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萨市第四中学 王朝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文拟就以清代著名学者唐彪的《读书作文谱》为例,看看其中所论述的关于阅读的一些观点是否能给我们带来有益的启示。
唐彪,字翼修,清初教育家、语文教学法家,浙江金华人,活动于康熙年间。所著《家塾教学法》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部以“教学法”命名的教学法著作,是《父师善诱法》和《读书作文谱》的合刻本。《读书作文谱》进行了初步的语文教学法理论建设,十二卷的内容对语文学习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指导,为提高以读写为基础的语文能力提供津梁,其创立的教学经验对现代教育有很大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在本书卷一,唐彪先生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涉世处事,“敬”字功夫居多;读书穷理,“静”字功夫最要。并且大量引用了与之相关的古人之言,有《大学》《易》《诗》等儒家经典的名句,也有周敦颐、程颐、朱熹、陆象山等儒家巨擘的名言,还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内视之谓明,反听之谓聪”的例证。
一方面,这里的“静”首先指在读书之时要专心致志,不能分心走神。他用灯和水为喻,灯烛摇动自然不能清晰地看到物体的真实状态,水流不止也是无法照出万物的本来面目,那么我们的心也是如此,唯有其静,才能真实地了解学习的对象,进而彻悟万理。
另一方面,此处的“静”还是一种自身的修养方法与对所学内容消化吸收的过程。而且孟子有言:“万物皆备于我矣”,古人的读书修学与修身养德有着极其紧密的关系,极为深奥的性命之学就更要靠反求于内的静的功夫了。
在学习阅读之初,首先强调学生的学习心理和阅读的状态,这与我们现在尤其是初高中阶段为考试而过分强调阅读技巧和方法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自然与古人尤其是儒家教学将成圣成贤作为读书学习的最高目的有关,可是实际上却为我们改变整个社会浮躁的阅读风气与功利化、快餐式的阅读方式提供了一种思路和可能。
唐彪说:“有当读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必当备以资查之书。书既有正有闲,而正经之中,有精粗高下,有急需不急需之异,故有五等分别也。”指出读书应该有所分别取舍,而且要有阅读的次序。有需要我们涉猎了解的一些书籍,也有要我们牢牢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还有我们应当常备的一些资料性质的书。
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关于字词和语文基础知识肯定是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补充,所以新课标中规定:“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
在阅读的同时也就要把握好“博”与“约”的关系,也即我们常说的泛读与精读的关系。以语文学科为例,无疑那些学科基础知识和中外文学经典是需要我们精读品味的,而其他生活常识乃至其他科目的书籍我们也是要泛读的,这不仅是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对于语文这门学科也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因为,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从古未有只读四书一经之贤士,亦未有只读四书一经之名臣。故欲知天下之事理,识古今之典故,欲作经世名文,欲为国家建大功业,则诸子中有不可不阅之书,诸语录中有不可不阅之书,典制志记中有不可不阅之书,九流杂技中有不可不阅之书。”古人之识见如此,对于今天我们某些只是让学生背范文、看满分作文书的师生不啻是一种绝妙的讽刺。
唐彪又引用儒家先师孔子之言“多闻阙疑”、“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来论述在阅读中应有的求实精神。并且特别强调了附会穿凿、随文强解的弊端。因为书中那些自己无法理解的内容,未必就却都是含义深奥,富有微言大义的,或许只是原文本身就有错误之处的。
另一方面,自己有疑问才可使自己的阅读能力与学识进一步地提升。朱熹说:“读书有疑者,须看到无疑;无疑者,须看得有疑。有疑者看到无疑,其益犹浅;无疑者看得有疑,其学方进。”有了自己的深入文本的阅读与思考,找出解答,这是小益,若能温故而知新,有所新的发现,那就说明自己的学问又深入一层了。也即横渠先生所说的:“濯去旧见,以来新意。”
同时求实精神还体现在读书要讲求实际,不要一味的迷信书本、拘守于别人的辞章。“若经书所不言,而彼言及者,苟可行之今日,即非周公之书,亦宜遵也;苟不可施之今日,即真周公之书,亦当置也。凡读书者,一当论世,次当论地。”因为每个时代的风气不同,每个地域也有他自己的特色,不能一味地好古,也不能什么都迷信书本,而应根据时地的变化来行事。
俗语常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是人们从读书实践中所总结出来的诀窍。
唐彪说:“凡经史之书,惟熟则能透彻其底蕴”、“故凡人一切所为,生不如熟,熟不如极熟,极熟则能变化推广,纵横高下,无乎不宜。读书作文更贵于熟,何待言哉!”唯有大量的积累与储备,在自己表达应用时才能如鱼得水、纵横捭阖。所以在阅读之时就要用心将所读的材料熟读玩味,而不能浅尝辄止,什么都只是浮光掠影地翻翻,看似懂得很多,可那也只是一些皮毛而已。
而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大量的资讯消息产生,而获取信息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快捷化,可是这些并没有使我们的阅读质量有所提升,而是相反地将我们的阅读泡沫化、碎片化,无法真正构筑我们现代人的精神大厦。在去年教师节前夕,习总书记在参观北师大时说道:“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一个“嵌”字生动地将“熟”刻画了出来。
面对经典,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敬畏,而是通过自己反复的阅读,去亲近,去感悟,让其重新在生活中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