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在国别化商务汉语教材中的应用

2017-03-08 11:06
海外华文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国别比较法母语

赖 铮

(厦门理工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中国厦门361024)

比较法在国别化商务汉语教材中的应用

赖 铮

(厦门理工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中国厦门361024)

比较法有两个层面的意思,首先是指汉语教材的课文及练习要涵盖汉语和英语的语言文化比较,其次是汉语和学生母语的比较,强调教材的国别性、亲近性和可接受性。基于比较法的商务汉语教材编写应该遵循以下六个原则(取首个字母成为COCA COLA):主题选择要文化比较领先(Cultural Comparison)、文化主题尽量涉及学生熟悉的母语文化(Own Culture)、课堂活动和课后练习强调交际性(Communicative)、难度适中(Acceptable difficulty)、提供真实的商务案例和具体操作(Business Cases and Operation)和中外语言比较分析(Linguistic Analysis)。

比较法;国别化;商务汉语教材

一、引 言

早在2007年,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就曾明确指示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要重新编写,新教材要贴近外国人的生活、思维和习惯。同时,编写新教材也要考虑到一些非英语国家学习者的需求。2010年,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孔子学院的发展情况”专题采访中,许琳再次重申,教材经过市场检验才是根本,教师要脱离本体,要贴近外国人的思想、贴近外国人的习惯、贴近外国人的生活来编教材,组织教学。要把中国式的教材变为当地本土式的教材,出发点是“他们要学什么”,而不是我们“让他们学什么。2015年5月21日,习近平就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批示: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海外6000万华人华侨、500万中国留学生和7000万学习中文的外国人提供“精致、定制、雅致”的信息服务。

为不同国家或者区域特定语言文化背景的学习者量身定制汉语教材已经成为学界的一个重大课题,专门用途汉语教材、口语和写作教材应当更加注重国别化(张博,2015)。

教学实践也表明,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时,常有不自觉地套用自己母语的习惯,实际上就是汉语同其母语在语法上的比较应用。既然是两种语言的比较,就必然存在相通之处,也一定存在差异。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研究和把握汉语学生母语或者他熟悉的媒介语(如英语)在语法规律上的差异,有利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加强教学的针对性、预见性,解决学生母语或者他熟悉的媒介语在语言应用中的干扰问题。

根据黄建滨的统计(2015),目前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编写原则有以下几种: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和趣味性(赵贤州);实用性、交际性、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和针对性(吕必松);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趣味性和系统性(刘珣);定向原则、目标原则、特色原则、认知原则、时代原则、语体原则、文化原则、趣味原则、使用原则和立体原则(李泉)。以上这些原则非常具体系统详实,但都缺乏汉语国际教育的本质特征--中外语言文化比较。

所谓比较法(魏志成,2014),就是指语言教师运用跨语言文化比较——即通过L1与L2的比较——来实施包括L1和L2在内的语言教学的方法。比较的范围包括从音位、词汇、语法到文体篇章以及整个语言文化项目的相同性和差异性。作为一种教学法,“比较法”不仅仅适合在中国语境下的英语教学,也适合对外汉语教学,甚至适合世界范围内的所有第二语言教学。

二、服务于中国英语教育的比较法

胡文仲(1982,1988)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要开展汉英语言、文化比较,要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这是因为,中国的外语教学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我们的学生以汉语为母语,决定了我们要在汉外语言文化比较的基础上编写教材,需要充分考虑到在发音、语调、语法结构、词汇用法、修辞规范等方面外语和汉语的差异,以便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另外,把汉外语言文化异同的研究和观察心得贯彻到教材当中去,提高教材的针对性,有助于事半功倍地掌握外语。

Charles C.Fries在《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一书中甚至认为,“最有效的教材是这样的教材:它的立足点是一方面对所学的外语进行科学的描写,一方面又对学生的母语进行相应的描写,并加以仔细的比较(转引自连淑能,1993:2)。

三、服务于国别化汉语教材的比较法

现有的国内出版的国别性教材绝大多数是同一种教材的不同注释版本,并不是针对不同国家汉语学习者而特别设计的教材;基础理论研究亟待突破,对西方语言理论介绍偏多,汉语自身的特点不能完全依照西方的理论体系来分析,我们应该建立适合汉语特色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体系;根据一种通用型教材,将注释部分用不同的文字翻译一遍,编写出它的多语种版本,这并非是真正的适合汉语学习者需要的国别化教材。

