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触摸中“看见”世界——黑暗中的艺术活动

2017-03-08 19:27黄筱瀛
早期教育(美术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看见触觉画纸

黄筱瀛

一、活动背景

对于一堂美术活动来说,开头往往起于“观看”。看见了,才能画下来。

但是,如果失去光明,如果身处黑夜,我们要如何“看见”?我们靠什么去观察和感应周围的世界,分辨事物的细微之处?我们是否还能画出心中的图像?

这不是一堂常规意义的美术活动,没有范画,没有主题规定,重在剥离出艺术活动里的“观察”和“感受”部分,并给予孩子即兴创作的空间。

二、活动准备

纸箱一个、各种自然物件、水粉或丙烯颜料、木板、擂钵。

三、活动过程

1. 打开身体感官,用触觉和嗅觉去发现。

把一个藏着许多小秘密的纸箱放在孩子们面前,戴着眼罩的他们,尝试用身体的其他能力努力去“看”纸箱里的事物。

一个孩子摸到一片枯槁的落叶,他说:“这是干燥的,又脆又硬的,我想,它应该带着很深的颜色,比方说,咖啡色。”

一个孩子摸到柔软的小花,她说:“湿湿的,凉凉的,软软的,还带着香气,我想它应该是很漂亮的白色或者浅黄色。”

孩子们用手指、鼻子、甚至耳朵去代替眼睛,去“观察”手中物品的每一个细节。他们“看到”叶子表面有一层蜡或绒毛,“看到”叶子、石头和花瓣都有自己的脉络,甚至比亲眼“看到”还要细致。

2. 用质感表述色彩的脾气。

当孩子们发现了色彩或多或少和质感有一定的联系,还能表达出一定的性格,我们就开始试着让孩子透过触觉赋予色彩新的形象。

孩子要用不同的材料把某种颜色和特定的质感甚至气味联系起来。蓬松的棉花、干燥的枯叶、芳香的茴香籽……孩子们可以研磨,揉搓添加的材料,把符合颜色气质的材料和颜色调和在一起。

3. 闭上眼睛,画出心中的风景。

关上灯,谁也看不到原来那些缤纷的色彩。没有一张范画,没有任何命题,甚至没有画笔,只有一块块木板做画布。

孩子们靠着手指去分辨触摸到的颜色,根据触觉决定自己要不要选择某一个颜色。手指也是画笔,借着指尖的触觉,孩子们决定每一笔的走向。虽然眼睛看不见,但触摸到起伏的颜色,仿佛河流山脉一行,告诉孩子下一笔该从哪里开始。

也许这些作品和我们日常习惯了的“画画”大不相同,可孩子们意外地发现:

观察,原来不只是依靠眼睛;

色彩,不止看得见,原来也摸得着,闻得见;

原来,失去了光明,我们依然可以探索世界,创造美,热爱美……

四、活動反思

1. 改变“观察”或“感受”的方式和角度,可以带来不同的发现,例如:用身体动作、触摸、嗅觉听觉来替代视觉;也可以改变观察的时段,如从白昼变为黄昏、黑夜或者黎明、月光下……,每一点改变都可以带来新的课堂内容。

2. 寻找“好玩”的材料。例如,以手指、雪糕棒、竹签……来代替画笔;“画纸”也可以千变万化,除了常见的纸、布、板,落叶、石头、水泥地也都可以成为新的画纸。这样做的优势是可以极大地拓展孩子在艺术活动中的感知和身体经验,突破事物仅可视觉传达的局限。

猜你喜欢
看见触觉画纸
触觉“空降”虚拟世界
石头草莓
船内船外
把手掌放在画纸上描一描,画出一只幽灵吧
把手掌放在画纸上描一描,画出一只企鹅吧
“看见”的力量
显微摄影师:带你“看见”惊艳的“微距世界”
重新“看见”你
一款可以帮助盲人“看见”的墨镜
触摸远隔重洋的你解密触觉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