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视域下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话语权思路窥探

2017-03-08 08:52张森林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道路特色理论

杨 帆,张森林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长春 130024)

三维视域下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话语权思路窥探

杨 帆,张森林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长春 130024)

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话语权需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道路自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自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自信进行三重审视。在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话语权的三维向度中,道路自决坚定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选择的自主性,理论自觉充分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觉醒力,制度自信鲜明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保障的根本性,三者最终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的经济实践中,共同构筑“中国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话语权。

道路自决;理论自觉;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话语权

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话语权,首先需要对国家发展路径选择的合理性、社会进步指导思想的真理性、社会生活规则选择的正当性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决心。充分揭示我国经济道路、经济理论和经济制度的价值意蕴和逻辑运行,明确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话语权的认同需求;充分显示我国当前经济改革、建设的实践经验和优越性,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话语体系,不断开拓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新道路,提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不断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国际话语权和世界影响力。

一、道路自决: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话语权的根本遵循

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话语权的根本遵循,在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道路的自主和自决,真正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道路选择上的主动权和决定权。道路自决是理论自觉和制度自信的实现途径和根本保障,道路自决指明了经济实践的探索方向,推进了经济理论创新与经济制度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道路自决就是人民自主选择经济实践路径,这印证了对经济理论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对经济制度自我完善的坚定执着。

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道路自决,就是指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立足本国现代化建设实际,以发展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指引,在批判“苏联模式”经济高度集中僵化的弊端,反思我国建国初期经济建设挫折失利的教训,汲取借鉴人类先进经济成果和总结改革开放经济实践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始终自主决定本国经济发展道路,独立应对经济发展道路上的一系列问题,构建并不断深化的特色独具、成效显著的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体系。中国共产党在自觉厘清和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道路的深层内涵与本质属性的基础上,紧跟时代发展和世界潮流,顺应国情需要和人民呼声,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农业现代化道路、城镇化道路,真正实现了我国经济发展道路选择的自主和自决。

(一)新时期严峻的经济形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道路自决的重要现实依据

从国际大局上看,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信息革命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以经济和科技为支撑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全球经济的交流合作和紧密联系为我国发展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同时,世界经济增长仍呈低迷态势,“逆全球化”思潮倾向出现并蔓延,国际金融危机等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不平衡的因素与日俱增。从国内大局上看,建国初期,我国曾受外部经济封锁并实行计划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对外开放并逐步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国内消费市场潜力巨大,科技创新竞争力逐渐提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向好,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升级,各方面经济体制机制不断发展完善,经济发展趋势良好。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矛盾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任重道远,钢铁等能源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部分国企竞争力不足,出口减少,外向型经济受阻,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对经济发展约束加剧,贫富差距亟待缩小,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保障方面任务艰巨。纵观国内外形势,我国发展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我们要准确判断和全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妥善应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情况新问题,“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必然鞭策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坚定经济道路自决,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话语权。

(二)独辟蹊径的经济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道路自决的国际比较优势

当前世界已经形成了莱茵模式、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东亚模式等几种有影响力的经济发展模式,而我国在经济道路的探索和发展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却有别于苏联模式下的社会主义道路,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却有别于自由市场经济、社会市场经济、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中国独创的这条经济发展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优势。鉴于经济基础薄弱、人均资源不足的特殊国情,我国自觉以经济发展实际为基点,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自己的历史经验教训和当前经济实际,批判地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最终坚定地开拓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扎实推进了从建国初期粮食短缺到温饱解决的历史性提升,成功实现了从物质匮乏到小康社会的跨越性转变,为维护社会经济稳定和增强综合国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近4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的耀眼成绩,尤其是强力抵御全球金融危机的世界经济奇迹,更是挑战了西方经典经济理论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权威。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导致全球经济大萧条,但中国在2009年率先走出危机并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超过50%,其出色表现力证了中国对世界经济复苏与增长的重要引擎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很长一段时期,中国经济以近10%的年均增长率一直保持着世界上最快的经济增速。尤其是近几年,中国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出口额和外汇储备均位居世界第一。而在同一时期,世界其他经济道路面临的挑战和遭遇的困境与中国取得的不斐成绩形成了鲜明对照。“华盛顿共识”的推行给拉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开始突显和蔓延,甚至部分国家至今仍深陷经济危机;新自由主义“休克疗法”式改革促使俄罗斯经济下滑、综合国力大为削弱;日本近20年来经济发展深受房地产泡沫破裂、出口减少、内需扩大受阻的连环打击;印度的资本主义经济道路,在减少贫困、财富分配等方面收效甚微。如此巨大的对比与反差引发了众多国家对世界主要经济发展道路和西方经典经济理论的质问和批驳,间接佐证了中国独特经济道路的成功源于对这一道路的自主和自决。因此,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在体现对本土特征“契合性”的同时,仍要沿袭其相对于其他经济发展方式的“异质性”特征,即既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突显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历史阶段的当代表征。

