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活动中顺应“儿童精神”的观察与支持初探

2017-03-08 18:52陈金娣
早期教育(美术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童童评析萝卜

陈金娣

“儿童精神”即儿童心理。而美术活动中的“儿童精神”则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所指出的“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美术活动是幼儿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其过程伴随着明显的情绪体验。秉承“儿童精神”,我们利用本园已有的“漫画活动课程”成果,在美术领域中用“漫”(不受拘束、自由随意)的方法创造性地进行幼儿绘画和手工造型创作活动,以让幼儿的拟人、移情、夸张、幽默等特有的审美心理惬意流淌,体验想象和创作的情趣,促进整体发展。

一、直面“儿童精神”,用理解性的支持促进幼儿的创新想象,让幼儿积极参与。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美的本质特征是非概念性和非功利性的。美术创作是幼儿感知世界的表达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明显的情绪体验,就像一扇窗户打通孩子与外界的隔阂,孩子们在创作中宣泄自己的情感,表达内心世界丰富的精神意味。创作前,有的幼儿或因生活经验缺乏、绘画技能不够、害怕得不到大人的肯定等原因不敢下笔,甚至缺乏信心,不愿参与美术活动,这时教师通过观察和了解,直面“儿童精神”及其内在本质,用理解性的支持让幼儿重燃信心、创新想象,使美术创作活动成为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方式。

案例一:

行为实录:在大班的美术创作活动《飞天》中,杰杰说他最想坐宇宙飞船去太空找流星,老师肯定了他的想法。可是在大家开始作画时,老师转了一圈回来,他的纸上还是一片空白,问他怎么没有画,他说不会画飞船,有同伴笑了起来,他更加不好意思了,索性把笔一扔,趴在了画纸上。

分析:杰杰的想法是独特的,但是缺乏对飞船的认知和再现的能力,出现了创作困难。这时,同伴的笑声使他为自己的“不会”感到难为情。飞船确实离他的生活较远,不会画也是正常的。

教师的支持:你刚才想得特别好,连老师都没有想到!宇宙飞船确实难画,我也不会。我们一起想想办法吧!谁会画飞船?(孩子们没有应答)在哪里看过宇宙飞船呢?我们找找看。这时,杰杰站起来在班级图书区找出一本科普读物,上面真的有飞船图。他笑了:“老师,我会画了!”

评析:老师先肯定了杰杰的想法,理解了他的难处,让杰杰不再为“不会画”感到难为情。一句“在哪里看到过宇宙飞船,我们找找看”提醒了杰杰,让他找到了参考图并将本次创作进行到底。

案例二:

行为实录:小班创意区域里的活动是撕面条,鑫鑫双手紧抓着大白纸的两头,用尽全身的力量想把已经弄皱的纸扯断,但就是撕不出细细的面条。当老师示范给他看时,他停了下来对老师说:“撕纸不好玩,我不想撕了。”

分析:撕纸对小班孩子的手指协调性有一定的要求,鑫鑫还没有掌握撕纸的方法,弄皱了纸的两头更加大了大白纸的韧性,所以他在使劲也拉不断。对于美术活动,鑫鑫一直觉得应该是“好玩”的,所以当他不会玩时就产生不耐烦的情绪,从而选择放弃。

教师的支持:鑫鑫会让大白纸拔河了,它们这两头都不想分开呢!来,把纸放平,大拇指和食指靠在一起,轻轻一拉它们就分开来啦!

评析:老师用形象的语言评价了鑫鑫拉纸动作的游戏性,平息了孩子心中的怨气,让他能够静下心来观察撕纸的方法,并巧妙地让孩子学会了撕纸。

案例三:

行为实录:在中班的绘画活动《妈妈的花裙子》中,老师请小朋友为自己的妈妈设计一条花裙子,然后,再送给亲爱的妈妈。他们都开心地装饰起来,只有童童一动也不动地坐在那里。老师走过去问她为什么不画,童童说:“妈妈不在家,我看不见花裙子。”原来童童的妈妈在外地打工,两个月才回来一次。

分析:《指南》指出:艺术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情感的独特方式。从上述案例中,我们感受到:童童因为装饰花裙子想起了在外打工的媽妈,不是她不愿画,而是她想画但为送不了妈妈感到失望。

教师的支持:童童一定想妈妈了。童童可以先设计,等你画好了,老师拍张照片发到妈妈的手机上,她一定会很开心的。她笑着点点头:“好的!”

评析:老师理解与支持的话语激起了童童的创作愿望,她高兴地参与到了创作活动中,因为她要让妈妈看到最美的裙子。

二、尊重“儿童精神”,用接纳性的支持促进幼儿的创意表达,让幼儿体验自主。

毕加索认为:每个儿童都是艺术家。《指南》也告诉我们:每个幼儿的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在幼儿的眼里,一个圆可能就是饼干、车轮、太阳,一条线可能就是栏杆、下雨或头发,一片树叶可能就是一只猫脸、一个手掌或一条大鱼,因此,孔起英教授认为学前儿童美术活动中所显示的就是一种感性的把握世界的方式。在美术创作中,我们所追求的不是让孩子习得绘画技能,而是尊重他们的体验以及表现周围事物独特方式,让幼儿作为一个主动发展的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能力和艺术创作的准则来表达表现。教师要做是引导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用接纳性的支持能保护孩子的真、善、美。

案例四:

行为实录:在小班美术活动《夏天的衣服》中,老师让小朋友用纸团蘸颜料给“衣服”印图案。玲玲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过了一会,她拿着画纸走过来说:“老师,我的是白衣服,我不想弄脏。”

