lishexi@163.com
G647
A
1007-8444(2017)02-015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