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钟晗
(南京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江苏 南京 210000)
血浆D-二聚体测定对急性缺血性结肠炎的早期诊断价值
王钟晗
(南京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江苏 南京 210000)
目的探究血浆D-二聚体(D-D)测定在急性缺血性结肠炎早期诊断中具有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结肠炎的患者40例,设其为研究组;择取同期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血液检验的健康受检者40例,设其为对照组。全部行血浆D-D测定,对比两组受检者在测定结果上的不同。结果研究组的血浆D-D测定结果为(7423.23±572.43)µg/L,对照组为(320.45±58.24)µg/L;治疗前研究组为(7423.23±572.43)µg/L,治疗后为(1848.24±499.15)µg/L,研究组高于对照组,治疗前高于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D可以用于诊断急性缺血性结肠炎,还能反映患者的疗效,其具有非常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血浆D-二聚体;测定;急性缺血性结肠炎;早期;诊断价值
急性缺血性结肠炎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梗死性疾病,起病于肠壁缺血缺氧,患者多伴有心功能不全与动脉硬化,老年患者是其高发群体,病变中心多为结肠脾曲,呈多阶段性发生。虽然此病发病率不高,但是死亡率却能达到80%,因此迅速而准确的诊断是非常有必要的[1]。本文选取我院收入的40例急性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与40例健康受检者,试探究血浆D-D测定在其中的早期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结肠炎的患者40例,设其为研究组;择取同期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血液检验的40例健康受检者,设其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受检者的临床基本资料:研究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21~71岁,平均(46.25±11.36)岁;左半结肠病变29例,全结肠病变11例。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22~70岁,平均(46.11±11.39)岁。两组受检者就年龄和性别等基线资料而言均无明显不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研究方法
两组受检者均取静脉血液3 mL左右,导入含有枸缘酸钠的抗凝试管之中,使用全自动式凝血分析仪对血浆D-D进行测定,测定前将血液标本放入离心仪中,以3000转/分钟的转速进行15 min的离心操作,完毕后将血浆分离,测定方法为颗粒增强型免疫比浊法。
1.2.2 治疗方法
为研究组患者禁食禁水,静脉滴注前列素与低分子右旋糖酐,若患者有需要,为其常规补液。
(1)对比两组受检者的血浆D-D测定结果;
(2)对比治疗前后研究组患者的血浆D-D测定结果。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的血浆D-D测定结果为(7423.23±572.43)µg/L,对照组的血浆D-D测定结果为(320.45±58.24)µg/L,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研究组的血浆D-D测定结果为(7423.23±572.43)µg/L,治疗后研究组的血浆D-D测定结果为(1848.24±499.15)µg/L,治疗前明显高于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若是肠道出现急性血流灌注不畅,则会使肠壁缺血,发生坏死,此即为急性缺血性肠病,其病变范围包括黏膜层与黏膜下层,肠系膜动脉栓塞、静脉栓塞及缺血性结肠炎都是最常见的缺血性肠病,其中尤以缺血性结肠炎发生率最高[2]。此病发病后患者会出现急性腹痛,随着病情发展还会出现便血现象,由于在临床表现上缺乏典型性,所以缺血性结肠炎容易出现误诊现象,其并发症多且病死率高,所以临床需要为这种严重急腹症给予尽可能快的准确诊断。临床常规检查方法为X线平片、CTA造影等,X线与CTA诊断作用不大且价格昂贵,应用受限[3]。因此,临床尝试使用生化指标来进行急性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而血浆D-D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的最终产物,在健康受检者血液中几乎不存在或仅能测得微量,由于其降解形成的过程中受到凝血酶与凝血酶因子的影响,所以机体内若形成血栓,纤溶系统便会被激活,血浆D-D将会大量产生。而缺血性结肠炎的主要病理基础正是机体的血液高凝与继发性纤溶亢进,所以在急性期患者血液中可以测得非常大量的血浆D-D[4]。这也是结果中研究组患者血浆D-D测得结果远远高于对照组健康受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结果中研究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浆D-D测得结果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原因也可以据此推理,治疗前患者的机体正处于血液高凝与继发性纤溶亢进的状态,血浆D-D自然比较高,经过治疗后,患者的血液高凝与继发性纤溶亢进得到纠正,因此其血液中的D-D含量自然会显著下降[5]。基于上述变化,临床可以通过测定血液中的血浆D-D含量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急性缺血性结肠炎,分析患者的治疗是否有效。
血浆D-D在急性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上具有显著价值,临床应加以推广应用。
[1] 朱辉超,廖立安,陈 楷.血浆D-二聚体早期诊断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价值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12):32-33.
[2] 张荣荣,王 莹,高 函,等.血浆D-二聚体早期诊断急性缺血性肠病的价值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16):2258-2259+2262.
[3] 陈镜沛.血浆D-二聚体对急性缺血性肠病的早期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9):48-50.
[4] 汤义林.评价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急性缺血性结肠炎病人早期诊断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23):3180-3181.
[5] 文 毅.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7):3183-3184.
R574.62
B
ISSN.2095-8242.2017.057.11231.02
本文编辑:赵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