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
物理课堂教学的高效与否,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高,是否会学、乐学有关。而学生会学与否、乐学与否,取决于教学的导学行为。教师的导学行为包括学习的环境氛围、教学方法等,关系到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因此,探讨初中物理教学中让学生乐学、会学物理,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克服学生的内心障碍是促其想学、乐学的前提
首先,大部分学生不自信的怀疑心理,使学生缺乏自信和动力,听课、作业、预习都在怀疑的态度下完成,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困乏,物理学习不够努力,从而影响整体成绩的提高。
其次,在依赖心理、怀疑心理的驱使下,学生缺乏自信和独立,缺乏自觉和主动,突出表现为依赖教师讲,依赖合作学习时优秀生的答案。
再次,固执心理特别明显。八年级的学生正值初中阶段的过渡阶段,是第二个叛逆期的关键时期,对于教师、家长的期望、说教“任其东西南北风”,全然不听,甚至对着干,“让我往东我偏往西”,尤其是学困生,课堂上不听、不学、不问,似乎学习不关自己的事。
这三种心理因素影响了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关键是要提高课堂的参与度,教师应该从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着手,采取一定的策略,使他们产生乐学、想学的迫切心理。
二、改变教师的导学行为是促使学生想学、乐学的核心
1.改变“灌输教学”,构建想学氛围
长期以来,教师“给予”,学生“拿来”,导致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学生缺乏主动思考、自主探究。例如,在“长度单位的测量”教学时,教师习惯采用讲授法。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长度的国际单位是m,还有km、cm、dm、um、nm等,再告诉学生这些单位的进率,让学生牢牢记住,以备练习所用:1km=1000m=103m;1dm=1000cm=103cm;1cm=0.01m=10-2m;1mm=0.001m=10-3m;1um=0.000001m。
毋庸置疑,这样的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教师在引进统一的单位测量时,采用故事导入,定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产生乐学的欲望。如有一胖一瘦两个人,都以自己的腰围为标准测量同一段布的长度,但结果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简单的故事梗概,引发学生对测量时需要统一标准的探讨,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仓储”“接受”,教师也不再是“给”,而是“引”,課堂模式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之改变。
2.培养师生情感,营造民主氛围
“亲其师、信其道”,因此,要让学生想学、乐学,创设教与学的最佳情绪和环境氛围,是不容忽视的。学生认为教师可亲可信,才会接受教师的引导学习,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师生之间才会交流融洽。
为此,教师的授课方法、方式等都必须深思熟虑,在学法上有效指导,“授之以渔”较之于“授鱼”更被受用。如在“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教学中,对于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交流方法,各自说说该如何使用。之后,教师再做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在测量过程中,引导学生会看、会放、读对、记对以及算对,再让学生用六个字归纳刻度尺的使用方法——选、放、看、读、记、算。最后呈现几个测量的图片,让学生讨论后发表看法:哪种方法正确,哪种不正确,不正确的原因是什么等。在教师的“导学”下,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成为知识的构建者、发现者和拥有者。
3.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促进主动学习
初中生喜欢动手、动脑,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根据这个特点以及物理学科的实验性、生活化等特点,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课堂成为物理探究、物理研究的空间和平台。仍以“测量物体的长度”为例,对于刻度尺的使用进行探讨后,提出问题:如果让你测量圆、圆柱体的直径,圆锥的高,细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我们又该怎样测量,使用什么方法?问题提出来,学生亲自试一试,从而构建乐于思考、主动实践、会学的物理课堂。
4.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关于圆、圆柱的直径的测量、细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等的测量方法、测量工具的选择和使用等,都是在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究、亲自动手测量的氛围中展开的,形成了构建学生善思、勤动手、乐学的浓厚氛围。
再如,对于“时间的测量”的教学,教师首先将体育课堂上使用的秒表等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说一说使用方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各下发一块秒表,让小组成员各自测量自己的脉搏和时间。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进一步具体:能否测出脉搏跳动一次所用的时间?为什么?怎样才能知道自己脉搏跳动一下所用的时间呢?测量单摆来回一次所用的时间——周期,又该怎么测量?……这些问题,既要建立在思考的基础上,也应该以实验为基础,在测量中培养学生思考、观察、归纳等的方法,更在实验中学会合作、探究,学会自主学习。
新课改下的课堂上应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自信满满、收获多多,这样的课堂,就是我们追求的高效课堂,这样的课堂会使学生受益无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学会合作,敢于创新。这样的物理课堂,会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他们向会学、乐学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