所谓海外教材的“国别性”,就是在教材中突出地显示出其使用国的特色,使教材符合使用国的实际情况,从而让使用者觉得合适、好用,让教材真正起到有效地辅助教学的作用。

郑通涛(2012)认为,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对外汉语教材在体现工具性价值的同时,也要体现一定的社会文化传统和文化价值。就当前的汉语教材而言,主要体现的是工具性价值,去很少考虑其他民族的经验、文化、历史、观点等元素。在国别化的教材编写中,应该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质,为教材的亲近性、易读性和可接受性提供支持,有利于汉语国际推广,减少读者的排斥心理,更重要的是,作为在当地使用的教材,融入当地文化特征符合教材本土化建设要求。

基于这样的观点,国别化汉语教材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所在国家的地方文化项目,而是选择与中国文化有比较意义的文化话题和语言特征,这样才可以充分应用学生的母语语言文化知识,通过不同语言之间共性和异性的比较,构建基于双语比较法的汉语教学理论。

四、基于比较法的国别化商务汉语教材编写原则

(一)主题选择要文化比较领先(Cultural Comparison)

加拿大学者Hector Hammerly在《第二语言教学综述》中将学习第二语言文化时的目标文化分为三个部分:成就文化(文学艺术等)、信息文化(历史地理节日)和行为文化(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如何接人待物的行为规则)(转引自史昆的《行为文化对汉语学习的重要性》,2011)。商务汉语应该更加重视行为文化的知识和训练。因此,从一开始课文就应该导入文化冲突和文化陷阱的对话和文本,培养学生的文化比较。每个对话都要提供两个以上版本,要求比较划线部分的内容差异。之后,请不同国家的学生根据所在国家的特色编写一个对话。

例一:日常问候

对话1:(典型中国文化特点)

A:李老师,您好。

B:小王,你好。吃饭了吗?

A:吃过了。您也在这里吃饭吗?

B:不,我回家吃饭。

A:李老师,您慢走。

对话2(带有“翻译腔”味道,告诉学生,本土中国人几乎不这样说话)

A:李老师,您好。

B:小王,你好,今天过得好吗?

A:还不错,谢谢。您了?

B:我也很好,再见。

A:明天见。

对话3(带有厦门和闽南地区文化特色)

A:你jia bame?(吃饱了吗)

B:jia ba.(吃饱了)

A:jia ximi?(吃什么?)

B:jiamei(吃稀饭)

文化比较总结: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中国人“明知故问”和“过分关心”式问候语:去上班了?\去上课了?\送孩子去幼儿园?\下班了?\下课了?\放学了?\在吃饭啊?\吃完了?\取钱啊?\去散步啊?等等。

例二:商务会面

对话1:(典型中国文化)

A——宏发公司王总经理 B——泰达公司业务部李经理 C——秘书

C:李经理,这是我们宏发公司的王总经理;王总,这是泰达公司业务部的李经理。

B:王总,久仰大名,很荣幸认识您。

A:是泰达公司的,我和贵公司的刘总有过一面之缘。

B:我来之前,敝公司刘总还专门提到过您,还托我给您带一点小礼物。

A:李经理太客气了。那就谢谢你们刘总了。小陈,你带李经理去用茶吧,我马上过来。

对话2(融合中西文化)

A——宏发公司王总经理 B——泰达公司业务部李经理 C——秘书

C:王总,这是泰达公司业务部的李经理,这是我们宏发公司的王总经理。

B:王总,很高兴认识您。

A:你是泰达公司的,我见过你们公司刘总。

B:我们刘总多次专门提到过您,要我代他向您问好。

A:谢谢你们刘总。陈秘书,你带李经理去会议室吧,我马上过来。

文化比较总结:行为文化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用地道的中国文化甚至地方文化的思维方式进行交流,而不是把英语或者自己国家的的语言翻译成为汉语。通过比较商务会面时的敬语、谦词、礼品交换和喝茶等礼仪,说明行为文化在商务场合的灵活运用。汉语国际教育教师不仅具有汉语本身的教学能力,还要养成比较教学和比较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二)文化主题尽量涉及学生熟悉的母语文化(Own Culture)

