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2017-03-07 01:49周莉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7年23期
关键词:循证神经功能脑梗死

周莉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云南昆明 650031

随着我国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以及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脑梗死发病率显著上升。脑梗死急性期后,患者通常会出现记忆力减退、偏瘫、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等后遗症。脑梗死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早起康复尤为重要。急性脑梗死发作后,进行积极救治和护理可帮助患者早日康复,该研究选取2015年2月—2016年4月该院收治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抢救急性脑梗死患者35例的过程中实施循证护理,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经CT及临床诊断确诊,符合《内科学》中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1],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外伤性脑梗死;合并严重肾、心、肺、肝疾病者;合并意识障碍者。随机将7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5例。观察组中,男19 例,女 16 例;年龄 53~76 岁,平均年龄(60.8±5.3)岁,病程 2 h~4 d,平均(1.9±0.4)d;对照组中,男 18 例,女 17 例;年龄 52~76 岁,平均年龄(59.4±5.9)岁,病程2 h~4 d,平均(1.8±0.3)d。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①用药指导。医护人员应结合病人情况适当选择溶栓剂,在溶栓治疗之前护理人员进行适当讲解,使患者及其家属对溶栓治疗方案、治疗目的有一个基本的了解。②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多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沟通,并向患者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和疑问,根据患者的回答,找到其内心存在的不良情绪。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全面掌握患者病史、基本资料、不良生活方式,告知患者不良情绪以及生活方式对疾病康复的影响。指导患者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争取认识疾病、勇敢面对疾病,以全新的姿态、高昂的斗志,战胜病魔。③体征与并发症观察。动态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做好数据记录以及交接班工作,预防各种并发症。

1.2.2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循证护理。①循证问题。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现状,调查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心理需求、护理要求,提出护理问题,主要是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②循证支持。围绕急性脑梗死发病机理,治疗方案,护理措施,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搜索管检测,对相关文献进行整体、分析,并将获得的证据与急性脑梗死并发症、护理人员护理技能与经验结合起来,找到可行性、可靠性高的证据支持,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最优护理方案。③循证应用。利用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等学说分析患者的性格特征,并开展针对性心理疏导,引导其发泄出内心的不良情绪。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包括被动按摩、改变体位、关节屈伸、关节内旋外展、头面部主动训练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日常生活护理等措施同对照组。社区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开展刷牙、清洗等日常功能训练,反复进行,并将其作为患者治疗的重要环节。加强患肢刺激,通过按摩、摇等方式刺激患肢关节。加强患者无痛范围内的主动、被动练习,2次/d,30 min/次。

1.3 观察指标

护理干预前及干预后2周,评价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并统计护理满意度。NIHSS评分量表共包括15个项目,分数越高表示神经功能越差[2]。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护理干预2周后,两组NIHSS评分均显著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NIHSS评分变化[(±s),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NIHSS评分变化[(±s),分]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n=35)对照组(n=35)24.1±5.2 24.2±5.0(9.7±2.1)*13.6±3.5

3 讨论

大多数脑梗死患者常在安静状态发病,尤其在睡眠晨起多见,部分患者可完全恢复(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但若大脑中动脉主干或椎-基底动脉出现闭塞,可引起周围脑组织水肿,进而导致脑和脑干的功能受损,出现意识障碍。且由于本病患者较多年龄偏大,且本病发生突然,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故常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3]。

此期,及时给予患者疾病宣教、用药指导及心理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病情。以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涵盖范围较大,对多个方面都有涉及,但弊端在于针对性不强,尤其是缺少对患者个人情况的针对性分析。循证护理是近年来新兴的护理模式,其主张临床护理人员将自身护理经验与科研结果、患者个人因素相结合,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来落实护理措施[4]。其步骤一般包括3个部分,第一步是循证问题,即围绕患者个人情况判断其可能出现的问题,循证出危险因素,对诱发因素加以预防;第二步是循证支持,搜寻与急性脑梗死临床护理有关的科研结果,当前,各大数据库均收录了大量护理资料,为我们开展循证护理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最后一步是实施护理措施,根据前两步的循证结果,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进而改善急性脑梗死护理结果[5]。

在该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而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循证护理,从效果来看,护理干预2周后,两组NIHSS评分均显著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以认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救治过程中,实施循证护理干预措施可以促进患者康复,值得推广。

[1]邹艳丽,曹金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干预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138-139.

[2]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3]孙彧.循证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运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4):151-152.

[4]邢艳,张雪燕,刘黎,等.循证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6):2192-2193.

[5]傅亮,胡雁,邢唯杰,等.护理硕士研究生循证护理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3,28(15):1-4.

猜你喜欢
循证神经功能脑梗死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循证护理》稿约
位置大数据侦查循证研究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循证医学在中医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