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智民,韩新美
(山东省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沾化区人民医院),山东 滨州 256815)
慢性荨麻疹属于局限性水肿反应,反复发作情况下患者瘙痒、风团等表现明显[1]。针对此疾病,病因复杂且对症治疗较难,虽然治疗药物较多,但是疗效一般。我院对慢性荨麻疹患者采取联合用药治疗,治疗效果显著。基于此,本文就我院2015年7月~2016年8月收治的7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为例,进行依巴斯汀、雷公藤多苷联合治疗以及依巴斯汀单一治疗效果、安全性对比。
实验对象均为慢性荨麻疹患者,病例选自2015年7月~2016年8月,总计70例。随机进行分组,患者及家属知情且排除合并药物过敏者、心肝肾系统疾病患者、妊娠/哺乳期患者。观察组:35例,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在18~56岁之间,均值(30.60±2.30)岁。参照组:35例,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在18~53岁之间,均值(30.50±2.60)岁。慢性荨麻疹患者组间基本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参照组:依巴斯汀治疗。药物饭后口服,10 mg/次,1次/d,治疗4周。
观察组:依巴斯汀+雷公藤多苷治疗。依巴斯汀与参照组用量、用法、用药时间一致。雷公藤多苷药物饭后口服,10 mg/次,3次/d,治疗4周。
记录慢性荨麻疹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表现。
参考慢性荨麻疹疾病Ⅳ级评分法,根据评分结果分为治愈、有效、无效标准。0分-无风团、无痒感;1分-风团直径<0.5 cm且数目<6个;2分-风团直径0.5~2 cm且数目7~12个;3分-风团直径>2 cm且数目>12个。
治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对比治疗前症状积分下降>90%。
有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且症状积分对比治疗前下降>60%、不足90%。
无效:症状积分对比治疗前下降>20%、不足60%。
慢性荨麻疹患者实验指标结果均经SPSS 21.0计算。疗效、不良反应占比以%形式展开,x2检验。P<0.05,为指标差异统计学意义标准。
观察组:治愈患者17例,有效患者17例,无效患者1例,总有效率97.14%(34/35)。
参照组:治愈患者10例,有效患者13例,无效患者12例,总有效率65.71%(23/35)。
观察组、参照组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4周后组间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总有效率97.14%明显高于参照组总有效率65.71%,x2=11.4305,P=0.0007。
观察组:嗜睡、口干、头晕患者总计4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1.42%(4/35)。
参照组:嗜睡、乏力、胃肠不适、头昏患者总计5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4.28%(5/35)。
两组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期间均有不良反应表现,但情况轻微,不影响治疗,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统计学计算,x2=0.1275,P=0.7210。
慢性荨麻疹属于皮肤科常见性疾病代表,具有发病率高、病因复杂等特点,对症治疗工作相对较难,所以临床疗效一般。既往治疗中,依巴斯汀单一用药效果一般且疾病反复问题明显,疾病反复发作期间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从中医角度分析,此病属于“风疹”范畴,是气血不足、久病血耗伤导致,治疗上以养血祛风、润燥止痒为主[3]。雷公藤是中药,具有调节免疫系统、抗炎的效果。
此次实验就联合用药、单一用药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实验对比,经过为期4周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药物反应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42%,参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5.71%、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8%。组间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组间用药疗效对比,联合用药治疗的观察组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比依巴斯汀单一治疗,联合雷公藤多苷治疗慢性荨麻疹在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基础上成功提高了药物治疗效果,安全性、有效性优势明显,具有临床实施价值。
[1] 金敏媛.依巴斯汀联合雷公藤多苷在慢性荨麻疹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1):1922-1923.
[2] 段云涛.依巴斯汀联合雷公藤多苷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观察[J].东方食疗与保健,2016,(3):30-30.
[3] 伍 琼.慢性荨麻疹应用依巴斯汀联合雷公藤多苷治疗的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