江新(2011)认为,初级阶段给学生的第二语言不要离学生的文化经验太远,阅读材料的文字是汉语的,内容最好是关于母语文化的。把学生个人生活经验、情感、知识、价值观和对周围事物的见解融入教学之中。华卫民(2011)根据自己在法国的汉语教学经验认为,让法国学生阅读有关“罢课”、“抗议”、“示威游行”之类反映西方民主社会的书面材料,让他们用汉语介绍法国面包蛋糕的做法,很容易让学生兴奋并积极参与。

基于比较法的汉语课文内容除了介绍天安门、北海公园和万里长城,更多的应该转移到所在国,让他们用汉语表达他们熟悉的本地风土人情和历史人物。在讲解中国历史和地理时,要相应采用“共时比较”的方法介绍所在国家当初的历史阶段故事。

比如,在泰国教汉语“我去过”这个句型时,最好展示教师本人在泰国北部清迈的照片,指着自己,用很慢的语速说:“我去过清迈”,然后,走到一个学生面前大声问他,“我去过清迈,你去过清迈吗?”泰国学生一定会非常激动地问用泰语或者汉语问:“我都没有去过啊,老师,你喜欢那里吗?”接着老师可以说,曼谷很漂亮,普吉很漂亮等。最后,再拓展到有关北京、长城、熊猫等中国文化词汇的句型操练。

(三)课堂活动和课后练习强调交际性(Communicative)

国内的母汉语文教学的传统做法是学生要认真听讲做笔记,课后要背诵和抄写。而汉语国际教育要求在保持基本的“勤学苦练”情况下,课堂要以讨论、游戏和表演为主,课后作业的设计要体现“信息差”(information gap),减少句型操练、正误判断和翻译等本身不具有交际性的作业类型。

基于交际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必须通过课后与有汉语背景教育的同学、朋友、父母、家人进行交流才能获取答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交际能力。世界各国孔子学院的汉语班级学生来源复杂,其实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特别有利于信息的交流:不同年龄、不同工作背景和祖籍,为汉语和第三语的比较和信息交流提供强大的教学资源库。

再以“你去过哪里?你去过北京吗?我很想去上海”的教学为例,要求学生全部站起来,采访班级里十个以上同学,写下他们去过和想去的地方。如果是讲述电话号码、邮件和住址,要求每个同学做一本真实的班级通讯录,格式可以创新,这样老师通过比较不同同学的通讯录,发现交流过程中对数字和地址的误读。

(四)难度适中(Acceptable difficulty)

选择汉语的学习者特点一般是零起点、非学历化、非汉语专业、汉语为外语的成年人。其中,语法的讲解不必要过分的繁琐和系统,只是服务于交际需要。周小兵(2010)应用词汇等级统计分析等量化手段,系统考察了九部汉语文化教材后认为:语言太难是中国文化教材的通病,也是难学难教的主要原因;语法点不能繁重、教材中的语法是为了服务于语言的真实使用,而不是提供一套完整的、细致的目的语语法系统;汉字书写不能太难;内容不能太多,太多无法完成。

(五)提供真实的商务案例和具体操作(Business Cases and Operation)

联合商业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真实(成功和失败)的商务案例供学生讨论辩论,并把完整的商务流程呈现出来。比如,提供这样一个案例:澳大利亚人ANDREW BATES为了把新的玩具推向市场,在春节放假之前把设计交给OCN中国工厂,林老板看见订单非常多,决定春节不放假,照常生产,但是中国工人都定好火车票,行李都打包了,大家不愿意留下加班,怎么办?让学生进入这样的真实商务场景进行讨论和对话。

另外,要特别注意,部分教科书的对话不是正常人的交谈,纯粹是为了练习语法或功能,完全脱离现实。下面这段来自某套教材的对话,在真实的工作场合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编者应该杜绝此类人工造作的对话:

A:早上好,高先生。B:早上好,陈女士,今天忙吗?

A:高先生,我今天很忙。B:陈女士,你明天忙吗?

