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茶经》翻译中的禅宗意境和茶道精神表达

2017-03-08 12:57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茶经陆羽禅意

潘 玥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镇江 212003)

论《茶经》翻译中的禅宗意境和茶道精神表达

潘 玥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镇江 212003)

禅宗继承了中国佛教的理性思维,提倡“回归”、“净心”、“自悟”,《茶经》这部典籍虽是写茶,但其间蕴含着深远的禅宗意境,因此译者不仅要将文本原意准确传达出来,更要将其内在文化底蕴及禅宗意境挖掘并再现出来。功能学派目的论强调以目的为中心,译文功能决定一切,能传神地诠释出《茶经》的禅意和茶道精神,对跨文化交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茶经》;禅宗;茶道;翻译;目的论

唐代陆羽嗜茶成癖,其所著《茶经》享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宗教学价值,盛誉为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茶文化典籍。《茶经》不仅仅叙述了采茶、煮茶、饮茶的知识和技术,通过这些和茶相关的活动揭示了尘世妄念之人性中蕴含着宁静平和的佛性,通过品茶来净化心灵,达到茶学与禅学的融汇,即“茶禅一味”的境界。也就是说修行者需抛弃世俗烦扰,以宁静祥和心态不断地审视内心,才能明心见性、超越现实、完成自我的回归。古籍作品语言凝练,意蕴深远,汉人董仲舒说过“诗无达诂”,因此,想要英译这部禅意渗透的茶典籍绝非易事,本文试以“目的论”为指导,讨论姜欣、姜怡版《茶经》译文中的禅意美学,旨在证明译者在面对“佶屈聱牙”的古籍时,应深入探究目的语的文化环境和目的语读者的审美趣味,从而确定翻译策略,打造一条沟通中西方文化的渠道,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一、功能学派“目的论”与典籍翻译

Skopos为希腊语,意思是“目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德国,以文本目的为第一翻译准则,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翻译行为有三种目的:译者“为谋生”、……“启发读者”、……“为体现原文结构方面的特点而直译”、使用特定翻译策略或程序的目的……。目的论认为译者在翻译时应根据译文所要达到的交际功能,综合考虑译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知识以及审美能力等诸多因素,从而确定在特定语境中该文本的具体翻译策略,不必拘泥“忠实原文”的形式对等。目的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以目的语文化为导向,因此,目的论对典籍类的外宣翻译有重大指导意义。原作文本只是提供信息的途径,译者要根据具体语境和交际目的做判断,在翻译时适当增添、解释、省略……以达到翻译目的,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姜欣、姜怡版《茶经》译文很契合“目的论”原则,以下即择其要点加以论述。

二、借助“目的论”原则,巧妙译传《茶经》中的禅宗意境茶道精神

(一)动中寓静,实现语言形式与功能对等

根据目的论,译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创造出与原文意义相符、功能一致的译文。《茶经》字面上是在叙述茶叶、烹茶、喝茶……的知识,但字里行间隐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禅宗意境,如果译者照搬原文结构和形式,完全形式上对应的译文会显得十分蹩脚,可读性和可接受性都很差,源语的意境和禅意等信息容易丢失。《茶经一之源》的后半部分叙述了“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据《大般涅槃经》记载: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佛教用语指使人彻底觉悟;甘露,白如雪,甜如糖,在佛教中指的是内心的纯净,姜教授的译文使用了“amrita or nectar”(仙露、花蜜),较好地体现了修行之人内心的纯净和脱俗。啜,即小口饮,对于参禅修道之人,慢慢斟酌、小口啜茶可以丢掉心灵的枷锁,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里,恬淡从容地用心灵去体会、去感悟、去琢磨人生,从而回归自我,顿悟真理,以求得外在与内心的平静统一,达到“静心自悟”佛学修行的最高境界。因此,译文中并未照搬原文,用sip、drink之类表示饮茶动作的动词去追求形式上的对等,而是巧妙地采用“relieved with a few cups of tea”的结构,把小句信息的重心聚焦点从“饮”转移成消除(relieved)“渴、闷、疼、涩、烦……”等不适上来,即译者把原本动态的饮茶过程转译成了静态的意境刻画,凸显出一片宁静禅意下的茶韵,静中有动,动中寓静,巧妙地揭示了禅与茶所蕴含的含义:禅宗思想和茶道精神的内在精神本质是相辅相成的,茶的妙用在于修身养性,修行者只要“情净本性”,便可“静心自悟”,实现由人性向佛性的蝶变;哪怕身处喧闹之处,只要内心清净,亦可成就“遁身自然”的永恒。

