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新形态的构建

2017-03-08 03:37蒋成宣
关键词:舆情互联网+思政

蒋成宣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 保卫处,安徽 淮南 232001)

论“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新形态的构建

蒋成宣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 保卫处,安徽 淮南 232001)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带来了巨大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冲击,对身心尚不完全成熟的大学生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要积极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新挑战,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需要构建“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新形态。其具体内容就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要因势而谋——察网情,明晰社会热点焦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要应势而动——析网事,解读理论价值意义;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要顺势而为——疏舆情,引导学生正确观社会、观世界。

“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模式

根据2015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1]在我国庞大的网民群体中,大学生群体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关注和参与程度上,以及活跃程度上看,显然都是我国庞大网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里,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几乎是每个大学生的必备装备,微博、微信、人人网等“微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主要渠道。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在给人们社会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对身心尚不完全成熟的大学生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面对互联网迅猛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巨大影响,中共中央在2015年1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文件强调指出,高校要充分运用新型传播手段创新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断增强针对性实效性。[2]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要积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发展,有效应对网络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新挑战,不断增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需要构建“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新形态。其具体内容就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要因势而谋——察网情,明晰社会热点焦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要应势而动——析网事,解读理论现实价值意义;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要顺势而为——疏舆情,引导学生正确观社会、观世界。

一、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要因势而谋——察网情,把握社会热点焦点

关注网络信息,加强网情分析,梳理热点焦点,这是网络时代高校思政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理论教学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就提出了宣传思想战线要坚持“三贴近”原则为指导,即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指导原则,把理论联系实际做实、做细、做好。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互联网时代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三贴近”指导原则,其有效抓手就是:察网情,把握社会热点焦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坚持“三贴近”的指导原则,其前提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社会实际、社会生活、基层群众等当今社会生产生活实际情况的把握。众所周知,作为以教书育人为职业,以课堂教学和科学研究为主要工作内容的高校思政教师,每年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亲自开展各种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会生活,并通过亲身参加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以了解当今社会生产生活多行业、多领域、多层次、较细致的各种实际情况。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恰恰可以有效弥补高校思政教师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精力乃至经费上的不足,互联网使用方式的简便性、获得信息的迅捷性、信息覆盖的广泛性、信息资源的共享性等新特点,可以让高校思政教师足不出户就可以洞察千里之外、万里之遥本国乃至世界上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通过网络,高校思政教师可以在较短时间之内,甚至在第一时间,就可以了解当今世界发生了哪些热点、焦点和难点事件,这些事件目前的进程如何、社会影响如何、处置措施如何等等情况。可以说,互联网让高校思政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组织教学较以前任何时期都变得更加容易、便捷、现实。

然而,有了网络,从网络中随时可以查找海量的信息,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对社会热点焦点事件——社会生产生活实际有了真实、准确、细致的把握。在看到网络平台为高校思政教师收集各种信息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必须时刻清醒地意识到,网络资源存在着良莠不齐、亦真亦假、真假难辨等难以克服的缺陷。究竟网络发布的消息是谣言还是事实?究竟我们通过网络平台收集的信息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究竟我们要从海量信息中选择使用哪一条信息?这需要我们每位思政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认真加以辨析、甄别、选择。一是选择可信赖的网站。对于高校思政教师而言,我们获取信息最可信赖的网站就是人民网、新华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各级官方网站,其次是新浪网、腾讯网等为代表的大型正规网站。这些网站发布的信息资料严谨、真实、可信度高、影响力大。对于其他网站发布的相关消息,尤其是爆炸性新闻消息,一定要慎重且慎用。二是选择已经得到官方证实,或者其他第三方证实为真实的消息。这类信息一般有了定论,或者有了正规渠道的认可和证实。对于那些尚有待于官方或者第三方证实的信息,则要缓用,或者不用。三是进行类比。当我们从网络获得同一事件完全不同的几个版本时候,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将不同采集时间、采集媒介、采集渠道等收集的同一信息进行对比分析,以判断、确信信息的真伪及可信度。对于那些一经证实的虚假信息,则坚决不用。四是结合课堂教学主题,选择切合主题、案例典型、极具代表性、教学参考价值较高、有益于突出思想政治引领的信息,舍去与教学主题关联不大、案例不够典型、不具代表性、教学参考价值不高、对思想政治引领意义不大的信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是以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为目的,不是为了迎合学生而刻意去吸引学生的眼球。对于把那些根本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价值的、与本节理论主题无关的所谓社会事件,要坚决予以舍弃。比如,不能经常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绝大多数章节教学使用某某贪腐案、某某暴力凶杀案、某某强奸抢劫案等作为教学案例。

