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泥工写生的探索与思考

2017-03-08 18:54许大梅
早期教育(美术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泥工立体胡萝卜

许大梅

幼儿泥工写生是指面对实物形象,幼儿按照自己的理解用泥材来表达立体对象的活动。它强调对生活实物的第一立体感受性,注重幼儿个性语言的表达,符合生动原汁的艺术本源。笔者经过对1~4岁幼儿的原生态玩泥试验发现,玩泥本是其天性,幼儿对泥造型完全有自己的把握能力,甚至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造型语言、立体思维。基于此,我尝试对幼儿阶段的泥工写生进行试验,初步发现幼儿不仅能够生动地写生泥造型,还能够很好地理解物体结构,个性化地表达对象。他们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稚拙丰富、灵巧生动的写生玩泥世界,本文是笔者对此次试验的初步小结。

一、幼儿泥工写生的基本指导思想

(一)强调教育场景的“鲜活性”,还给幼儿真实的体验

幼儿泥工写生倡导通过与自然状态下的写生对象进行全感官的体验式接触,从而理解对象独有的形体结构特征及附属功能,激发个体独特的艺术体会,创生思维、创生想象、创生灵感、创生造型,体现对自然、对自我独特的关注与抒发,它将使幼儿获得更多的“学习”信息和更为直接的个人经验。

(二)提倡自我构建

在对真实事物的多角度观察、多侧面研究、多维度体验过程中,打开幼儿的多种感官、激发幼儿的立体思维及左右脑配合的多角度学习通道,促进幼儿构建起自我对写生对象的三维立体概念。不在别人的教授下,而是基于自我的理解,在与实物的反复研究对话中,自我构建心中印象深刻的造型。

(三)提倡自我解决问题

在制作过程中,倡导幼儿自我解决问题,如局部的表现技巧如何?正确位置在哪里?如何实现结构之间的连接?教师不需要告诉幼儿答案,但可以建议幼儿朝哪个方向尝试,或经过再次研究自己找到答案。这一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次立体学习的过程。

(四)注重立体构建过程

对于泥工写生来说其过程性教育意义往往比传统意义的展示性效果更为重要,因为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立体思维、语言表达、构建进度演化、克服困难方法、相关知识研究等才是每一个孩子最宝贵的学习重点,也是每个孩子自然展示出来的学习“最近发展区”。

二、幼儿泥工写生的指导原则与方法

(一)题材的选择适度

幼儿泥工写生的题材必须是幼儿熟知的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最好是幼儿平时反复观察的感兴趣的事物。教师应注重选择感受鲜活、易近触的有生命感的材料。如:蔬菜水果(萝卜、桔子、西瓜)、小花小草(向日葵)、小动物(鱼、松鼠)等,这些造型的选择最好是外观形状清晰,结构简单,易于观察、理解。题材选择的难易程度很关键,它决定幼儿完成写生程度、效果,以及兴趣、专注度等。

(二)引导幼儿充分了解造型对象

幼儿的学习通道与成人有很大区别,不仅是观察,还有身体各部位如视、听、触、味、嗅的感官,所以在写生之前教师要有耐心并给予大段时间让幼儿充分认识对象,这决定着幼儿对对象的理解程度及写生的进度。因为幼儿往往乐于制作的是自己认识理解的事物,甚至是他感兴趣的细节,因此了解写生对象的过程是整个写生的前奏期。例如:写生萝卜的前期体验可以让幼儿自己拔萝卜(动作感受、环境体验、理解生长方式)、洗萝卜(动作触摸、理解外形特征)、切萝卜(动作体验、理解内外结构联系)、闻尝萝卜(嗅味体验、理解营养价值),有条件还可以榨出萝卜汁让幼儿品尝。这些前期体验会化作很多立体的细节印象印在幼儿的脑海里,之后幼儿便会制作出生动形象的胡萝卜。

