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丹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沈阳 110000)
浅谈“不”和“没”
齐丹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沈阳 110000)
“不”和“没”是现代汉语口语和书面语中使用频率都很高的两个否定词。它们虽然都能够表示否定的意义,但是在许多方面仍存在着差异。本文从语法特征、语义特征和历史来源等三个方面对“不”和“没”进行比较,进而揭示它们的差别,方便汉语学习者对它们的正确使用。
不;没;语法特征;语义特征;历史来源
“不”和“没”是现代汉语口语和书面语中使用频率都很高的两个否定副词。它们可以作为一个构词语素,与其他语素构成合成词,也可以作为词来构成短语。随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对否定副词“不”和“没”的意义和用法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但是,由这两个词构成的否定结构是相当复杂的,这种复杂性就成为了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对汉语学习者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不”和“没”的混用现象也是非常普遍的。因此,本文试从语法特征、语义特征和历史来源等三个方面对“不”和“没”的差别进行了比较和探讨,这对于理解和把握“不”和“没”的使用,对于理解和把握“不”和“没”与动词性成分和形容词性成分搭配的特点,对于汉语词汇的教学都是有所助益的。
“不”和“没”作为现代汉语中两个十分重要的否定副词,它们的语法特征与一般的副词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主要可以用来修饰动词、动词性词组和形容词。
尽管“不”和“没”在修饰动词、动词性词组和形容词上存在许多共性,但是它们在语法特征上仍然存在着许多差别。
1.有的动词可以接受“不”的修饰,却不能接受“没”的修饰。例如:
(1)这件事我们并不知情。
(2)也不知道是球踢着人,还是人踢着球,狮子滚球似的张牙舞爪的滚。(老舍小说集《赵子曰》)
(3)这件事我们并没知情。
(4)也没知道是球踢着人,还是人踢着球,狮子滚球似的张牙舞爪的滚。(老舍小说集《赵子曰》)
2.有一些动词后面带补语时,一般可以接受“没”的修饰,而不能接受“不”的修饰。例如:
(5)这样过了三天,狼再也没下来过,燃烧骨头的气味也渐渐飘散了。(阿来《尘埃落定》)
(6)早上,母亲看着我发青的眼眶说:“昨天又没睡好?”(阿来《尘埃落定》)
(7)这样过了三天,狼再也不下来过,燃烧骨头的气味也渐渐飘散了。
(8)早上,母亲看着我发青的眼眶说:“昨天又不睡好?”
3.当动词后的宾语带有数量成分时,这里的动宾结构一般不再接受“不”的修饰,但却可以接受“没”的修饰。例如:
(9)这件事只能这么办,我没想到第二个办法。
(10)真不幸,走了这么长时间的夜路,我还没遇见一个人。
(11)这件事只能这么办,我不想到第二个办法。
(12)真不幸,走了这么长时间的夜路,我还不遇见一个人。
4.有些动词不能接受“不”的修饰,却可以接受“没”的修饰,例如:
(13)六儿,我怎么说好,你明白,你临终时也和母亲谈过,这孩子是只可以养着玩儿的,他左挨右挨,去年春天,到底没挨过去。(朱自清《给亡妇》)
(14)我和隐今夏回去,本想到你的坟上来;因为她病了没来成。(朱自清《给亡妇》)
(15)六儿,我怎么说好,你明白,你临终时也和母亲谈过,这孩子是只可以养着玩儿的,他左挨右挨,去年春天,到底不挨过去。
(16)我和隐今夏回去,本想到你的坟上来;因为她病了不来成。
5.“不”可以修饰“程度状语+形容词”的结构,而“没”不能有这样的结构用法,例如:
(17)克明听见提起克安,他的脸色马上变了,不过并不很显著。(巴金《秋》)
(18)竹林本来不甚密,而且中间还留了一条羊肠小径。(巴金《家》)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副词“不”和“没”都可以表达否定的意义,这是它们的语义特征的共性所在,这是“不”和“没”的最基本的语义特点,我们不再进一步的说明。在这里,我们主要对“不”和“没”与动词和形容词搭配所反映的语义特征上的差别进行探讨。
1.“不”在修饰动词的时候,主要表示对主观意愿、态度的否定。而“没”修饰动词的时候,则表示对客观叙述的否定。例如:
(19)我今天不去看电影。
(20)我下午不去打篮球。
(21)我今天没去看电影。
(22)我下午没去打篮球。
其中例(19)、(20)的“不”是说话者或施动者的主观决定,在主观意愿上去否定做某事。而例(21)、(22)的“没”是客观的叙述,陈述的结果是动作没有完成或事件没有发生。
2.“不”修饰动词时,所表现的是对将来未实现的动作或活动的否定,而“没”修饰动词时,所表现的是对过去的时间范围内动作或活动实现情况的否定。例如:
(23)语言学的同学周末去爬山,不去海边吃海鲜了。
(24)我中午不回家,我要去医院看顾小西。
(25)语言学的同学周末没去海边吃海鲜,都爬山去了。
(26)我中午没回家,我去医院看顾小西了。
在例句(23)和(25)中,“不去海边吃海鲜”和“没去海边吃海鲜”都是属于暂时性的活动,但是“不去海边吃海鲜”反映出说这句话时还没有到周末这个将来时间,而是对将来情况的一种计划和打算,其中的“不”是对将来未现的活动的否定。当我们说“没去海边吃海鲜”时,周末这个时间段已经过去了,反映出的是周末这件事没有发生,“没”是对过去的时间内活动实现情况的否定。在例(24)中,“不”否定的是“回家”,是对未然情况的否定,也就是对未实现事情的否定;而在例(26)中,“没”同样是否定“回家”,但是对已然的情况否定,也就是对已经实现了的情况的否定。
