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钟 文
(上海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上海 200433)
商业银行净利差影响因素:一个文献综述
巴曙松,钟 文
(上海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上海 200433)
净利差作为传统商业银行收入来源的重要基础和主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折射了各家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质量和经营效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在各自资金交易过程中不同定价行为的结果,是对货币作为交易中介成本的体现。自20世纪末利率市场化改革启动以来,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利率优化资源配置的经济作用日益体现。在此背景下,净利差作为衡量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从利差界定、利差模型、利差影响因素及回归方法等四个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不仅有助于提高各家银行内部管理质量和资金定价能力,推动银行业改革发展,还可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科学的政策依据。
商业银行;净利差;影响因素
商业银行业作为金融市场的主要资金供需桥梁,在国民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净利差作为传统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源泉,其水平的高低不仅可以反映银行业的运作效率,还深刻影响着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据银监会统计,2016年中国商业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23.80%,同比上升约0.07个百分点,约八成收入来自于传统利差。可见,尽管非利息收入占比份额正逐年扩大,但净利差作为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盈利的基础和主要贡献力量,在经营收入中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净利差方面,2016年中国银行业平均为2.22%,同比下降约0.32个百分点。可见,在我国宏观经济结构调整逐年深入、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化、基准利率收紧不断加速的当下,提高净利差水平成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净利差及其影响因素很有必要。
微观层面,研究净利差及影响因素可提高各家银行内部管理质量和资金定价能力。存贷款业务既是传统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也是基础。对于银行的内部资产负债管理而言,净利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变量,对银行业净利差及各因素的相关关系和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可为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供建议。
行业层面,研究净利差及影响因素可推动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发展。通过全面透彻地洞察我国银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网贷规模对净利差的影响及银行业内部竞争情况,不仅能促进我国银行业在新形势下锐意进取,稳健发展各项传统业务,同时还能刺激各家银行不断在探索中推进战略转型。
宏观层面,研究净利差及影响因素有助于为政府经济调控提供政策依据。在利率尚未实现完全市场化的我国,利率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各家商业银行利率变动受央行基准利差的显著影响。一般而言,净利差与基准利差的变动呈正相关关系,基准利差越大,净利差也会相应增大。了解我国商业银行业净利差变动趋势及各层次因素的影响大小,可为政府合理调节基准利率、有效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近年来,国内外对于银行利差的研究都在不断增多,大多研究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个层面进行。接下来,本文将分别从利差界定、利差模型、利差影响因素及回归方法四个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以期在我国商业银行业利差空间逐渐压缩的当下,为商业银行提高盈利,增强市场竞争力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目前国内外学界对于利差的定义尚未取得一致。但总体来看,利差可大体分为存贷利差和净利差两种,也可理解为名义利差与实际利差。存贷利差的计算方式可以简单理解为各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减去存款利率之间的差额,而关于净利差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则有多种。
