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黄妆兴起研究

2017-03-07 05:38李晨杨徐蓉蓉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时尚设计与工程 2017年6期
关键词:佛教文化妆容佛教

李晨杨,徐蓉蓉,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窗隔。

相见牡丹时,暂来还别离。

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

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

—(南唐)温庭筠《菩萨蛮·蕊黄无限当山额》

这首词以妆容为开端,蕊黄即是额黄,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直持续到元代,此妆容才开始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额黄妆容在诗词文赋中,常常被用来形容女性装扮,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在大量诗词中,额黄会被“花黄”、“蕊黄、“鹅黄”等词所替换。额黄种类繁多,因大小不同、形状各异而千差万别,额黄可以是最为简易的圆点,也可以是极其复杂的图形。额黄配上长裙拖地,大袖翩翩、珠钗等装饰性物品更能突出女性的柔美,深受当时女性的喜爱。那么盛行一时的额黄状因何兴起呢?

额黄妆起源于魏晋南北朝,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有“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诗句。诗句描写了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建功归来,穿上自己姑娘时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的景象。南朝简文帝《美女篇》:“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等大量文献表明额黄妆在北朝时期已经流行起来。每个事物的兴起总是由诸多因素共同成就,额黄妆的兴起亦是如此,笔者认为额黄妆的兴起原因可分为佛教文化的影响、民族文化的融合、社会“阴柔风”的导向三类。

1 佛教文化的影响

笔者从研究大量文著和出土文物中认为额黄妆的兴起一部分原因是受佛教因素的影响。佛教正式传入中原是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1],佛教能够在当时发展有以下因素:尽量本土化,同时又要保证理论和原则不变的情况下,与中国传统思想相辅相成。后来,佛教的文化思想慢慢的靠近儒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并驶,使得佛教能够更好的发展。儒家与佛教所倡导的思想有利于巩固帝王的皇位。南北朝时期,佛教渐渐进入鼎盛时期。虽然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时发生过禁佛事件,但是从整个宏观来说,南北朝的君主仍然信奉佛教。这一时期的佛教文化得到充实、内容得到壮大,无论是在书籍还是在建筑等方面,都有很多成就。这一时期大修寺院、筑佛像、凿石窟、写书卷等等。在梁朝使佛教达到鼎盛时期,修建寺庙2 846座、僧尼82 700余人。武帝曾著《大涅般》、《大品》、《大净》等数百卷,对佛教的译经也十分重视;北魏时期,有415部流通佛经,共1 919卷,寺庙修建30 000余座;在北齐时期有300多万余座寺庙。[2]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石窟,两个修建于此时期,文成帝在大同修建了云冈石窟、孝文帝在洛阳修建了龙门石窟,佛教在当时的信奉度可想而知。在此之间,出现了众多国外法师来中国进行弘法,例如:求那跋摩、成实师、毗昙师、摄论师等,可见佛教在南北朝时期的盛行。

在佛教盛行下,绘画、雕塑等方面都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寺庙大兴广建,加上对佛教的敬畏之心,使得更多的女性前去拜佛上香。宋·陆游《吴娃曲》中“臂上烧香拜佛前,愿郎安稳过新年。”[3]女子通常会去寺庙拜姻缘、保平安等。耳濡目染,使得女性在妆容上也发生了改变,南北朝时期的女性妆容表现出仙气逸姿。以佛像妆容为美,称此妆容为“佛妆”。在佛教文化影响下,女性妆容越来越偏像佛像妆了。女性常梳理的发髻有:灵蛇鬓、飞天鬓、云鬓等,此时在妆容上额头无点缀,随之将佛像中的眉间轮仿照在额头上,在额间贴黄花。所以额黄的位置和佛像中七大脉轮的眉间轮的位置是一样的,这个位置是在眉心往上移额头的位置,如图1和图2。额黄不仅在妆容上使女子更娇艳柔美,同时寓意着具有洞察力和智慧,与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遥相呼应。

图1 佛像

图2 佛妆

2 民族文化的融合

在南北朝时期,常年战争,分裂动荡,蒙古系游牧民族与藏系游牧民族先后入侵中原,在西晋灭亡之后,中原长年战争不断,一直处于五胡十六国的局面,直到北魏成立,结束了这一动荡不安的局面。这是战争带来弊端的一面,透过弊端,可以看到这个时期的文化交融,内容多样,形式广泛。例如:北魏是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在孝文帝的主张下,国都由平城迁移到了洛阳,孝文帝开始了改革,改革内容是:鲜卑人不能穿鲜卑族服饰,必须穿汉族服饰;学习汉语,禁止再用鲜卑语[3];将本民族的一些姓氏改为汉姓,例如:皇家的姓氏拓跋改为姓氏元等。