(三)独树一帜的经济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道路自决的实践优越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这一经济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始终坚持把质量和速度、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公平和效率、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四个方面紧密结合,使得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在众多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实现了从贫穷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飞跃,目前更是处于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冲刺跨越的阶段,充分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道路自决的正确性,大大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话语权底气。在此期间,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2012年我国已由低收入国家跨入中等收入国家,经济长期保持稳定高速增长,“我国经济以平均9.80%以上(接近世界平均增速3倍)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外汇储备由1978年的1.67亿美元增加到现在的超过1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1]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仍保持着6.5%左右的增速,远远高于同时期其他国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去年我国以74.4万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为全球贡献了30%多的经济增长份额,高速铁路投产里程超过1900公里,新建改建高速公路6700多公里,新增第四代移动通信用户3.4亿,光缆线路550多万公里,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升到51.6%,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14万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一带一路”建设进展快速。与此同时,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3%,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40万,出境旅游超过1.2亿人次[2],在精准扶贫和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定有力的步伐。

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巨大经济成绩的取得固然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中举足轻重的根本是经济道路自决的坚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道路自决,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的理性认知,深化了人民群众对经济道路的自觉认同,充分彰显了我国经济道路的优势所在,成绩斐然的经济答卷让世界其他国家开始注目中国经济并由衷信服,由此,道路自决从根本上巩固了当前我国的经济话语权。

二、理论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话语权的战略考量

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话语权的理论方略,基于新时期党和国家经济指导思想上的理论觉悟与觉醒。理论自觉是道路自决和制度自信的思想基础,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经济道路和经济制度,须以理论自觉为前提,理论自觉才能思想清醒,思想清醒才能道路坚定,进而制度自信,经济理论规定了经济道路的价值取向和内在本质,为经济制度建立与完善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和创新思路,以其高度的自觉性和醒悟力助推经济话语权的构筑。

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自觉,是指中国共产党在理性认知把握我国当前经济理论的内容体系和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对自身经济理论的理论渊源、形成过程、发展规律趋向、逻辑结构、建设使命进行自觉地把握与领悟,深刻顿悟经济理论的内容精神及理论创新,深信这一经济理论体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能够科学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这一科学的经济理论体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初步回答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一系列问题,并将随着永无止境的经济实践而不断创新发展。实践证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觉醒首先是理论上的觉醒,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自主程度和创新能力。因此,作为经济实践发展必然要求的自觉反映,科学理论只有内化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才能遵循和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以推进经济发展。

(一)经济理论诞生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自觉的历史选择依据

我国当前经济理论作为中国在新时期一切经济工作的理论指导,始终保持着先进性、时代性与开放性,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历程,中华民族近代以来长期积贫积弱,落后的经济形态本身难以形成真正先进的经济理论。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著名大学先后设立了经济学系,普遍沿袭西方大学的经济学课程体系和西方正统经济学说思想。新中国建国初期,我国高校院系摒弃了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学术传统,开始承袭苏联解释和改造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术传统并据此构建学科体系。正是由于落后的经济发展基础抑制了经济理论由自发向自觉的转变,造成了20世纪以来长时期的经济理论自觉缺失。毛泽东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发展道路、经济制度和思想理论的探索,由于受限于长期落后的经济发展现实,其政治经济学的建设与发展的理论思考说服力较为有限。我国经济理论自觉真正始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实践,“构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科学现代经济学,只能依据由生产力水平最终决定的社会形态、文化形态、自然环境等因素构成的国情。”[3]在回答改革开放一系列的深刻挑战和历史性要求的实践探索中,我们的党和人民焕发高度的理论自觉,重塑坚定的理论自信,使得经济理论取得飞跃性进展并产生重大影响,作出的历史性回答经受住了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实践检验,不断开创着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二)经济理论面临挑战的严峻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自觉的现实要求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经济成就举世瞩目,这离不开经济理论的思想引领和形势预测。然而,这一经济理论的自主发展遭遇西方经济话语霸权与国内众多经济理论和体制改革认识误区的双重影响和制约。一方面,西方经济话语霸权已严重阻碍我国特色经济理论的开拓探索和自主发展。当前,国内许多经济学家过分崇尚西方经济理论及思潮,在其经济研究活动中违背最初的引入借鉴合理成分,开始趋向简单模仿和照搬西方经济理论。对西方经济理论不加以去伪存真地甄别只会使中国经济学术沦为西方的“学术殖民地”,势必削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威信力。推动我国特色经济理论走向全球化,扭转西方经济话语权独霸形势,提升我国经济话语权影响力,其理论战略考量根源于这一特色经济的理论自觉。另一方面,这一特色经济理论认识误区急需澄清。不少人批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资本主义性质,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等同于现代西方经济理论,甚至武断地定义我国经济道路实质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究其误解根源就在于对我国特色经济理论缺乏本质认知,以我国特色经济理论和现代西方经济理论的某些表象、形式上的相似之处掩盖两者的根本区别。因此必须高度觉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精神,积极扬弃西方经济理论,坚定理论自觉,积极传播以甄别误区。

