贠瑜娟,杜志云,孙 雪,梁淑峰
(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山东 潍坊 261041)
骨折现象常发生于儿童身上,胫骨骨折是最常见的骨折形式之一。胫骨容易骨折的原因在于它的形态:胫骨干呈三角形、胫骨下部呈四方形、连接点极细。
儿童骨折患者来源于2015年10月~2016年8月的外科医院,该医院地处呼伦贝尔市,是著名的诊疗医院,极具代表性。儿童骨折患者一共29例,其中包括16例男性和13例女性。年龄区间选在了4~14岁,平均年龄大约8岁,这个年龄段是最容易发生胫骨骨折的群体。在这29例患者中,19例患者的骨折源于摔伤,8例患者源于车祸,2例患者源于砸伤。
22例儿童患者在进行手法复位后尽快石膏固定伤处,7例患者情况特殊,进行手术复位后立即钢板固定。患者恢复效果良好,骨折的部位完全得到了愈合,其中18例患者在5~7周内就达到了预期的目的,8例患者9~12周实现愈合,3例骨折严重,17周后康复,未出现任何不良现象。
当胫骨骨折出现时往往伴随着局部疼痛、肌肉肿胀和行动功能障碍等症状。胫骨骨折导致局部剧烈疼痛,这种疼痛感随着肢体移动不断加剧;肌肉的肿胀限制了行动机能,让儿童感到极度不适,再加上儿童的耐受力较低,使儿童出现哭闹、焦虑的现象。此时家长需要注意,必须稳住孩子,不能乱动,及时就医。
1.4.1 心理护理
儿童骨折后疼痛难忍,再加上他们又处于医院这个陌生的环境,还有一群穿白衣服的护士急速奔走,让他们心里产生一种畏惧感。此时就必须要求医院制定一系列的护理措施,让护士对患儿进行针对性的安抚工作,减轻他们的心理畏惧感,从而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工作。要想减轻患者心中的恐惧感就必须要求护士语气和蔼,另外,儿童天性好奇心强、爱玩,所以护士也可以采用唱歌或者讲故事的形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消除紧张的情绪。
1.4.2 疼痛护理
(1)密切关注患者的伤肢状态。定期观察、记录伤肢的恢复情况,包括伤肢的颜色、伤肢的温度、伤肢的运动机能、伤肢的肿胀恢复状态、伤肢的肌肉肿胀情况等。对于特定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适当的辅助安排,如患者能否下地运动,如果病情严重不能下地运动就需要安排仪器来辅助治疗,加强患者的血液流动。另外,在辅助工具的使用方面,护士需要定时询问患者对仪器的适宜度,及时调整仪器的体位,这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其次,需要特别注意患者的运动安全,用手托来保护病处,减轻意外的发生。
(2)有的患者由于病情格外严重导致患处尤其疼痛,此时就需要采用特定的方式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包括吃止痛药、冷敷(从受伤起24 h内)、注射麻醉剂、仪器按摩等方式。
(3)当患者的伤处用石膏固定后更需要定期询问伤处的情况,因为石膏固定以后很有可能压迫到伤处的神经,进而倾向患者的术后恢复状态。一般在石膏固定后的24 h内就需要检查患者伤处的情况,监测是否肢体麻木、是否神经压迫、石膏表面是否通风,如有任何异常,应及时拆除石膏,待异常消失后重新固定石膏。
1.4.3 饮食护理
在饮食方面,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需要补充大量的蛋白质和富含高能量的食品,因此可以食用鱼类、肉类、蛋类等;另外,维生素也是必不可少营养元素,可以食用胡萝卜、菠菜、水果等,同时加强户外运动,如果病情严重就需要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户外运动,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提高身体素质,加快身体康复。
1.4.4 功能康复护理
医生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讲解护理注意事项,在安全的基础上恢复健康。
出院并不代表完全的康复,仍需要长时间的静养和全天候的看护,并需要定期到医院的复查,直到完全康复。在这一患者恢复的时间段里,医生需要叮嘱家长时刻看护儿童,尽量在家长的陪同前提下进行室外活动,有助于病情的康复,如果出现任何不良状况需及时与医生联系,另外,对于特殊的患者,那些留在体内的钢板也需要到医院去除。
儿童的天性是好动、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强、精力旺盛、玩心重、危险意识差,导致其容易发生危险,造成骨折。[1]另外,儿童之间的玩耍游戏主要以奔跑打闹为主,极易发生摔伤现象,再加上当前社会车辆繁多,也严重威胁的儿童的健康,导致儿童骨折现象越来越普遍。因此,医院制定一系列完善的儿童骨折护理机制是目前的重中之重。儿童由于年龄较小,身体素质差,对于疼痛的耐受力弱,更加需要护士的细心护理[1]。加强和完善护理制度有助于增强患者的信心,消除紧张的情绪,提高术后恢复效果。这个护理手段可以是简单的交流,也可以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和唱歌的手段与患者培养感情。最后,医生需要加强患者的术后身体锻炼手段,在家长的陪护下,进行适当的户外运动,提高患者体质,加快恢复效果。
经过一系列长时间的追踪调查发现,临床实验材料的29例患者都实现了康复治疗,并未发现任何的并发症产生,其基本上都在术后的11周内出院,病愈后无畸形产生,实现了治疗的目的。
[1] 蒙医学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学·蒙医学[M].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199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