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学术平台构建研究

2017-03-08 06:18马瑾李兆福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跨学科交叉研究生

马瑾,李兆福

(沈阳工业大学,沈阳 110023)

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学术平台构建研究

马瑾,李兆福

(沈阳工业大学,沈阳 110023)

基于多学科的相互交叉及融合的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突破了原有单一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成了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创新能力要以创新的思维方式或创新的研究方法为基准,跨学科教育;搭建学术平台,营造学术氛围;建立研究团队,强化合作指导,更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

跨学科;创新能力;学术平台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以及系统化、整体化的综合发展,如何培养具有广博的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已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及关键点。但由于一直以来学科设置的专业面较窄,专业分工过细,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学科体系和单一学科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所呈现出的多样化以及复合化,特别是创新人才的要求。因此,通过跨学科教育,借助于多学科知识的渗透,培养具有知识交叉与融合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人,已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一、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内涵解析

Interdiseiplinary,意为跨学科(或跨科学)、交叉学科。最早出现于本世纪20年代中期西方文献中。广义的跨学科(Interdiseiplinary)包含三层意义;(1)“跨学科”,指打破学科界线、进行涉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科研或教育活动;(2)“交叉学科”,指包括众多的交叉性学科如边缘学科、综合学科、横断学科等在内的学科群[1];(3)“跨学科学”指一门以研究跨学科规律和方法为基本内容的新学科因此,跨学科既可以指学科领域内诸如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的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叉,也可以是各个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而这种交叉、融合、渗透、作用无疑将有益于研究生的培养。

二、创新能力培养与研究生跨学科教育

(一)创新能力培养与研究生跨学科教育

创新,是具有特定的经济学涵义而不是简单的“创造新东西”的缩写。“创新”这一概念是由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他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活动中引人新的思想、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2]1993年美国麻省著名的著名战略研究专家、恩图雅咨询公司总裁德伯拉•爱弥顿在《知识创新:共同的语言》一文中,提出了“知识创新”这一概念,并首次解释了“知识创新”:知识创新就是新思想产生、深化、交流并应用到产品(服务)中去,以促使企业获得成功,国家经济活力得到增强,社会取得进步。[3]“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之泉”[4]。没有创新,则民族无立足之本;对于人才来说,亦如此,没有创新思想及创新能力之人,很难适应社会对其要求。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指其在理论研究、服务社会和技术研发的过程中形成的综合能力。包括多个方面:理论构思能力和前沿把握能力决定了其创新的方向,也标志着其创新的特点是核心能力特征;自学能力、实践动手、组织沟通和人际协调、表达陈述能力是其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研究生创新的质量,对创新同样重要。

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日趋复杂及交错的新事物如雨后春笋般呈现,这些都是传统的研究方法、单一的思维方式无法理解的,只有通过创新的思维方式或创新的研究方法才能使其得以解决并实现创新性突破。而创新既是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也是科研方法的不断创新。研究生教育阶段,是以知识创新为学习目的,以科研创新为培养手段,从而使学生经过研究生阶段学习之后,不仅能克服专业知识的“纵深发展”所带来的偏狭性,具备扎实的、广博的知识,更具有应用知识的创新能力。基于多学科之间相互相融、相互交叉跨学科研究,有助于学生在不同学科背景下,形成交叉的思维方式,培养其交叉思维能力,吸收其他学科思维方式的精髓,为本学科的思维方式注入生机和活力,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优化原有的思维模式,推陈出新,将两种或多种学科的特定思维模式融合起来,使其从新的视角和新的层面去了解、观察、分析、探究,摆脱单一学科思维模式的束缚,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创造出新的研究方法,进而提升其创新能力。