先看国外,Ho和Saunders把净利差看成是价差(Spread)或一种溢价,把净利差定义为(利息收入/银行资产)-(利息支出/银行负债)[1]。Mcshane和Sharpe在相关研究中也参照这一定义进行了分析讨论[2]。Angbazo却认为,尽管价差与净利差都能反映商业银行管理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的能力,但两者并不完全一致,他认为,与价差的计算不同,净利差(NIM)是(利息收入-利息支出)/生息性资产,实证研究中选择NIM更为合适[3]。之后,Demirgiiu-Kunt和Huizinga把价差细分为事前和事后两种,认为事后价差的计算充分考虑了违约风险成本,用它来测度银行经营管理效率更为有效[4]。Brock和Suarez分别从狭义和广义上提出了三组净利差的测算公式,其中,SP3w即(利息收入-利息支出)/总资产,是国外研究中最经常用到的指标[5]。进一步地,Santigo Carbo Valverde和Francisco Rodriguez Fernandez提出了更广意义上的银行会计利差和反映市场势力的勒纳指数[6]。
再看国内,李成提出了商业银行利差的三个层次: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利差、国内与国际金融市场利差[7]。之后,钟伟、沈闻一将利差细分为毛利差和净利差,并认为由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存在,净利差低于毛利差[8]。周开国、李涛、何兴强将净利差定义为银行的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之差与银行总资产的比例[9]。盛松成和童士清指出,SP3w的计算方式更能有效揭示实际利差的大小[10]。何自云认为利差来源于存贷款平均利率的错配,存贷款平均利率的差额就是利差[11]。张育红、张宗益认为利差又可以叫做息差,定义为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之差或加权贷款利率与加权存款利率之差[12]。陈双城等认为存贷款差反映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能力,而净利差是由银行利息收入、支出、总计息负债和总生息资产等指标计算的利差,是一个平均值[13]。李娜认为利差有名义利差和实际利差之分,相对于名义利差而言,实际利差更为准确[14]。同样,李文龙在实证研究时,也选择对净利差来进行研究,在计算方法上选择了商业银行年报中的方法,即净利差=(利息收入-利息支出)/生息资产总额[15]。
国内外关于净利差决定因素的理论模型大体有两种:一种是由Ho and Saunders建立的做市商模型(Dealership Model),后经过Allen、Angbazo、Mau⁃dos和Guevara等不断完善和拓展,逐渐发展成为利差研究领域的主流模型;另一种是由Klein和Monti建立的银行类企业微观模型(Micro-model of the Banking Firm)。之后,国内外其他学者的研究基本都是在这两个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的。
做市商模型的核心思想是把银行看成一个风险厌恶的中介交易商或动态领导者,不断游走在借款人与贷款人之间协调,在双方可接受的范围内,同时报出存贷款利率,并随时根据存款供给和贷款需求的不断变化而变化,以求达到动态平衡。Ho和Saunders第一次提出了做市商模型的理论框架,并对商业银行净利差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之后,McShane和Sharpe对该模型进行了修正,他们认为利差主要由货币市场平均利率决定,而非存贷利率。Allen在此基础上,又将信贷和存款拓展到不同类型[16]。Angbazo在考虑利率风险的同时还加入了信用风险。之后,Maudos和Guevara又将运营成本作为影响利差的一个因素考虑在内,形成了一个较为丰富的理论模型[17]。Valverde和Fernandez将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类型细分为传统和创新型两大类,并创造性地将动态性引入到利差模型中[18]。Mau⁃dos和Solis建立了一个新模型,并将非传统业务和经营成本同时纳入其中[19]。
与做市商模型不同,银行类企业微观模型的核心思想是把银行放在一个静态的环境中来考虑,银行的功能是设定存贷款利率,使得存款供给和贷款需求同时达到市场出清。这个模型同时考虑了银行由于不良贷款存在而面临的信用风险和由于资产和负债不匹配而产生的利息风险。Klein和Monti是最早提出该理论模型的学者。之后,Zarruk、Zarruk和Madura分别将这一微观模型应用到商业银行净利差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Wong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使用了一个更为丰富的风险结构微观模型[20]。
在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梳理过程中,我们发现,过往文献主要利用前一种理论模型,即做市商模型。
在国外,Ho 和 Saunders、Allen、Angbazo等都运用了做市商模型对美国银行业进行了详细的研究。Saunders和Schumacher用做市商模型对欧盟六国和美国共七个国家的银行在1988—1995年间的利差决定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21]。后来,Maudos和Guevara又对欧盟五国的商业银行选取不同的样本期间(1993—200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并在模型中引入了运营成本。Valverde和Fernandez用做市商模型实证研究了德、法、英、意、荷、西班牙和瑞典等几个欧盟国家商业银行的具体数据。同样,Maudos和Solis也用这一模型对墨西哥银行系统进行了详细研究。