3.“不”在修饰动词和动词性词组时可以表示没有某种习惯性的行为状态或是嗜好,而“没”则表示没有某种短时性的行为状态。例如:
(27)爷爷不喝酒,他不习惯酒精的味道。
(28)爷爷没喝酒,家里的酒上次喝完了。
(29)何建国吃惯了米饭,不吃稀饭。
(30)何建国没吃米饭,让给了别人。
在例(27)和(28)中,“不喝酒”是属于一个习惯性的行为活动,说明爷爷没有这样的习惯或嗜好。“不”放在动词前,是对“喝酒”这一习惯性行为的否定。而“没喝酒”是属于短时性的活动,是由于受到了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以至于这个动作无法进行。例(29)和(30)中,“不吃稀饭”也是属于一个习惯性的活动,说明何建国没有吃稀饭的习惯。“不”放在动词前,是对“吃稀饭”这一习惯性行为的否定。而“没吃米饭”是属于短时性活动,是由于受到了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以至于该动作无法完成。
4.“不”在修饰形容词时,是对形容词某一性质的否定。而“没”在修饰形容词时,是对形容词的变化的否定。例如:
(31)阿良在读高中的时候很勤奋,常常天不亮就起床读书了。
(32)天还没亮,简佳就起床做饭了。
(33)李明身体不好,经常生病,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医院度过的。
(34)李明的身体还没好,让他再好好休息休息吧。
在例(31)和(32)中,“不”是对“亮”这一性质的否定,而“没”是对“亮”这一变化的否定。在例(33)和(34)中,“不好”是强调身体状况的,可以看出身体状况不好是一直以来的情况;“没好”则是强调身体恢复的情况,从中可以推断出他可能是生病了或是受伤了,身体还没有康复。
我们知道在词汇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词与词之间是有一定继承性的,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不”和“没”,可以使我们更好的区分“不”和“没”,同时对于我们认识和使用“不”和“没”都是有所帮助的。
(一)“不”的历史来源
从历史上看,否定词“不”在上古汉语中就已经被广泛应用了,它经历了与其他否定词共存的时期,最后逐渐取代了大部分的否定词,并且保存至今。我们在先秦的古文献中可以找到相关的例证。例如:
(35)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战国策•东周》)
(36)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鲸劓其傅。(《战国策•秦一》)
(37)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左传•桓公二年》)
(38)晋人讨不用命者,放胥甲父于卫,而立胥克。(《左传•宣公元年》)
(39)叔服曰:“背盟而欺大国,此必败。背盟,不详;欺大国,不义;神人弗助,将何以胜?”(《左传•成公元年》)
(40)于是为宋讨鱼石,故称宋,且不登叛人也,谓之宋志。(《左传•襄公元年》)
(二)“没”的历史来源
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否定副词“没”,在上古汉语中,我们找不到“没”使用过的任何迹象。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在上古汉语中“没”并没有被我国的先民当作否定词来使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到了现代社会,“没”逐渐具有了作为否定词的用法。根据近人杨树达《高等国文法》中的记载:“命膳宰曰:末有原!(《礼记•文王世子》)”,我们可以推知,上古时期的“末有”可能相当于现在的“没有”,那么“没”就相当于上古时期“末”的用法了。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不”的产生年代要远远早于“没”的产生年代,这是它们在时间上不同步的表现。但是经过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二者都成为了表示否定意义的副词。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不”和“没”在语法特征、语义特征和历史来源等三个方面存在差别,在汉语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使汉语学习者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词语,教师要引导汉语学习者正确地把握“不”和“没”两者之间的共性和差别,以便避免汉语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中产生偏误的问题。
[1]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9.
[4]张谊生.现代汉语虚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杨树达.高等国文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丰华涛)
H021
A
1007-421X(2017)02-008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