A:高先生,我明天不忙。你了?B:陈女士,我明天也不忙。明天见。

(六)中外语言比较分析(Linguistic Analysis)

教材是有限的,教学是无限的。没有一套教材是完美的,不足之处可以通过配套的《学习手册》来完善。除了《学生用书》,最好提供配套的《学习手册》,把有关汉外在语音、构词、语法结构、修辞、语篇和文体等方面的比较说明,放在《学习手册》里,这也是教材编写者与使用者(教师和学生)的事先沟通(communication in anticipation)。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理解教材的编写思路和教学目标,调整教学方式和学习进度,为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师和学生提供足够的教学资源。《学习手册》除了补充教学资源,包括教学法的灵活使用,教学活动的创意,能够让使用者“举一反三”拓展学习(陈立芬,2012)。

五、结 语

汉语国际教育的迅猛发展,需要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汉语教学理论—基于汉语和外语的比较法。比较法有两个层面的意思,首先是指汉语教材的课文内容及课后练习要涵盖汉语和英语的语言文化比较,因为英语几乎是全世界的普通话,适合于英语和非英语国家,有利于汉语的国际推广。其次是汉语和学生母语的比较,强调教材的地方性、亲近性和可接受性,从而满足汉语教育国别化的需求。

面向汉语教育的教师来说,不论是在教材编写还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逐渐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养成自觉“比较”的思维习惯。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碰撞思想,才能激荡心灵,才能提高学习者的思辨能力、学术素养和语言应用能力。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地说,国际汉语教师应该是“跨文化的外语教师”(intercultural Chinese teacher),教师应该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所需要的三重能力:首先是对汉语英语足够的掌握;其次是对学生母语文化足够的掌握。

面向商务汉语教育的教师来说,还需要熟悉中西商务运作的基本常识,否则谈不上知识面的介绍和深层次的文化比较,这又是一个新的挑战。

陈立芬:《从国别化观点谈对外汉语教材的教师用书编辑》,《国际汉语学报》,2012年第3卷第1辑。

郭 熙:《对海外华文教学的多样性及其对策的新思考》,《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3期。

胡文仲:《胡文仲英语教学自选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

华卫民:《汉语教学在海外与中国内地的区别》,《国际汉语》,2011年第1辑。

黄建滨:《瓦罗之“华语官话语法”编写原则与编写特点探究》,《国际汉语学报》,2015年第6卷第2辑。

江 新:《解决汉字难学的对策》,《国际汉语》,2011年第2辑。

李如龙:《对外汉语的阅读教学》,《国际汉语学报》,2012年第3卷第1辑。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史 昆:《行为文化对汉语学习的重要性》,《国际汉语》,2011年第2辑。

魏志成:《比较法与二语教学》,《英汉语比较与翻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年。

张 博:《汉语易混淆词辨析词典“语别化”的理据与特征》,《国际汉语学报》,2015年第6卷第2辑。

郑通涛,方环海,张 涵:《国别化: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趋势》,《海外华文教育》,第1期,2010年。

郑通涛:《以效果为基础的对外汉语国别化教材开发》,《国际汉语学报》,2012年第3卷第1辑。

周小兵等:《基于中外对比的汉语文化教材系统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5期。

Comparative Approach:Applic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 f Country-Specific Business Chinese Teaching M aterials

LAIZheng
(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Xiamen 361024 China)

Comparative Approach has two implications:First,the text contents of Chinese textbooks and exerciseswill cover both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s.Second,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the host country’s native languages,emphasizing on the localization,friendliness and acceptability.A Business Chinese Textbook based on Comparative Approach is suggested to follow the six rules(abbreviated as COCA COLA):Topics on Cultural Comparison,contents on the host country’s Own Culture,Communication-oriented Class Teaching with Acceptable difficulty,Real Business Cases and Operations are offered,and a Linguistic Analysis on th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of two languages is provided.

comparative approach;country-specific;business Chinese teachingmaterials

H195.4

A

2221-9056(2017)03-0369-06

10.14095/j.cnki.oce.2017.03.010

2016-07-22

赖 铮,厦门理工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英汉语比较。Email:Laizheng1029@126.com

猜你喜欢
国别比较法母语
母语
比较法:立法的视角
国别成谜的纪王崮春秋大墓
母语
比较法学习Co和Co2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
2014年2月不锈板(带)分国别(地区)进口情况万吨,万美元
2012年8月不锈板(带)分国别(地区)进口情况
2012年2月不锈板(带)分国别(地区)进口情况
管窥“浮沉比较法”在脉诊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