国内对商业银行净利差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已有文献也主要运用做市商模型进行研究。周开国、李涛、何兴强所著的《什么决定了中国商业银行的净利差?》是中国学者第一次采用做市商模型对净利差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之后,周鸿卫、韩忠伟、张蓉,张育红、张宗益、李文龙等也分别扩展做市商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于利差影响因素的研究可大致分为微观因素、行业因素和宏观因素三个层次。
Ho和Saunders通过理论模型分析认为商业银行利差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风险偏好程度、交易规模以及利率波动率等。Mc Shane和Sharpe发现澳大利亚商业银行经营者的风险偏好程度、交易规模大小、利率波动率等均对利差有较强的正相关效应。Zarruk认为核心资本充足率会影响净利差水平,并与之呈正相应关系。Zarruk和Madura还指出,存款保险制度、资本金规模的大小和信用风险的高低都会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定性[22]。Wong在Zarruk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平均运营成本、利率风险、信用风险等因素也会显著影响商业银行的净利差水平。Angbazo实证分析认为资本充足率、经营管理质量、信用风险、准备金机会成本等因素均与净利差呈正相关。Maudos和Guevara在对理论模型进行丰富和完善后,认为平均运营成本、风险厌恶程度、交易规模、货币市场利率风险、信用风险以及两者之间的协方差等因素均会影响净利差。
李波认为各银行内部融资结构是影响其净利差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张彦认为税收、贷款损失、费用开支、中间业务的发展程度、资产规模、总资产收益率等都对净利差有着直接影响[23]。盛松成、童士清认为信用风险和运营效率会显著影响商业银行利差。黄国平等通过建立相关理论模型,分析认为贷款违约率、资本缓冲、流动性溢价、损失率、无风险基准利率与信贷类资产比等指标均与商业银行净利差相关且影响显著[24]。周鸿卫等分别从盈利性、资产质量、资本充足性和流动性四个层次对净利差影响效果进行了分析,发现不同区域银行的净利差影响因素各不相同[25]。周开国、李涛、何兴强实证认为平均运营成本、风险规避程度、交易规模大小、隐含利息支付、准备金机会成本、资产总额等微观指标均对中国商业银行净利差水平有显著影响。利亚涛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结果显示,资产费用率、资产税收率、资产准备率、扣除非利息收益后的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均对商业银行的净利差水平造成影响[26]。肖本华将风险因素纳入考虑,发现净利差同存款利率、呆账率、违约率、损失率有关[27]。何娜、李泽广从风险溢价效应、规模效应和成本驱动效应三个层次进行研究,认为前两者对中国商业银行净利差的影响较为显著,成本驱动效应不显著[28]。张筱峰、杨杰研究认为,贷款规模、经营成本、隐含利息支付、准备金的机会成本与商业银行净利差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29]。程茂勇、赵红分析了我国14家大型上市商业银行在1999—2008年间的面板数据,发现平均运营成本、中间业务费用、风险厌恶程度、交易规模大小、利率风险与信用风险的协方差、管理质量等内部因素均会显著影响商业银行的净利差[30]。
Ho和Saunders通过经典理论模型分析认为银行业市场竞争结构是影响利差的重要行业因素。Mc Shane和Sharpe在对澳大利亚商业银行的具体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之后,发现在澳大利亚垄断势力越强的商业银行,其利差越高。Allen认为银行业金融产品之间的替代性会对商业银行的净利差带来负效应。Wong在Zarruk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同样发现市场份额的大小会对商业银行净利差造成影响。Maudos和Guevara也得出了一致结论。
钟伟、沈闻一分析认为银行业竞争程度的大小和宏观金融环境的优劣程度均与净利差互动明显。盛松成、童士清和周开国、李涛、何兴强同样认为银行业竞争程度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程茂勇、赵红对中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在1999—2008十年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分析,认为银行业市场竞争程度的大小与净利差水平显著正相关。
Demirgü-Kunt和Huizinga、Hanson和Racha、Al⁃len和Bali、Ugur和Erkus、Drakos和Claessens等在对美国银行业进行实证研究时发现,通货膨胀与银行净利差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但显然这一结论不可能适用于所有国家,如Abreu和Mendes在研究西欧国家银行业、Agoraki在研究东南欧国家银行业、Martinez和Mody在研究拉丁美洲国家银行业以及Smay在研究突尼斯银行业时均得出了相反结论,一致认为通货膨胀与净利差为负相关。Perry则认为通货膨胀与净利差之间的正负相关关系取决于通货膨胀是否是可预测的,如果市场能提前预测到会发生通货膨胀,银行将相应地提高利率,利差将增加;如果市场预期不会有通胀但实际上发生时,通货膨胀率的增加将导致银行滞后调整利率水平,而利率的提升将推动银行成本上升,对净利差产生消极影响。Carbo和Rodriguez分析认为,经济增长率与净利差存在负相关关系,过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会导致贷款违约风险增加,从而引起银行净利差收窄。相反,Maria和Agoraki认为,经济低增速将增加借款人的信用风险,提高风险溢价,从而增加银行的净利差水平。Tatum Blaise Pua Tan研究认为,政府财政赤字的降低会减少净利差水平,Brock和Su⁃arez对南美国家的银行进行研究分析时也得出了类似结论。