(三)经济理论根本遵循的科学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自觉的战略保障

理论自觉根源于经济理论的科学性,即对经济规律认识的高度领悟和对实践检验的自觉认可。一方面,经济理论蕴含的规律表征。特色经济理论是在中国共产党自觉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前提下,总结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初期经济探索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逐步形成了包括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理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除了以上五个主要方面的内容外,还论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理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政府职能和政府调节的理论,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设想。这些经济理论涉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等社会再生产的主要环节,涵盖了基本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主要方面,共同架构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其理论指导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全过程。这一开放的理论体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并随着经济实践发展而不断变革创新,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道路越走越坚定。另一方面,经济实践成果的检验证明。经济理论的科学与否归根到底要由经济实践来检验,即经济理论科学性从根本上源自其鲜明的实践特性,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经济成果,从实践根本上验证了关于中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经济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的科学性,也支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自觉生成,提升了国民对这一特色经济理论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的认可度。同时,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最直观、最有效地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国际话语权。国外政要、学者和普通民众通过亲身体验中国特色经济理论引领下的实践成果,尽可能地免除了其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刻板印象、片面认知及多种误读,从而打破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解读的宣传误导,对提升特色经济理论的客观认知和构筑经济国际话语权影响颇深。

经济理论自觉要求我们以鲜明的理论特色深化我国特色经济理论的批判力和解释力,改变“拿来主义”研究倾向,进一步助推特色经济理论本土化扎根,澄清特色经济理论及经济体制改革性质认识误区,抵御抑制西方经济话语霸权,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影响力,最终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国际话语权。

三、制度自信: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话语权的制度保障

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话语权的制度保证,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信力量。制度是道路发展、理论完善的载体,制度自信承载着道路自决和理论自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和社会制度的经济前提和制度基础,其准则规范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理性化表达。拓展特色经济道路,丰富特色经济理论,均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理论建设和制度保证。只有在科学认知和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与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切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自信的确立和经济话语权的巩固。

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自信,是指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根据经济制度变迁和发展的现实要求和内在论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制度渊源、内容解读、实践优势和预期成果进行深度领悟和准确把握。坚定制度自信首先需要厘清特色经济制度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应该是以基本经济制度为核心、以分配制度为保障、以具体经济制度为支撑的有机结构体系[4]。经济制度自信是对我国现存经济制度设计、制定及其实践优越性作出的客观认知和正向评价,更是对我国当前特色经济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强大生命力和比较优越性的坚定确认和肯定回答。经济制度自信进一步确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保障,不断推进着经济制度的变革和经济体系的结构整合,确保我国特色经济制度的运行从容并继续焕发创新活力。制度自信承载着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经济道路与经济理论的探索成果,最终都要靠切实可操作的经济制度来支撑,特色经济制度生成、设计与运行的合理性力量构筑了我国当前经济制度自信的根基。

(一)经济制度自觉生成的迫切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自信的时代战略考量

细致探究特色经济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意蕴、历史和现实基础,以此批驳关于经济制度自信的悖论和负面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会一劳永逸,更不是人为设计、外来嫁接或照搬照抄的结果,其深深植根于近40年改革开放的艰辛探索并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内生衍化孕育出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道路逐步开辟与经济理论不断实践的积淀结晶。三大改造后,我们在经济理论上倾向学习借鉴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在实践上效仿斯大林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单一公有制,生产力水平严重低下,收入分配制度的平均主义弊端日显,加上对外经济长期受封锁,人民的生活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不能充分彰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地变革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发展,形成了基本经济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自我发展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多方位开放,架构了比较系统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有力推动了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制度设计的合理意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自信的实践战略支撑