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要应势而动——析网事,解读理论现实价值意义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依托网络搜集梳理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编写和制作教学案例,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剖析解读这些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教育帮助大学生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理论内在的现实价值和意义,是“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新形态的关键。

对网络梳理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解读、诠释,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重要途径。把理论联系实际落实在实处,需要架构起一个既联系书本理论,又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媒介,它就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经常使用的案例教学法。需要指出的是,教学案例虽然包含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的有益因素,这些因素本身却不会主动站出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的,它需要思政教师结合案例情境,通过置疑、设问、讨论、解惑、释疑、点拨、启发等方式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的有益因素激发出来,以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教育。关于这一道理,宋朝诗人苏轼曾经在《琴诗》一文中有过精彩的论述。“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3]在苏轼看来,琴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这不光需要靠琴,还要靠有丰富思想情感的弹奏者,技术娴熟地挥动指头去拨动琴弦,才能产生动听的琴声。换言之,琴和人的手指只是让琴产生美妙琴声的物质基础,只有弹奏者挥动手指,拨动琴弦,使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动听的琴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所编写选用的教学案例好比“琴”,虽然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教育因子,但这些有益因子不会自己走出来,学生自己看也未必穷尽其意。思政教师课堂教学好比挥动“手指”,通过置疑、设问、讨论、解惑、释疑、点拨、启发等方式方法,把理论与案例、教与学、学生与老师有机结合起来,案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的有益因素,即美妙的“琴声”,才能被激发出来,才能被“弹奏”出来。可见,在收集网络信息编写好教学案例以后,思政教师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同学们一起对案例事件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讨论、解剖。师生之间的答疑、解惑、研讨过程,既能引导学生把握案例所反映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实质,又能帮助学生深刻领会案例所折射思想政治理论内涵之科学、意义之重大,还帮助学生了解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之艰难、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谋利益之高尚品格,以及教育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看待、评价、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对网络热点焦点事件进行分析解剖,需要把握好两个方面的尺度。一是对网络热点焦点事件进行分析点评要把握好尺度。社会热点焦点事件,其发生过程的还原与追踪,其事实真相的调查及整个事件的最终结论,都需要经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同时,不同的媒体作者,不同的报道目的,不同的观察视角,其对这些社会热点焦点事件过程乃至性质的描述大相径庭。前一段事件大家关注的淮南师范学院一学生扶摔倒老人事件,事件调查结论发布前,整个网络媒体口径一致讨伐“讹人的老人”,到调查结论发布以后网络舆论又对“不诚实的大学生”的斥责,网络舆论整个事件调查前后大相径庭的反转,就是这方面典型事例。[4]作为高校思政教师,关注社会热点,分析此类典型社会事件,我们不能采取先入为主式的案例教学,不要在案例教学之前或者开始的时候,就亮明教师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否则,一旦当我们所亮明的观点和态度,与事情最终的结论相矛盾,与最终法院或其他权威部门的裁决相冲突,思政教师不仅不能自圆其说,而且其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就会失去了说服力和影响力。久而久之,教师理论解读乃至教师本身也会逐渐失去学生的信任,教师在学生中的威望也会消耗殆尽。在案例解读过程,思政教师要掌控好尺度,要通过解读案例的前因后果,让案例自身用事实说话,这样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才更具有实效性。二是对通过网络收集理论观点的使用要把握好尺度。一般来说,网络上刊载发表的很多理论观点,都是作者依据特定的材料,针对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问题,得出的个别的结论。它们大都属于一家之言,个别甚至属于非主流的意识形态理论。而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其宣传和解读的只能是已经定性的、学术界公认的、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服务的思想政治理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成为个人思想宣传解读、非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宣传解读的场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引用网络文章的理论观点,一定要坚持所选用的理论观点要与教材理论观点相一致,与社会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的基本原则。

此外,“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新形态,还要反对两种较为偏颇的教学活动。一种是把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演化成单纯地用经典理论验证经典理论、从一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到另一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纯粹为了解读理论而解读的教育活动。另一种是把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演化成不断从一个网络热点事件到另一个热点事件、不停地用一个网络热点事件去解读另一个网络事件、纯粹为了发布网络事件而发布的教育活动。两种教学活动,都不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组织和开展。前者与互联网时代没有任何关系,忽略了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支撑和促进作用。后者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无关,过于偏重网络热点信息的发展,忽略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对学生的引领和教育作用。毕竟思政理论教学不是网络发布会,更是不故事会。

三、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要顺势而为——疏舆情,引导学生正确观世界

有效解读网络发布的社会热点焦点案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及时疏导学生因为对网络事件持续关注所产生的舆情,帮助大学生用科学的世界观来观世界、观社会、观天下,是构建“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新形态的最终目的。