钟伟、沈闻一认为,除银行内部微观因素外,经济周期的波动也会对银行净利差造成影响。张丽华实证得出GDP年增长率与净利差显著负相关,金融深化程度与中国商业银行净利差虽统计不显著,但确实存在负相关关系的结论[31]。牟怡楠、周好文同样认为宏观因素对我国商业银行净利差影响重大[32]。白当伟认为商业银行利差水平与通货膨胀率具有正相关关系,但与M2和GDP年增长率负相关[33]。盛松成、童士清认为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加深,社会资金供求水平对商业银行的利差影响会越来越明显。然而,郭妍等实证分析又得出了相反观点,她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净利差与宏观经济相关性较弱,如通货膨胀指标、金融深化程度及社会资金供求水平等[34]。吴琼、张辰利实证分析了四个宏观经济指标后发现,M2增长率、CPI指数、GNP年增长率、社会资金供求水平分别与净利差呈微弱的负相关、负相关、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35]。赵旭用我国15家商业银行在1998—2006年间的数据进行研究,证实GDP年增长率与净利差变动确实存在显著相关关系[36]。马啸、骆聪同样证实中国商业银行净利差变动不仅受银行自身经营状况影响,也与宏观经济因素显著相关[37]。杨鑫、林天温认为来自外部方面的因素,如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情况、货币政策、基准利率的大小以及债券市场化的发展现状都会显著影响商业银行的利差[38]。
除前面提到的两类主要的利差理论模型外,国内外在对利差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进行具体操作时还有四种不同的回归方法。
第一种是一步回归法。即将所有可能影响银行净利差的决定因素,不管是微观因素、行业因素还是宏观因素,都放在一个等式中进行一次检验。由于简单、操作性强,一步回归在国内外被广泛使用(Maudos和 Guevara;Claeys和 Vander Vennet;张媛媛、张宗益;吴娜)。但这种方法没有考虑到由于银行间竞争,信息不透明和宏观经济冲击之间的串行相关性,不仅是银行净利差,自变量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动(Berger,Bonime,Covitz和Hancock)。
第二种是简单的两步回归法。它先将净利差影响因子进行了微观因素(包括行业)和宏观因素两个层面的划分,第一步用微观因素(包括行业)对净利差数据进行回归,第二步用宏观因素对净利差再进行回归(李文龙)。
第三种是复杂的两步回归法。与第二种回归方法类似,它也将净利差影响因子进行了微观因素(包括行业)和宏观因素两个层次的划分,第一步先用微观因素(包括行业)对净利差数据进行回归,在这一步中,能被解释的那部分利差被称为“纯价差”(Pure Spread)。第二步用宏观因素对第一步回归中的常数项再进行回归分析。这个方法在国外用得比较多,国内鲜有学者使用(Ho和Saunders;Mc⁃shane和Sharpe;Allen;Angbazo和Wong;Saunders和Schumacher;Brock 和 Suarez;Saunders和 Schumach⁃er;Drakos;Jude S.Doliente;Ugur和Erkus)。
第四种回归法又称为“动态线性模型”。它考虑了时间的影响,将时间滞后变量纳入回归模型(Dietrich和Wanzenried),然而这种动态回归法可能会引起有偏估计(Baltagi),也未考虑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当然,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使用广义矩方法(GMM),在动态面板中选用适当工具来解决(Garcia-Herrero et al.;Delis和Kouretas)。
通过前面利差界定的文献梳理发现,国内外对于商业银行的利差定义尚未取得统一的认识。不论是日常生活、商业银行业的实际操作,还是在理论研究方面,我们提到的利差大多是净利差。净利差剔除了不良贷款影响,较简单的存贷利差而言,净利差更能真实地反映商业银行的实际效率情况和经营管理水平,对它分析可以得到影响银行利差水平的直接因素。净利差主要有两种计算方式,一类是大多数上市商业银行年报上所采用的计算口径,即商业银行的利息净收入除以利息类资产,另一类是学术研究中大多都采用的利息净收入除以银行总资产这一计算方式。这是由于大多数文献研究用的数据库Bank Scope直接提供了净利差变量。此外,由于Bank Scope定义净利差用的是银行总资产,为了便于统计、比较,大多在理论研究时对净利差的计算均采用Bank Scope给出的净利差定义。
通过前面利差理论模型的文献梳理发现,利差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主要有做市商模型和银行微观模型两种,其余基本都是在它们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在实证研究方面,过往文献主要利用做市商模型。其中,最为经典的是Maudos和Guevara改进后的做市商模型,大多文献均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国商业银行所处的不同经济环境将其进一步拓展,适当引入其他一些决定因子及代理变量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前面利差影响因素的文献梳理发现,国内外学者在净利差影响因素的研究上,可大体总结为三类:微观因素,如平均运营成本、信用风险、交易规模、管理质量、资产规模、准备金机会成本等;行业因素,如市场竞争结构等;宏观因素,如经济周期、通货膨胀、货币政策、法制环境、国际金融市场环境、金融深化程度等。