(三)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有了以上的感官经验后,再把泥交给幼儿,让他大胆尝试制作,幼儿便有了信手拈来的小力气、小灵气。他们的小眼睛不断地寻找着泥和形象之间的关联,小手互相配合,不断地研究着与自己独有印象吻合的形象,于是各种个性化十足的泥写生作品诞生出来。

(四)适时的指导,帮助幼儿克服困难

幼儿泥工写生不需要教师提供过多的技巧和指导方法,只需要给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与实物接触的环境、氛围与学习通道,在制作过程中教师首先是观察者,观察幼儿的制作方式。其次是指导者,适当地给幼儿讲解有关实物的知识。偶尔当幼儿遇到问题时教师才充当帮助者,但也并不是给幼儿指出问题,告诉他如何解决问题,而是鼓励幼儿进一步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如:在写生大萝卜时,教师发现幼儿没有表现出胡萝卜的根,应当建议幼儿自己用手抚摸萝卜,感受外部造型,再给幼儿讲解萝卜吸收泥土里的营养的道理,这样幼儿自然就理解了造型中存在的问题,他会用自己的方式修改,而不是教师指出或帮助他修改。因为每个经过实物观察与研究的孩子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立体构建过程。

(五)不急于求成,耐心等待

幼儿对事物的观察理解是在重复感受、细节累积中慢慢形成整体印象的过程,所以教师不必着急幼儿马上就制作出很完整的泥工写生形象,而是要耐心等待。在实践中,常常是第一次接触物体的幼儿并没做出什么,甚至他们制作的前两个造型并不完整,这是此时幼儿思维能力的正常反应,也是幼儿从简单到复杂探索物体结构的过程。他会在下一次造型制作中表达完整或完成对该物体大多数结构的探索。如在写生中,幼儿从胡萝卜芯开始一层层向外包胡萝卜,最后完成对胡萝卜皮和叶子的安装,这正是他由内向外的对胡萝卜的独特立体构建过程。

三、幼儿泥工写生有效策略

(一)回忆写生 印象丰富

幼儿往往是在重复实景写生或是回忆写生时才能做出丰富生动的造型,因为反复研究是幼儿的思维习惯与学习方式。如做大萝卜时,幼儿第一次制作的造型模糊不清,不太容易辨认,但在第二次、第三次的回忆写生里却做出了十几个生动的萝卜,并且还做出了萝卜切开后的内部结构。有些幼儿甚至还能讲出生动的道理,编出有趣的故事。

(二)同类延续 反复研究

在一个阶段的写生課程中,教师可以安排同类造型系列进行递进学习。如:蔬菜水果系列,从桔子、苹果到萝卜、白菜,再到西瓜、菠萝;花卉系列,从一瓣花到三瓣花、四瓣花、多瓣花;鱼系列,从蝌蚪、泥鳅,到鲤鱼、金鱼。这些相近的物体结构从简单到复杂,研究方法又相近,符合幼儿重复练习、反复研究的学习特征,写生效果会更好。

经过一系列的观察与研究,笔者发现幼儿泥工写生课程要远比统一的自由玩或教做造型生动有趣,但也有一些难度。比如教学的随机性较大,教育机制问题较多,对教师的要求也较高,其教学难点在于适时把握艺术教育的尺度与纯洁性。但当我们看到幼儿对知识的独特理解角度、奇妙的语言表达、神奇的制作过程与鲜活生动的作品时,便折服于泥工写生的“深度”教育效果与魅力。它是一种向内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它的魅力与教育意义是幼教工作者值得探索与思考的。

猜你喜欢
泥工立体胡萝卜
在小班创意泥工活动中运用自然材料的实践
推理:谁最粗,谁最细
透视:脆甜胡萝卜
浅谈农村幼儿园泥工活动的价值
Pop—Up Books立体书来了
让你眼花缭乱的3D立体趣图
平面和立体等
立体年历
“有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