(二)传情达趣,强化艺术表现力

国画大师在作画时往往讲求“计白当黑”——空白并非无物,而是包罗万象,精妙之处就在于虚中有实,无画处皆成妙境,《茶经》的行文亦是如此,简练的字里行间中隐含着诸多信息,供读者回味和遐想;而英语与汉语不同,语法结构严密谨慎、逻辑性强等,完整的句式要依靠主谓宾显现出来。因此,译者要充分了解汉英语言的不同之处,将汉语中隐含的情感色彩再现,以满足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增强译文可读性和接受性,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例如“越州瓷……青则益茶……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益茶……”陆羽用了7种茶器茶汤鲜艳的颜色——“青”、“白”、“红”、“黄”、“紫”、“褐”、“黑”,引发出读者视觉上的感受,这是呈汤色效果对于器物胎骨和釉色的要求,但陆羽却认为后6种瓷器“悉不益茶”,反映出陆羽的审美取向,即认为茶具外观装饰的欣赏价值是次要的,重在功效,也就是必须与茶汤相得益彰的才算合适的茶具。姜教授在翻译的时候并没有大段赘述为什么“不益茶”,而仅仅采用unpleasant colors一词,就充分表达出陆羽并不在乎附加在这些茶碗上世俗的价值,而仅仅从物用本性的角度来评判其优劣,显示出修行之人透过风光与繁华历练心灵的境界;另外,unpleasant一词用的非常巧妙,把上述多种色彩斑斓的茶器并置的强烈视觉感一下子拉回到纯净朴实的内心世界,使心灵得到了净化,不用禅语却深得禅意,创造出一种文字描述无法企及的意境,与“无相为体”不谋而合。源语中,陆羽采用了排比和对比辞格,句子形式工整,富有层次美。在姜教授的译义中,原著中的茶汤和茶器色彩在译义中忠实再现为snow white、reddish、yellowish、purple、brownish、murky这几个简练的词,而原作中隐含在并列结构中的层次之美在姜教授的译本中通过in contrast、likewise和worse still这三个逻辑连接词,一下子就转换成富有整体性和逻辑性语篇,准确地体现了原文的意图,将语言的形式和功能有效结合,各有精妙之处。正因为禅宗认为意境韵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茶经的语言简洁凝练,那么,译文也要相应给读者提供一片广阔而富有诗意的意境,达到大音希声的效果,无形中也顺应了陆羽所提倡的的“精行俭德”、“净心自悟”。

(三)诠释源语暗含信息,揭示中庸文化底蕴

茶道是儒家思想在人性中的载体,《茶经》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庸思想,中庸是儒家的重要道德准则,《茶经》文字高度意合精炼,一个简单的词语可能就蕴含着有关信仰、道德、艺术等文化,目的论翻译思想要求译者翻译时应充分考虑隐含的文化因素,结合具体语境确定翻译策略。如:“茶性俭,不宜广,广则其味黯澹《茶经茶之煮》”蕴涵了“中庸”思想,呈现出和谐、朴素和廉洁的美德,茶与水调和的精妙关系就在于一个“和”,茶性俭,泡茶时不宜多放水,否则就会味寡香薄,把握好“度”才可以煮一杯香茗,为了使译文读者更好理解煮茶程序,姜教授在翻译时采用undue一词,将中庸“过犹不及”的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因此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充分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认知和感受,再考虑到两种语言形式结构的差别,然后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使得译文能够最大限度地传达源语的信息。又如“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濑,勿食之……”是对烹茶沏茶用水的阐述。正所谓上善若水,水为茶之母,陆羽认为用山泉水煮茶最理想,并且要选取钟乳石滴下的泉水或者石池漫流而出的泉水,倾泻湍急的水不适宜饮用,会致病。对于选水的标准表现出陆羽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对中庸思想的尊崇,流动过快的水和死水潭的积水都不适合煮茶;而姜教授在翻译时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语言和文化习惯,采用了增译策略,添加了however用以表示逻辑转折;for...resultin表达其间的因果关系,这样一来,虽然形式上不是百分之百对等,但大大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作的文化意蕴。

三、结语

功能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目的性的行为,任何翻译都应当以“目的原则”为最高法则,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打破了传统翻译的“等值”观点,对长期困扰译学界的“归化”与“异化”、“形式对等”与“功能对等”等二元对立论做出较好的解释,为那些“不忠实的译文”提供了理论依据。综上所述,根据功能目的论的思想,在处理古籍翻译时,译者需根据语境,充分考虑到目的语文化和读者的感受,灵活处理。

[1]Nord.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Press,2001..

[2]Vermeer. 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 Action [M]. In Chesterman. A.,ed. Vinay and Darbelnet, 1989.

[3]龚丽萍.英语语言学中的茶道精神分析[J].福建茶叶,2016.10

[4]姜欣,姜怡.茶经[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5]谢胜燕.功能学派目的论视角下喜剧影片字幕翻译的策略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

Zen Philosophy and the Spirit of Tea Ceremony in the Translation ofTheClassicofTea

PAN Yue

(Zhenjiang College, Zhenjiang 212003,China)

Zen inherited from the rational thinking in Chinese Buddhism, advocating “return”, “mind” and “self realization”.TheClassicofTeacontains significant religious conception of Zen apart from tea, thus, the translator should not only convey the literal meaning of the text, but also reproduce inner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of Zen philosophy within the text. According to Skopos Theory,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determines translation strategy and any kind of activity is motivated by its purpose, which vividly interpreted Zen philosophy and tea spirit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ClassicofTea; Zen; tea ceremony; translation; Skopos Theory

2017-02-16

2014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4SJD745)。

潘玥(1982- ),女,硕士,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讲师,江苏大学文学古籍研究团队成员,研究方向:语言学。

B948

A

1671-3974(2017)02-0016-03

猜你喜欢
茶经陆羽禅意
“茶圣”陆羽:煮茶走天涯
禅意人生
尺八的禅意
不捧场的好朋友
禅意(外一首)
《茶经》:世界现存最早的“茶叶百科全书”
营养学中看《茶经》
径山寺、径山茶陆羽和《茶经》的故事
品一杯充满禅意的茶
万物皆有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