通过前面利差实证研究方法的文献梳理发现,在考虑对单个国家的净利差影响因子分为宏微观分类讨论时,国外不少研究采用两步完成,但近年来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均越来越多地使用简单一步回归法进行分析。
总的来看,国外研究较国内研究要深入得多,宽泛得多。国内研究大多是在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方面鲜有创新,尽管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得出了比较适合的结论,但多数学者对中国商业银行净利差的研究仅局限于理论分析方面,实证研究还没有系统化的模型出现,结论也是各不相同,影响了对商业银行实践层面的指导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国内银行业数据不完整且获取难度较大,以往文献中的数据量均较少,绝大多数文献只把所有银行放在一起进行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很少分类讨论。当前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国内商业银行经营环境亦面临新的变化和挑战。经济决定金融,在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经营发展面临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资产质量持续承压,信贷成本居高不下;利率市场化改革影响持续,银行业利差持续收窄;经济活动活跃度下降,中间业务收入增收难度加大;费用投入不足,效率仍有待提升;资本监管持续强化,规模扩张盈利模式受到挑战;国际经营环境错综复杂,海外及控股机构增长乏力;新金融业态兴起,支付脱媒和金融脱媒趋势明显等等。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加快对中国商业银行业净利差研究的步伐。但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商业银行净利差演进与利率市场化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在中国特有的制度环境中净利差的特有内涵。
[1]Ho,T.,Saunders,A.The Determinants of Bank Interest Mar⁃gins: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1981,(4):581-600.
[2]Mcshane,R.,Sharpe,I.A Time Series-Cross Section Analysis of the Determinants of Australian Trading Bank Loan-De⁃posit Interest Margins:1962-1981[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85,(1):115-136.
[3]Angbazo L.Commercial Bank Net Interest Margins,Default Risk,Interest-rate Risk,and Off-balance Sheet Banking[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1997,(1):55-87.
[4]Demirgiiu-Kunt,A.,Harry Huizinga.Determinants of Com⁃mercial Bank Interest Margins and Profitability:Some Inter⁃national Evidence[J].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99,(2):379-408.
[5]Brock P L,Suarez L R.Understanding the Behavior of Bank Spreads in Latin Americ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0,(1):113-134.
[6]Santiago Carbó Valverde,Rafael López Del Paso,Francisco Rodríguez Fernández.Financial Innovations in Banking:Im⁃pact on Regional Growth[J].Regional Studies,2007,(3):311-326.
[7]李成.利差演进、利差层次与我国利差结构分析[J].金融论坛,2004,(6):9-15.
[8]钟伟,沈闻一.银行业净利差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6,(9):26-32.
[9]周开国,李涛,何兴强.什么决定了中国商业银行的净利差?[J].经济研究,2008,(8):65-76.
[10]盛松成,童士清.商业银行存贷利差:扩大还是缩小?[J].金融研究,2007,(11):13-19.
[11]何自云.大型银行与股份制银行存贷利差比较研究[J].金融论坛,2010,(9):38-43.
[12]张育红,张宗益.中国银行业净利差的影响因素[J].金融论坛,2010,(6):22-27.
[13]陈双城,黄守信,徐旭东,等.商业银行利差水平与盈利模式研究[J].甘肃金融,2010,(5):30-32.