(二)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与跨学科教育

根据字典定义,素质有三个含义:(1)心理学上指人的某些先天的特点(2)事物本来的性质(3)素养。这里谈的是第三方面,它既指人才素质也包括学术素养。批判性的反思精神、细致的观察力、“敏锐的判断力、无畏的质疑精神、锐意进取的毅力、乐观向上的心态、开放的胸怀及强烈合作意识都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5]。科学研究往往是一个充满艰辛,跌宕起伏,有时会陷入僵局或死局,不断面对失败打击的过程,如果没有锐意进取的毅力,没有乐观向上的心态,很难实现最后的成功,或享受到创新所带来的喜悦。而跨学科研究更有助与培养研究生的做人的素质,这一领域往往是一些前人未曾踏足过的领域,亦或是一些新兴的学科,如果没有批判性的反思精神和无畏的质疑精神,则无法发现本学科本领域研究的局限及思维障碍。没有细致的观察力和敏锐的判断力,就无法发现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及相互作用,就很难找到新的科学研究的突破口,实现科研创新。跨学科教育及研究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作用及渗透,如果没有开放的胸怀,很难能打破本领域、本学科、本专业的局限,有时甚至要摒弃本领域、本学科、本专业的一些固有的理念,借鉴、采纳或接受新的思想,新的思维方式或新的科研方法,全身心地包纳、包容所涉及的学科的一切相关知识,为本领域的思维方式注入生机和活力。而且,跨学科教育及研究都要求研究生要与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沟通、交流,如果没有强烈合作意识,很难真正地使他们与他人合作,真正实现学科之间的融合与渗透。

而学术素养要求研究生要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为跨学科研究提供夯实的基础;丰富而系统的知识,方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方法论素养,方可借鉴有益之处,实现研究方法之创新;逻辑学修养,才可以探寻到跨学科研究之间的相互关联,得出新的结论,获得新的成果。综合学术素养则要求研究生在从事科研活动时,要严格遵循学术原则。

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培养的创造能力的基础,是创新教育的关键。而单一学科教育在促使学生将本领域的知识向纵深发展的同时,也封闭住了其他知识的渗入。知识则是创新之源,创新如果没有知识,就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7]。丰富的知识不仅是创造力的源泉,为创新提供原材料,而且能够启迪人们的创造灵感,举一反三,创新地研究问题。培养创新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是以人的创造活动为墓础的。创造是人首次获取崭新的精神成果或物质成果的思维与行为。创造的本质是新,是独特,是与众不同。个性则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德定心理特征,也是独特性的表现[8]。因此,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正是体现学生个性的过程。而跨学科教育恰好将学生的个性发展放到了教育的首要位置,不再过多地强调本领域、本专业的优势,而是呈现出多样性和弹性化的特点。构建起合理的交叉融合的知识结构,为跨学科研究生的长足发展,提升其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提供必要的保障。

三、学术平台的搭建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建立研究团队,强化合作指导

虽然,我国高校的专业建设经过变迁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且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凸显。但由于对跨学科跨专业课程目标的设定缺少深刻认识,课程设置与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目标极不协调。例如,大多数高校在培养方案制定时,由于专业调整的力度及幅度的限制,忽略跨学科专业要求。因此,本专业必修课程过多,其它相关专业的选修课较少,跨学科研究生所修的课程选择性更小,从而导致他们的生存空间及发展机会受到制约(9)。另外,相对于本学科的研究生来说,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生更要求具有扎实的及广阔的基础及综合知识。但由于管理上的一些问题,跨学科研究生如选修了培养方案上没开设的一些课程,他们所修的学分将不予承认,这也影响了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又由于跨专业、跨学科研究生所涉及的课程较为繁琐,例如,可能是相近专业之间交叉,可能是文文交叉,可能是理理交叉、可能是文理交叉、或是理工交叉,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一所院校来说很难满足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同时,由于大多数导师过于专注本领域、本学科、本专业的研究,他们对于跨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认识不足,也导致他们在指导研究生选课时只局限于本专业的课程。而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首先要在知识结构上表现出交叉复合性,这交叉复合性知识的来源主要还是源于研究生期间的学习。

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大多是“师傅带徒弟”的学院型模式,而跨学科研究及研究生生培养所涉及的学科较多,绝不是一个导师的知识所能涵盖的,因次,研究团队建设,合作指导就显得格外重要。(1)导师制度:这种模式不同于以往的导师制。通常是根据跨学科研究的方向,以一名导师为主,吸收相关学科的导师参与,体现多种知识的交叉与融合。这样使得跨学科研究生在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后,能充分了解并熟练运用新知识和新技术。同时,也要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走出壁垒森严的堡垒,进行学术交流及相互合作。在项目申报及成果评定上,对跨学科研究给与一定的政策上的倾斜,及资金资助。这也将是跨学科研究生培养走上一个良性循环道路。(2)国内外合作:在科技高度发展及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以及系统化、整体化的综合发展的今天,一所学校,一个科研机构甚至一个国家的科研环境和设备条件,难以培养出具有多学科交叉知识的跨学科创新人才。加强与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与交流,对于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计划地派遣优秀的研究生到国外学习、访学、从事科学研究,使学生能尽快地掌握学术上的新知识,创新自己的科研方法。(3)集体培养:这主要是指一些新兴的学科或边缘学科。由于导师自身知识及专业的局限性,一个人并不应对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中的所有问题,以此,集体培养的优势就会凸显出来。团队中个体的不同优势将促进各学科、各种知识的渗透和融合,优势互补,定会促进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发展。

