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百花
摘 要:在当前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了解并铭记的,有必要将其融入当前的教育事业当中,成为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历史作为一门饱含历史文化和人文内涵的学科,如果能够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将丰富历史学科内容,达到更深远的教育意义。基于此,着重于探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题,首先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渗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具体的“渗透之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历史学科是我国教育事业体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包含了我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是进行传统文化传承和政治教育的重要桥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今的历史教学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本文将结合现实情况,对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一课题作如下分析。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1.体现历史学科人文性的必然要求
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其文化属性更为显著,承担着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弘扬的重任。通过历史教学,尤其是高中历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历史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儒雅、健康、乐观的性格。这是历史学科人文性的彰显,也是历史学科的魅力所在。另一方面,当今的时代和社会当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所有中华儿女所追求的和谐社会的体现。结合历史学科的人文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必然要求。
2.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
根据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历史学科教学目标应当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三者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精神建设和心理成长,关系到整个社会文明的建设与进步。在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中的两大主要内容,二者同等重要。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属于政治教育的范畴,通过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系统性的政治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而且还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提高其教学效果和质量。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
1.价值判断的引导训练是关键内容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当中,丰富的历史材料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通过对历史材料的阅读,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从中获取价值观的能力。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就不应该是“灌输式”教学,而应当采取“引导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发现其中隐藏的正确价值观,并让学生主动学习和铭记。例如,在对某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进行评价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引导学生就其中某一观点进行思辨,从而在积极热烈的讨论和辩论之中让学生更为深切地感悟到价值观的正确与否以及是非判断的标准,进而逐步塑造和完善学生的价值观。
在进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辛亥革命的失败等为学生讲解人们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的普遍追求和共同理想,并对其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给予阐述。例如,在讲解《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时,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内容,并告知学生“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中国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社会客观实践的基本要求。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进行讨论,同时借助媒体等平台来对其根本特性与实质内涵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丰富的历史课程内容是渗透教育的重要前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理论知识教学,没有规范的、对应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规划,也无法通过练习的方式进行反复记忆。不仅如此,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价值观教育,还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单纯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解,会让学生感觉过于理论化,难以体会到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的指导作用和意义。但是历史课本蕴涵着相当丰富的课程内容,有利于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因此,本文认为想要达到更好的价值观教育目的,还需要设法让学生主动去接受、认识和吸收价值观的内涵和所包含的精神,由此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宗旨。
例如:在高中历史课程《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这一专题的教学中,其主要讲述的内容是从鸦片战争开始,至解放战争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图片、文字、实物、视频、英雄人物事迹等历史情境,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和感受百年来中华民族所遭遇和承受的屈辱、苦难,体会近代以来中华儿女为独立自主、求富自强的抗争与追寻,使学生充分地意识到构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所经历的艰难历程,让更多的学生体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来之不易,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爱国主义的意识,而且还能使学生为建设伟大国家而发奋学习。再如,在进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这一专题内容教学时,教师在对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进行介绍的时候,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取向,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在内忧外患的旧中国一大批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而付出的汗水甚至鲜血,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价值观的渗透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来开展实践活动,把课堂教学内容更好地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借助社会体验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从中体会和感受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意义。虽然教科书中的一些文本对各个时期最优秀的文章进行了节选,但是由于国际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会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人们价值观的发展和变化。如果仅仅依靠教科书中的内容对当今的社会进行解读,会缺乏一定的现代感、说服力和针对性,往往会与学生的认知需求出现一定的脱节。如果在向学生渗透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时能够借助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进行讲解,可以更有效地拉近学生与文章年代的距离感,从而让他们更好地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尽可能地开阔眼界,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尽可能挖掘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敏感事件、主流趋向、典型案例来进行课堂教学,并结合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走进农村、街道,深入社会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在性。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历史教学内容,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更好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必然选择,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大势所趋,同时也是历史的必然。但是要想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需要注重教学方式的选择、教育环境的营造以及教学计划的安排。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为读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邓雷明.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的策略研究[J].文理导航(上旬),2014(3):57.
[2]叶新红.架构心灵桥梁扬起情感风帆:谈谈高中历史新课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3(3):16-19.
[3]孔梅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高中历史课的方法与路径[J].文理导航(上旬),2016(7):58.
编辑 郭小琴
新课程·教师201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