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立辉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 广州511483)
互联网视域下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齐立辉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 广州511483)
班级文化是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牵引,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抓手;在互联网视域下着重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探讨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
互联网; 高职院校; 班级文化; 建设
关于班级文化的概念,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很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不同见解[1-3]。 班级文化是组织文化特定范畴的具体表现形式,具有组织文化的基本特征和要素。笔者认为班级文化是班级全体成员(包括辅导员和班级导师在内)在共同学习、生活、工作、交往等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且大多数同学认可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
班级文化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营造和维护的班级氛围,是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牵引,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抓手。班级文化可通过形成班级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约束班级成员的言行举止。班级成员符合班级文化的举动,会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可、赞许、鼓励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或人际关系,赢得班级成员的尊重,该成员此举动将会逐步加强;班级成员不符合班级文化的举动,会得到全体成员的否定、批评、制止等,迫于舆论或集体氛围压迫,不得不约束自己的言语和行动,该成员此举动将会逐步弱化甚至消失。
(一) 班级物质文化失位
由于高职院校采用的是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交叉进行,因此,高职院校班级很少有固定的教室作为物质文化的载体,更多依靠宿舍楼或教学楼的局部区域来进行物质文化的布置、宣传和营造等,很难给班级成员带来归属感。同时,班徽、班歌、班服、班级口号等也是由少数人协商确定下来的,不具备创新性,缺乏公共基础,很难在班级成员之间引起共鸣和响应。
(二) 班级制度文化错位
班级制度文化的制定往往是少数人来完成的,缺少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协商的过程。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班级制度文化并不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等主流文化为基础,常常表现以投机取巧为荣、以刻苦学习为耻,以好吃懒做为荣、以勤工俭学为耻,以浑水摸鱼为荣、以拾金不昧为耻等,与主流文化出现严重错位,制约大学生身心素质和职业素质提升。
(三) 班级行为文化出位
由于高职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不稳定期,并受多元文化、不良网络文化以及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班级行为文化经常会跳出大学生主流班级行为文化的范围。班级成员经常会表现出“物质利益至上”“重视个人利益”“利己主义”等,不尊重老师和他人、以自我意识为主、我行我素、不注意日常穿着和文明用语等,迟到、旷课、考试作弊、上课玩手机、传播不良信息等行为。
(四) 班级精神文化缺位
由于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喜欢独立思考、特立独行,有时过分强调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因此很难形成班级全体成员普遍认同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等,很难确立共同的班级目标、一致的舆论导向以及融洽的人际关系,班级精神文化出现真空地带。李成超在《高职院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探析》的调查结果显示“有11.7 %的学生班级概念模糊,没有统一的班级精神文化标志;有 19 %的班级精神文化制度建设整体不够完善,班级工作开展具有随机性和盲目性”[4]。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等。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平台,人们可以利用它共享和发布资讯,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也降低了区域文化、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等方面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影响。在互联网平台,每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立场,发布相关的信息来进行自主表达,营造了一个人人平等的交际环境。同时互联网将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超文本技术融合为一体,使人们可以获得更多信息,丰富感知和表达方式,提升生活、学习、工作等质量。人们通过互联网既可以获得即时信息,也可以发布即时信息,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即时交流和相互了解。