对于导师来说,他们要为跨学科的研究生制定学习计划,确定阅读书目。因为跨学科的学生对于在对本学科的知识尚未形成完成体系之时,会对诸如阅读书籍甚至科学研究等一切感到满然,所以,导师要帮学生制定阅读中外文献的计划,并要求他们做研究报告或读书笔记,以不断提高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的理论水平。

(二)搭建学术平台,建立良好的学术氛围

我国高校的传统组织结构一般是按学科分类的,依托学院、专业教研室、研究所等相近的课程或相近的研究项目组合在一起,以教学为中心,科研相辅佐的方式来进行研究生的培养。这样的发展结果是本领域、本专业的研究生能力培养得到大大地促进,研究生所获得的本专业的知识更加扎实,实际动手能力加强,思维也向纵深发展。但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一个壁垒森严的领域或专业堡垒,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不健全的思维方式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各院、系、研究所、学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被切断。其影响表现为:第一,本领域或本专业的研究生对其他学科的知识知之甚少,只求本领域本专业知识的纵向发展。最终将导致知识越学越精细、越学越狭窄。第二,由于不与其他学科沟通交流,使得研究生的思维方式单一,思想禁锢,这不利于他们在步入社会后,能自如的应对新的挑战,接受新东西。第三,研究生学习期间,也是他们科研能力提升,科研方法创新之际。由于没有其他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很难会使他们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从长远看,这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构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跨学科学术平台对于学科的交叉融合、互惠参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跨学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形式。高校可以走出象牙塔,加强与其他院校、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的横、纵向联系,进行国内国外的相关研究的学术活动,并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其中。还可建立跨学科的研究机构,例如,跨学科的研究实验室、跨学科的研究所、交叉研究中心等,以此为平台,吸引来自不同学科或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一起开展研究工作。促使研究生进行跨学科思维,激发创新灵感。

研究生教育应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由于研究生自身的发展以能适应高层次学术研究的要求,再加上高校里造诣高深的导师的指导,使得研究生教育已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活动。第一,要强化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跨学科研究生多善于观察,思维敏捷,易接受新东西,多思善问,因此,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鼓励他们参与跨学科课题研究,或跨实验室从事科学实验,或到跨学科研究中心进行理论研究。支持并鼓励他们把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手段运用到新学科中,创新思维。例如文理交叉,就可使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使之如虎添翼,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才能。第二,组织多种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沙龙、学术讲座、学术交流与争鸣,鼓励他们在会上发言,积极表述自己的学术观点,展示学术成果,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开阔视野,活跃学术思维,更新科研方法,接受相关学科知识的熏陶,积极营造浓郁的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氛围,促进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第三,定期邀请从事相关学科前沿研究的专家做讲座,鼓励学生冲出本领域或本专业的堡垒,用于接纳相关学科的优势,强化跨学科合作意识,为跨学科交叉研究营造浓厚的学术气氛。

在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与跨学科教育和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提倡释放个性,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既丰富学生的知识内容,又提高其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1]李余生,殷辉安.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J].学位与研究生教,1995(4):18-22.

[2]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8.

[3][6]田东.关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2000(5):71-72.

[4]张山林.跨学科研究生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2(4):21-24.

[5]姚秋蓉,杨蜀康.跨学科教育: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5-77.

[7]王充闾,逍遥游.庄子传[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4.01.

[8]郭中华,黄召,邹晓东.高校跨学科组织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2008(1):183-186.

[9]杨云香.高校开展跨学科研究的若干思考[J].2009(1):91-92.

(责任编辑: 丰华涛)

G643

A

1007-421X(2017)02-0080-04

本文为2017辽宁省社科联立项课题:课题编号:2017lslktyb-134.

猜你喜欢
跨学科交叉研究生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连数
连一连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双线性时频分布交叉项提取及损伤识别应用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