在南北朝之前,就有汉人对胡人容貌的描写,《汉书.西域传下》颜师古注曰:“乌孙与西域诸戎其型最异域。今之胡人青眼、赤须,状类猕猴者,本其种也。[4]”总结一下,北方少数民族的面貌有几大特征:皮肤黝黑,眼窝较深,眼形常是三角眼、椭型眼、杏型眼等等,鼻梁挺直,但也有部分民族是塌鼻梁,例如:在出土的画像中刻画的大多是眼睛,在面容上看不到鼻子。北方的少数民族是活在马背上,因为地理因素,环境因素等等,他们的妆容会以简单朴实为主,他们向往的是自由,草原上的雄鹰,妆容上自然不会像汉族那么精致。而南北朝之前的汉人,在妆容上,已经区别了周朝时期的素妆,从秦朝开始,都开始流行了红妆,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行,妆容的颜色上也变得越来越多彩。汉人无论是在脸部施粉、描眉、敷脂、点唇等每步都有许多讲究。

在南北朝时期,不同民族的融合,不仅在生活、文化上交融,妆容上也有碰撞,也闪出了许多火花。北方的洒脱与中原的精致产生了许多新的妆容形式,首先在妆容造型上,大胆的创新运用,腮红的打法将大半个脸部打上腮红,在两边的太阳穴画上对称的红色月牙,各种造型的大胆创新,使得这一时期的妆容更加丰富;色彩上,以紫色敷面,如图3。相传魏宫人所做,求新求异,在额头眉间轮的位置,贴上花黄,不但丰富面容,同时也使得女性更加妩媚。

图3 不同民族融合时期的妆容

3 社会风气阴柔风

在宗教上,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都有属于自己的女性神。两个教派中具有代表性的女性神分别是观世音菩萨与王母娘娘等。根据古籍记载,这两位女性神都是经过世人改编后的,成为慈眉善目、端庄大气的女性神。南北朝时期,玄学与道、释两教相结合,崇尚虚无,放荡不羁。儒家的文化主张温柔敦厚,道家(玄学)的主张思想是虚无,以自然为用。在固有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汉族倾向于女性的性格和思维,历代提倡柔弱顺从、宁静、知足常乐等,在上述思想影响下,以“和”为美成为了汉族的审美。在文化领域上,阴柔逐渐成为了审美趣味。魏晋时期,刘總已经使用“刚柔”之词来评价作品。《文心雕龙体性篇》:然才有廉俊,气有刚柔;《文心雕龙定势》:刚柔虽殊,必随时而适用。然文之任势,势有刚柔,不必壮言慷慨,乃称势也;《文心雕空镕裁》:刚柔以立本,变通以趋时[5]。

在南北朝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礼仪礼节等发生了不同大小的变化,如:竹林七贤的穿衣风格放荡不羁,其中更甚是袒胸露乳。南宋孝武帝刘骏的女儿山阴公主刘楚玉,成为了这一时期第一个养男宠的公主。男子三大爱好,分别是剃须、敷粉、熏香,有的男子更甚是穿着女装出门,这一时期的阴柔成为了当时的流行趋势。

在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女子的妆容更要千姿妩媚,体现出女性独特气质,选择使用黄色纸片贴于额头,将女性的柔美表达得淋漓尽致。额黄妆的产生与兴起不仅反映了女性对美的追求,还能体现出女性对自由的热爱,充分证实了我国女性自古就有的解放思想。额黄因素对女性妆容的影响不曾间断,唐朝的花钿,宋朝的花子。且每个时代对额黄的诠释各具特色,至今笔者仍能看到一些话剧舞台妆、古装电视剧女妆等中的额黄因素,无疑额黄妆属于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 结语

额黄妆主要因三方面因素而兴起:一是佛教文化的影响,将额黄妆仙气化,使其成为柔美与智慧的化身;二是民族文化的融合,各具特色的文化在碰撞中交融,擦出创意的火花,使额黄妆独特而唯美;三是“阴柔风”的流行,受到效仿膜拜,树立了妆容界新的风向标,使额黄妆独具妩媚气质。在这三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魏晋南北朝时期额黄妆得以兴起,为中国妆容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金维诺.中国美术·魏晋至隋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武文.佛教在亚洲的传播和影响[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5(3):4.

[3]胡锋.中华诗词大全[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4]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5]周振甫.《文心雕龙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猜你喜欢
佛教文化妆容佛教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
能打造光泽透亮质感的妆容
从佛教文化中汲取精进的智慧
佛教文化研究专辑
拯救妆容的“小棒子”
走偏锋 暗黑哥特妆容AB面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