(一)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为了弥补高职院校班级没有固定教室作为班级物质文化载体的不足,可以通过互联网建立网络班级,形成一个固定且突破时空限制的“大教室”,例如易班、班级博客、班级微信平台、ChinaRen校友录等。班委干部收集班级每个成员的姓名、籍贯、兴趣爱好、座右铭、人生目标、电话号码、生活照片、获得荣誉等资料建成个人专属信息库板块,并不断进行完善和更新,使每个成员都立体式呈现出来;建立班级荣誉榜、班级风采展示等板块,对班级集体和成员获得的重要荣誉进行广泛宣传,对班级参加或举办的重要活动进行展示;在节假日、纪念日、成员生日等重要日期对班级成员发送祝福,针对重要考试、天气突变等发出温馨提示,等等。这样可以加强班级成员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增强班级成员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形成一种“家”的感觉。班级干部通过互联网组织班级全体成员(包括辅导员、班级导师)积极参与班徽、班歌、班服、班级口号等文化标志的征集活动,精心筹备、认真筛选、公开投票,选出多数班级成员认同的文化标志。将班歌拍成全体成员共同演绎的视频文件与班徽LOGO、班级口号、班服照片等在网络班级教室明显区域进行展示,增强班级物质文化认同度。
(二) 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班委干部组织班级全体成员(包括辅导员、班级导师)根据《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学生手册》、道德规范等制定班级制度文化,形成在班级范围内有一定约束力和公信力的班级管理规定、班级行为准则等,并将相关制度文化以PPT、歌曲、视频、图片等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和传播的形式在班级网络教室大力宣传。同时,定期在班级网络教室将班级成员执行班级制度的情况进行统计和通报,为表现优异的学生颁发班级小红花,对不良行为进行不点名批评,让班级成员在班级制度文化的影响下形成对真善美的认识和追求。
(三) 班级行为文化建设
班级行为文化渗透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以及组织活动等行为之中,主要表现为学习行为文化、生活行为文化、交往行为文化、组织行为文化。慕课(MOOC)、数字图书馆、在线上网学习、BBS 和博客论坛等互联网多媒体信息的出现改变了教师在教室按照书本内容给学生讲授课程的单向性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呈现多元化、多样化、多向性等特点,学生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可以享受到教师授课以外的学习方式,也可以接受到世界级名师的教诲;既可以向前追溯学科知识的历史渊源,也可以向后延伸了解学科知识发展前沿;既可以做信息的享受者也可以做信息的传播者。
淘宝等网上购物、滴滴等网上出行、网上订票、网上兼职、网上办公、手机电视等互联网工具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其方便、快捷、经济、实惠、开放、互动、操作简单、服务到位等特点更是得到当代大学生的青睐。加强互联网工具的使用,同时将使用方便、快捷、经济的互联网工具在班级内进行分享,有利于提升班级成员的时间观念、经济观念、合作观念、创业观念等,促进大学生诚信、节俭、友善、分享等良好品质的养成。
微信、飞信、QQ、电子邮件等网上社交媒介的广泛应用丰富了班级成员的交流方式,拓展了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辅导员、班级导师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交流,增强了班级成员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实现了扁平化管理,及时有效地进行信息传递和解决问题。通过网络剧、微电影、微视频等网络视听节目以及微流等网络视频平台对班级开展的心理情景剧、志愿服务活动、文艺汇演、演讲比赛、辩论赛等集体活动进行广泛宣传,既有利于提升班集体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又能强化班级成员对真善美行为的积极追求以及对假恶丑行为的不断抵制,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互联网环境下班级成员既可以自由表达对真善美个性化追求的方式,又能统一对真善美的判断标准,有利于形成个性张扬而又本质趋同的班级精神文化氛围,促进班级精神文化的践行与发展,避免了因形式呆板、内容枯燥引起停滞不前。互联网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雷锋精神等社会主流精神文化的内涵、意义以及现实表现形式都进行了深入阐述,有利于引导班级成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炼出有班级特色、显示班级全体成员意志的班级精神文化。与此同时,明确设定班级合理的发展目标、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班级成员努力做到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结合、集体发展与个人成长的统一。
[1] 罗爽.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探析[J].职教通讯,2013(5):71-73.
[2] 刘义安,王敏.试论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与逻辑路径[J].文教资料,2015(6):106-107.
[3] 曹颖.基于互联网思维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课发展研究[J].商业故事,2015(9):94-95.
[4] 李成超.高职院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4):82-85.
2017-03-24
2016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工匠精神培养模式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6NZXQ17);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16年立项课题“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工匠精神培养路径研究”(项目编号:GDGZ16Y007)
齐立辉(1981-),男,河北保定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和素质教育,电话:13922319929。
G710
A
1671-4733(2017)04-00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