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香
[摘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作为一名称职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如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找不到开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就很难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在情境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知识的探索过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打造轻松亲和的学习氛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途径,探索出一条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之路,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心理健康;健全人格;创设情境;自主学习
小学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完整的育人工程,应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形成健全的人格,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一、在情境中学习,培养学习兴趣
课堂上的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也都产生于课堂学习过程中,因此,教师应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心理困扰,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实验教材,是以创设生活情境来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是数学的宝库,生活中需要数学。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要想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教师就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有意无意中解决学习难点,消除对学习新知的陌生感和畏惧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是无意注意占主导,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诱发学习动机的教学情景,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吸引到参与学习的兴趣上来,引导他们对数学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与探索,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
小学低年级学生喜欢做游戏,教师可结合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创设游戏的情境,在游戏活动中学习。例如,在教学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的应用题时,我将“小蜜蜂采花蜜”的游戏贯穿于教学始终。先出示题目,同学们到果园去摘苹果,每个人摘8个,然后,在黑板上贴出四朵花:
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有4个人摘了一样多
每个人分几个? 一共摘了多少个?
请学生扮演勤劳的小蜜蜂去采蜜,花上的条件和问题如果与题目上的条件相对应,就把它采下来,放在胸前,大家看看对不对?在游戏中让学生戴上“小蜜蜂”的头饰,播放《爱劳动》歌曲,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轻松愉快,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尝到了创设情境带给他们的快乐,从而使他们饶有兴趣地学习知识,这样一来,不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减轻了他们的学习负担。这样的结果,其实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实践证明,创设游戏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学而不厌,乐此不疲,从中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提高学习的心理品质。
二、关注知识的探索过程,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教师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来启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新想法,活跃课堂气氛。如在教学“认识物体” 这一课时,我首先组织学生一起玩积木,让学生在玩积木的活动中认识正方形、长方形、圆柱和球形及其特征。认识物体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但是在活动中学习就不一样了,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但不会感到枯燥,而且还兴趣盎然。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因此,提供合理、恰当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动”的机会,能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自然、轻松和高效。
直观、形象、新奇的东西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是心理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与学习材料直接相关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小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强,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这就要求教师先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起他们的好奇感。这种新奇感能抓住学生的心,迫使他们去思考和理解。
三、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打造民主轻松的氛围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现代课堂教学是带领学生走向教材,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求知识。所以,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至关重要。
1.关爱每一位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众所周知,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遗传等因素造成很大的能力差别。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以成绩取人,要以亲切的面孔、热诚的心去面对每个学生;课堂上,鼓励每个学生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并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反之,教师过于严肃的表情容易造成学生的胆怯心理,不利于數学课堂教学,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从而阻碍了教学。
2.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这种发展应是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和谐课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如在一年级“分一分”的学习中教师问:“谁会?”当学生纷纷举手时教师说:“那试试,看谁的方法多?”当学生列出了很多方法时,教师立即肯定:“你们真能干!”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以期待的目光询问:“是这样吗?”或“再想想!”既否定了回答,又不伤学生的自尊心。对于出人意料的回答,教师要多一些激励。如此一来,课堂气氛非常愉快,学生的心情很放松,学生间相互讨论,各抒己见,大胆探索,保证了数学教学的顺利地进行。与此同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相应地改变教学策略,使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3.在提出和解决问题中培养自信心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小学生年龄小,思想单纯,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喜欢发问。对此,教师要结合教材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不懂就问的机会。如:小红跑200米用4分,小明用5分,小东用6分,问谁跑得快?有的学生说:“小红跑得快。”有的学生说:“小东跑得快。”当教师宣布正确答案“小红跑得快”时,有的学生问:“为什么数字大了反而不快呢?”教师立刻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时间用得越少,说明人走得越快的道理。另外,在课堂上还可以适时开展一些有益的比赛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多提问、多竞争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活动中或活动结束后,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表扬他们,学生就会对自己的学习更加自信。这种自信,就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教学为载体来挖掘学生的潜能;不仅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调整他们原来不够稳定的心态,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积极地、蓬勃向上地发展,最终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薛喜民,薛雅芬.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1,(11).
[2]殷炳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张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刍议[J].现代阅读,2011,(19).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