我国经济制度的设计符合特殊国情,极具科学性、求实性、人民性。在科学性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应对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把顺应时代、符合国情与彰显民意有机结合起来,把基本经济制度与各项具体经济制度有机整合,辩证理清了协调关系、规范行为与关切利益三者关系,经济领域形成了以所有制结构、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制度为支撑的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架构,符合经济规律和客观实际,有利于引导和稳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在求实性方面,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经济制度深刻变革的严峻挑战,尤其是有些关于未来经济发展根本方向的理论观点与政策主张不容忽视。譬如,否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而宣扬企业非国有化和价格自由化;强调市场经济绝对的统领作用,要求限制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混合经济”制度、按资分配为主的收入分配制度;宣扬摘掉企业的“所有制标签”,否定这一特色经济制度的公有制基础。我们必须自觉认清并果断揭露这些误导性主张并不符合中国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需要,其理论实质和政策主张严重危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在人民性方面,制度自信首先要得到我国广大人民主体的肯定和认同,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建构理性认知、价值认知和情感认知。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历史和现实,不难得出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才能发展中国的历史必然结论,作为中国人民的选择,它符合中国实际国情和人民当家做主的需要,彰显了人民大众在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认清自己和正视别人的智慧和勇气担当,从而更加坚定特色经济制度自信。

(三)经济制度运行的优势所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自信的核心驱动力

我国经济制度自信深深根植于经济实践的成就优越性。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逐步确立和日渐完善为提高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和取得辉煌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制度基础,有力推动我国向世界经济大国的转变和向世界经济强国的迈进。我们从制度的价值与效率来评价其高效有序程度。首先,在价值意蕴方面,这一特色经济制度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诉求的机制主张,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最高价值,凸显了公平正义价值取向,符合制度安排与运行的根本逻辑,彰显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其次,在制度效率方面,这一经济制度的优势在于以宏观调控弥补市场经济的局限不足,有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从而发挥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1956—1978年期间,中国GDP年均增长4%,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没有显示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自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大幅度提高了经济发展速度,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59305亿美元,跃升世界经济总量第二位,对外贸易额自2009年起稳居全球第二,中国已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到201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就达到了80.1%[5]。人民生活由小康水平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更进一步,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制度生成的必然性、设计的合理性、运行的优越性共同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自信,在遵循现阶段生产力水平基础上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致力实现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保就业、惠民生、防风险等目标,大大抬升了我国经济竞争力,深刻论证了经济制度的实践优势,必将在党和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拓展和深化改革。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自信,有利于保障经济道路自决和经济理论自觉,最终为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提供制度保障。

“中国梦”圆,基于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成于中华民族由道路自决到理论自觉、再到制度自信的日臻完善过程。只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道路自决、理论自觉、制度自信,确信我们的经济道路、理论和制度选择的比较优势,坚持从中国视角看待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用中国话语解释中国发展以实现与世界对话的良性互动,以自觉态度与自信精神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话语体系,打造个性鲜明的经济话语以解读中国经济道路、理论与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和优势所在,增强话语的感召力与吸引力,主动掌握话语权、占据话语优势以传播“中国好声音”,才能不断体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优越性,增强对当代中国和世界各种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理论和经济制度的批判力和解释力,才能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国际影响力和世界话语权。

[1]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铸辉煌经济发展谱新篇[N].人民日报,2013-11-06.

[2]李克强.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7-03-06.

[3]程恩富.中国经济学现代化的创新原则与发展态势[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1):51-56.

[4]李太淼.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所应遵循的四大原则[J].中州学刊,2009,(4):32-37.

[5]汪海波.新中国发展经济的伟大成就及其新的走势——庆祝国庆65周年[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10):5-13.

Reflections on Promoting the Discourse Right of Socialist Econom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View of Three-dimensional

YANG Fan,ZHANG Sen-lin
(School of Marxism,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To enhance the discourse right of the socialist econom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requires a triple examination of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the socialist economic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self-consciousness of the socialist economic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elf-confidence of the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n the three-di⁃mensional dimension of enhancing the discourse right of the socialist econom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road self-determina⁃tion embodies the autonomy of the choice of the socialist economic pat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the theoretical consciousness fully demonstrates the awakening of the socialist economic thought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socialist economic practi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fundamental,and the three finally unified in the great economic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jointly build the"Chinese dream"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road self-determination;the theory of consciousness;system of confidence;discourse right of the socialist econom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610

A

1672-626X(2017)04-0097-07

10.3969/j.issn.1672-626x.2017.04.014

2017-05-17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学生科研立项基金项目

杨帆(1992-),女,山西大同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张森林(1955-),男,辽宁沈阳人,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刘同清)

猜你喜欢
道路特色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