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明
(喀什大学法政学院, 新疆喀什844000)
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建构方式
王小明
(喀什大学法政学院, 新疆喀什844000)
面对社会的不断变化而提出的新要求,传统学校教育模式陷入了瓶颈,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实效性不断弱化,高校采用显性教育方法已经无法应对这些难题;针对显性教育方法的不足,可运用隐形教育方法能够弥补这些不足,隐性教育方法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发挥隐性教育方法的功效,必须重视在高校中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建构方式。
隐性教育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必要性; 建构方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确立,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育手段过于单一;内容枯燥乏味等等。造成这样的境遇究其原因是学校采用显性教育方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因此,高校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引入隐性教育方法。
根据不同的教育环境,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本文探讨的是学校环境,主要针对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隐性教育从不同方面出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得出的概念都不一样,但不管怎样都脱不开“隐”的因子。因此,所谓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的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方案并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外的一切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以隐晦的教育方式促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所传达的思想和行为的一种学校的教育模式。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教育目的的内隐性、教育内容的渗透性、教育对象的自主性、教育方式的灵活性等特点。
(一) 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外部条件,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1]从国际形势来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地在意识形态领域加强思想和文化方面的渗透。同时,传播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通过一些社会思潮宣扬它们的价值观念等等。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后,这些情况不断地对我国的意识形态进行冲击,对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理性信念、思想道德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国内形势来看,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导致人们思想活动发生了变化,欺诈现象屡见不鲜使得社会诚信陷入危机;加之党内和社会上出现的腐败现象层出不穷,很大程度上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威信,使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对党和社会产生怀疑和不满情绪。因此,高校应使用隐性教育方法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样才能不断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
(二) 改变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我国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只是将教育内容灌输给受教育者,而忽视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教育者过多地强调自己的权威,认为他所灌输的教育是正确的,这势必会造成双方的不平等性。因此,不奇怪受教育者会产生抵触的结果,甚至有些行为处处与教育者相悖。一直以来,高校的的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的显性教育方法缺乏灵活性,实效性差,枯燥乏味,所以应该采用隐性教育方法,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实现高校的教育目的,必须重视大学生自主参与的能力以及他们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给予他们的更多想象空间,潜移默化地对他们进行教育。
(三) 增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既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又能顺应他们个性发展需求,这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目的,并且通过利用学校规定的教育资源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达到这一目的。从目前看,大学生爱国热情高涨,能够遵守法律法规,总的来说呈现出好的一面。但与此同时,忽视大学生自身发展规律、教育内容枯燥乏味、很少组织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等问题也伴随着出现。因此,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采用隐性教育方法,它有助于使教育方法变得更加灵活,更能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真正意义上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他们的行为与思想达到一致和统一,更加有助于增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江泽民曾说:“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我的小学、中学和大学老师们给予我的有益的教诲和影响,始终对他们充满着感激之情”[2]。
(一) 拓展高校隐性课程
高校隐性课程包含专业课程和非专业课程,它是区别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时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德育作用。大学生开展思想教育教育活动时,可以采用教育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的方式进行。在语言类课程中,许多文学作品中尤其是一些文学名著充满着浓重的人文精神,它们歌颂真善美,宣扬爱国主义,追求人类道德的高境界,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历史课程中,通过了解过去的不堪回首的历史,鞭策学生们勿忘国耻,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非专业课程指采用一些专场讲座,实践体验活动等类型的选修课程,教育者利用其中所蕴含的教育资源,通过选修课程的教学将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规范传递给学生,接受相关的知识并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学生可以选择与自己专业不一样的课程进行学习,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同时又能补充自己的专业课的学习。
(二) 优化高校物质环境
高校的物质环境包括教室、实验室的布置,图书馆的布置和管理,运动场的设置,道路的布局,校园绿化、宿舍、办公室的布置与管理等等。它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有它自身的教育价值。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环境、用丰富集体生产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3]因此,教育可以存在于一切环境之中,包括学习,生活等环境,都能不知不觉地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学校的园林绿化,各种设施都有其表达的意义和熏陶的作用。整齐的操场、庄严的建筑能让人形成严谨的态度;干净的校园道路、挺拔的杨柳也会有正直纯洁的感触;学校里的壁画、雕塑等都能给予人积极进取的启迪。
(三) 完善高校制度层面
高校制度层面主要是指高校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制,它可以确保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能持续良好的进行。开发和利用学校制度管理的隐性教育资源,首先要坚持民主化原则,提高制度建立的民主化程度。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要遵循民主化原则,尽可能地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到讨论、制定和落实的实践中来,这样的学校制度才是民主的、现实的,是学生自主要求的反映。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先进、科学的高校制度必须体现人文关怀,切实关心学生利益,要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制定规范和制度要尊重和爱护学生,通过“制度育人”、“管理育人”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奖惩制度是高校一种对学生赏罚分明的管理手段,通过奖惩指导和约束他们的道德行为,起到教育的作用。“恰当的奖惩可以督促大学生按照正确的标准塑造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也可以防止某些不良倾向的影响。”[4]因此,在运用惩罚手段的过程中,教育者要特别注意教育的艺术,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以达到惩罚的最终目的—教育。
(四) 丰富高校精神文化
高校精神文化包括高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在内的一切学校的精神文化体系。校风是学校长期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教育因子,它是一个学校治学理念的写照。优良的学风可以使受教育者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能够给予受教育者良好的教育作用,使他们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融洽、积极、健康的班风能促使学生努力进取,从中获得归属感、责任感、安全以及满足感。校风和学风作为充斥于整个学校的一种精神和文化氛围,具有隐性教育的功能,因此,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五) 践行社会实践活动
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将教育内容寄予所举办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之中,通过亲自体验和实践,从而可以收到自我参与,自我教育的功效。鼓励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三支一扶”“三下乡”等活动 ,让学生深入到社会,参与到实践中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地使大学生受到教育,有助于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良好的道德素质。
[1]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4.
[2] 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0-06-29(001).
[3] 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2.
[4] 任雪萍.大学教育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2:19.
2017-03-13
王小明(1989-),男,山西大同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电话:18899355926。
G641
A
1671-4733(2017)04-0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