[14]李娜.中美商业银行存贷利差比较分析:2008—2011[J].江苏商论,2012,(18):87-87.
[15]李文龙.我国商业银行利差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4.
[16]Allen L.The Determinants of Bank Interest Margins:A Note[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1988,(2):231-235.
[17]Maudos J,Guevara J F D.Factors Explaining the Interest Margin in the Banking Sectors of the European Union[J].Endocrinología Y Nutrició n Ó rgano De La Sociedad Es⁃pañola De Endocrinología Y Nutrici ó n,2004,(9):2259-2281.
[18]Valverde,Santiago&Rodriguez Fernandez,Francisco.The Determinants of Bank Margins in European Banking[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7,(31):2043-2063.
[19]Maudos J,Solís L.The Determinants of Net Interest Income in the Mexican Banking System:An Integrated Model[J].Mpra Paper,2009,(10):1920-1931.
[20]Wong K P.On the Determinants of Bank Interest Margins Under Credit and Interest Rate Risks[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1997,(2):251-271.
[21]Saunders A,Schumacher L.The Determinants of Bank In⁃terest Rate Margins:An International Stud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Finance,2000,(6):813-832.
[22]Zarruk E R,Madura J.Optimal Bank Interest Margin under Capital Regulation and Deposit Insurance[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1992,(1):143-149.
[23]张彦.我国银行利差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金融发展研究,2006,(1):6-8.
[24]黄国平,吉昱华,伍旭川.存贷款利差定价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10):37-44.
[25]周鸿卫,韩忠伟,张蓉.中国商业银行净利差率影响因素研究——基于1999—2006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08,(4):69-84.
[26]利亚涛.我国商业银行净利差结构分析[J].河北金融,2008,(10):7-9.
[27]肖本华.基于RAROC模型的存贷利差水平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08,(5):25-27.
[28]何娜,李泽广.对中国商业银行净利差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J].金融论坛,2009,(8):36-42.
[29]张筱峰,杨杰.中国商业银行净利差影响因素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10.
[30]程茂勇,赵红.我国商业银行利差影响因素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5):73-87.
[31]张丽华.我国商业银行净利差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J].上海金融,2007,(5):21-25.
[32]牟怡楠,周好文.中国商业银行的利差及其影响因素[J].金融论坛,2007,(8):42-46.
[33]白当伟.中国银行业利差水平的市场结构因素与利率市场化改革[J].上海金融,2007,(2):20-23.
[34]郭妍,张立光,郭森林.我国商业银行存贷利差合理性的实证分析[J].上海金融,2007,(3):72-74.
[35]吴琼,张辰利.我国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的影响因素与演变趋势分析[J].上海金融,2008,(5):78-82.
[36]赵旭.银行利差多维度量及影响因素:基于中国银行业1998—2006年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09,(1):66-80.
[37]马啸,骆聪.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利差差异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30):207-208.
[38]杨鑫,林天温.我国商业银行利差影响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J].知识经济,2010,(21):55-56.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mmercial Bank Net Interest Margins:A Literature Review
BA Shu-song,ZHONG We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Shanghai 200433,China)
As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and main component of the income source of traditional commercial banks,net interest margin reflects the internal management quality and operating efficiency of commercial banks,also reflects their different capital pric⁃ing ability at the same time.It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money as the intermediary cost of the transaction.Since our 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begin from the late 20th century,more than 20 years,the 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has basically completed,the economic role of interest rate optimize resource allocation become more and more obvious.Under the circumstances,the net interest margin as a sig⁃nificant index to measure the operating efficiency of commercial banks has
extensive attention at home and abroad.Combing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s from four aspects:margin definitions,margin models,influence factors and regression methods,It can not only help commercial banks improve their internal management quality and capital pricing ability,promote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banking industry,but also help provide a scientific policy basis for the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of government.
commercial bank;net interest margin;influencing factors
F830.33
A
1672-626X(2017)04-0060-07
10.3969/j.issn.1672-626x.2017.04.008
2017-05-17
巴曙松(1969-),男,湖北武汉人,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国家“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财经大学兼职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与金融监管研究;钟文(1993-),女,四川自贡人,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金融投资、资本市场运行与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刘同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