美国教育家乔治·波利亚曾说过:“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是重要的,然而学生想的是什么却更是千百倍的重要。思想应当在学生的脑子里产生出来,而教师仅仅应是一个助产婆的作用。”[5]大学生群体通过网络平台,发表对所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事件,或公共事务的态度、情绪、意见、建议,汇聚在一起形成大学生网络舆情。它既是大学生观世界、观社会“小荷才露尖尖角”式的稚嫩声音与认知展示,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切入点和抓手。因此,把疏导网络舆情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之中,既是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崇尚理论联系实际,崇尚理论宣传解读贴近社会生活、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基层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既然当前大学生群体热衷于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社会交往、发表意见和表达情感,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就不能无视大学生群体的这些实际生活和实际诉求,就必须要把目光聚焦于大学生群体越来越频繁使用的网络社交平台,了解大学生群体网络舆情的动向和关注点,找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切入点和重要抓手,做好网络舆情的教育疏导工作。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随着网络舆情传播途径的不断拓展和丰富,积极主动研究大学生网络舆情形成、发展及传播的新特点,及时关注大学生思想状况、心理焦虑、社会关切,把握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新规律和新态势,为有效开展专业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乃至妥善处置各种突发性事件做好充分准备,互联网业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阵地、新渠道、新平台。

值得关注的是,网络传播信息的隐匿性和开放性,时常让不经意发表的一个小道消息,极端的时间内猛然发酵为一个铺天盖地的、引发较大社会范围内,甚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消息,如前文所说的淮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一学生与一老太太跌倒之间“是否故意讹人”的问题。虽然各方短时间之内做了大量的补救工作,然而,当网络把消息一经散播,消息的发布者和当事人沦落到只能爱莫能助的份上了,因为此时间消息散布的范围、对消息不同版本的解读、消息造成的社会巨大影响等等,早已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控制能力之外,此时无论他们在网络上如何解释和澄清,都已经无足轻重了。通过这类事件可以很清晰的发现,网络消息和网络舆情的传播,与社会事件的真相,与现实社会生活中信息的传播,形式形态迥异。可以发现,网络消息和舆情通常并不是事实社会事件真实、直接的反映,其在网络平台传播过程中,被很多不明真相传播信息的网民和刻意挑起和宣泄网络情绪的幕后推手,通过个人任意想象推理、胡编滥造,甚至添油加醋、肆意抹黑,把社会事件的真相毫无底线的歪曲了,甚至是妖魔化了。而社会事件一经被网络舆情鼓噪起来,社会事件的事实真相对于一般网民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对于网民来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此类事件,肆意发泄个人的消极情绪,乃至对政府和社会的不满情绪。至于政府相关机构、相关当事人和涉事方,无论试图通过何种方式、何种途径、何种结果,都会引起诸多网民多方面无端地猜疑、指责、谩骂。网络舆情反映问题的“哈哈镜”式的效应,致使传统的单一依靠各级政府、组织和单位行政命令式的社会治理方式方法,其效率和效果日益引发各种诟病。有鉴于此,网络舆情发生发展的新特征,在迫切呼唤各级政府、组织、单位采用国家治理新模式,提升社会治理新能力之外,也迫切呼唤建立一支了解互联网传播特征的、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队伍,主动占领互联网这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宣传的新高地,妥善、及时、有效对网络舆情进行搜集、分析、解读,最大限度地化解负面网络舆情对于大学生网民的误导、影响和伤害,大力宣传和弘扬积极、进步、向上的网络舆情,牢牢掌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正面、正向、正能量的教育引领方向。

恩格斯曾经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指出:“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甚至吃喝也是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饥渴而开始,并且同样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饱足而停止。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以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6]构建“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新形态,实质上就是抓住网络的基本特征,通过对网络所搜集的反映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分析解读,满足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融入社会的需要,同时依托网络平台,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对大学生网民实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使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成为大学生“感觉、思想、动机、意志”的重要内容,帮助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观世界、观社会、观天下,即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问题,全面分析社会现象,妥善解决思想观念等方面的问题,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四有”新公民。

[1]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2015-07-22.

[2]中办国办印发《意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N].人民日报,2015-01-20,(1).

[3]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卷21)[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103.

[4]2015年舆情反转典型事件[N].人民日报,2015-12-25,(04).

[5][美]乔治·波利亚:数学的发现(第二卷)[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158.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1.

蒋成宣(1962-),男,安徽亳州人,政工师,主要从事高校政工。

猜你喜欢
舆情互联网+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