分析:夏天的衣服确实白色较多,玲玲的观察非常细致。但白色的衣服未尝不是一种个性化的创作素材。

教师的支持:夏天有好多的白衣服,你的观察很仔细!老师再给你一件衣服,我们再做一件漂亮的花衣服,好吗?她开心地答应了并拿着衣服回到了座位上。

评析:老师首先肯定了孩子的经验,收下了玲玲的这件“白衣服”,尊重了她的想法,然后以挑战的形式让她再去装饰一件花衣服,接纳和鼓励了创作的多样性。

案例五:

行为实录:小班小朋友在用彩泥做糖葫芦,大部分都选择色彩鲜艳的泥搓和穿,唯有扬扬挑了一块褐色的泥开始操作。刚穿好了一个,坐在旁边的牛牛突然抢过他的泥说:“老师,他用黑泥做糖葫芦,丑死了。”扬扬哭了:“我的糖葫芦是巧克力的,巧克力就是这个颜色。”

分析:孩子的创作来源于生活经验,如果为了追求千篇一律的“完美”结果,会扼杀孩子的想象与创造的萌芽。

教师的支持:对呀!巧克力就有黑黑的嘛!扬扬想得和别人的不一样!彩色的糖葫芦好看,巧克力的也好看!

评析:扬扬将自己的制作与爱吃的巧克力联系起来的想法得到了老师的理解与肯定,让扬扬充满了信心,也让同伴学会了理解与尊重。

案例六:

行为实录:小班的泥工活动是做萝卜,看着孩子迫不及待地拿出了泥开始做的时候,老师疑惑了:该不该做个示范教孩子做萝卜,怎样让孩子们能做出自己心中的萝卜呢?但看着孩子们的热情也不愿打扰他们了,就在老师思考的时候,有的孩子已经做出了不同的萝卜。

分析:孩子们对本次萝卜的创作很感兴趣,可以肯定这是他们所熟悉的,教师不宜给予过多干预。

教师的支持:你们都想做呀?好,你们开始吧,做好的小朋友可以把它放在这块萝卜“田里”,看看谁能一眼认出是自己做的萝卜。

评析:老师支持了孩子的创作热情,给孩子提供了一块萝卜田的情境,鼓励了幼儿的自主创作。

三、追随“儿童精神”,用欣赏性的支持促进幼儿的创作兴趣,让幼儿感受成功。

毕加索认为他14岁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之后用一生去学习像小孩子那样画画。就是说他很早就画得像所谓成人眼里的“大师”,而他心中大师的状态却是孩子的那种表现的自由。在过去的幼儿美术创作活动中,我们通常会把自己的目光更多地放在幼儿完成的作品上,以作品效果来评价孩子的活动表现,有时也会以“像”与“不像”的标准简单地去评价幼儿的作品。这样的美术活动评价仅仅触及到幼儿美术作品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忽略了幼儿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情绪情感。在美术创作中,当我们追随“儿童精神”,沉下心来听孩子描述自己作品,倾听和欣赏孩子们的想法时,我们会被孩子们的想象所震撼,也為自己能细心地发现每个幼儿创作中的闪光点所惊喜,我们体验的是孩子们更高的创作热情、更浓的创作兴趣。

案例七:

行为实录:在大班活动《快乐学成语》中,老师让幼儿画出自己知道的成语。画好后,孩子们都争着拿给老师猜他们所画的内容,老师都能一一猜出。但可可的作品确让老师疑惑了:一张白纸上只有从上到下的两条线。实在猜不出,就问可可:“你画的是什么,能告诉我吗?”可可自豪地说:“这是飞流直下!”

分析:可可用他自己的方式表达了“飞流直下”的气势和动态,虽然画法简单,但属于他自己对这个成语的理解与表达。

教师的支持:哦!真的是瀑布飞流直下耶!你一说,老师就看懂了,真厉害!

评析:老师没有用成人的眼光去评判孩子的作品,而是尊重孩子的想法,倾听孩子的表达,惊喜与赞赏性的支持给了可可莫大的鼓励,让他体验了想象与表达的成果。

案例八:

行为实录:孩子们做好了萝卜,纷纷问老师自己做得怎么样,从急切的眼神中老师看到了孩子们渴望受到表扬。

分析:孩子们的萝卜真是丰富:有细长的胡萝卜,有胖胖的白萝卜,还有圆圆的红萝卜,这都是孩子们各自的经验基础上的创作。

教师的支持:这个胡萝卜还有细细的尾巴,小白兔一定会以为是真的!这个白萝卜可大了,给奶奶烧一锅汤一定好吃!这个红萝卜可圆了,我都想咬一口呢!

评析:老师没有简单地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标准来评价,而是欣赏了每一种萝卜的优点,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让孩子们体验了成功,增强了兴趣。

“儿童精神”包含着幼儿对世界充满兴趣、大胆幻想、相信直觉、注重体验、热衷过程、勇于表达、坦然对待失败、不拘泥于现状和功利、相信这世界充满着无穷的可能性等心理活动。顺应“儿童精神”就是贴近幼儿的心灵,在观察中了解幼儿,在了解中进行适宜的指导,这种顺应和适宜是自然地伴随着整个美术创作过程的,并不断地促进幼儿审美认知、审美想象与审美理解等发展。同时,为了更加顺应和适宜,我们也增强了反思与实践能力,在此过程中实现了与幼儿的共同成长。

猜你喜欢
童童评析萝卜
大家会这样说
童童的老爷车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
萝卜蹲
买萝卜
暑假作业
肥水不流外人田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与评析
一道三角函数题的多种解法评析
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甲卷试题评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