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继伟
(中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新论
赵继伟
(中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当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研究,大致可以归为“规律论”“现象说”“关系说”和“活动说”等观点。其中,规律自身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而“现象说”“关系说”“活动说”各有合理之处,但又都有待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殊研究领域是思想政治领域,而其特殊矛盾则是一定社会或群体的思想政治要求与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现状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特殊矛盾,就要以思想政治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思想政治现象,进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本质和规律。探求基于思想政治现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之逻辑进路,要以思想政治现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以思想政治现象为基点适当区分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学科,从思想政治现象视野精深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思想政治领域;思想政治现象
研究对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能够建立的理论依据,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相区分的本质所在。然而30余年来,学界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问题上,却一直没能达成共识,尚处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状态。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自身的科学发展,对于其他学科和社会大众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认知认同,都有很大影响。因此,必须从新的视角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本真所在,进一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内容,以使其更好地以独立的学科形象屹立于学科之林。
当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研究,大致可以归为“规律论”“现象说”“关系说”和“活动说”等观点。“规律论”是当前占主流的学术观点,主要是“一个规律论”和“两个规律论”,[1]也有学者提出“三个规律论”甚或“多规律论”;“现象说”分为“思想现象说”和“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说”两种,前者主张以“思想现象”[2]为研究对象,后者主张以“思想政治教育现象”[1]为研究对象;“关系说”主张以“思想关系”[3]为研究对象;“活动说”主张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这些研究,对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无疑有重要的价值,但又都存在有待商榷之处。
整体而言,笔者不赞成“规律论”。“规律论”的可取之处在于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择取奠定了基本的方法论基础,但规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内容之一,必须在科学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基础上来揭示,即规律自身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究其原因,有学者从研究客体与研究对象同一性、研究内容、研究领域、规律的内涵等方面论证了规律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指出不能就规律而研究规律,只有通过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才能认识和获得规律,学界之所以以规律为研究对象,是套用了哲学研究对象的表述。[4]笔者对这种观点完全赞同,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对于“现象说”“关系说”和“活动说”等观点,笔者认为其相对于“规律论”而言,各有合理之处,但都有待深化研究。
笔者赞同“现象说”,主张应以“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现象”揭示“规律”,因为相对于“规律”而言,“现象”更加丰富,“世界上实际存在着的事物,没有一样不是现象的表现”,[5](p262)而“规律”则是静止的,“不能过分地依赖它,而须随时注意它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具体的现象”。[5](p263)思想政治教育学以“现象”为研究对象,但该现象应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既不能过宽,也不能过窄。那么,这种范围该如何限定呢?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兼具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作为社会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应该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相关“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作为人文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则应侧重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相关“人文现象”。[6]这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学既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相关“社会现象”,又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相关“人文现象”。就前述“思想现象”和“思想政治教育现象”来说,合理之处在于看到了应研究“现象”,但前者显然关涉过宽,而后者又显得有些窄狭,且都没有从“社会现象”与“人文现象”相结合的维度研究,都需要进一步优化。
至于“关系说”,笔者认为其合理之处在于重视思想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显得比较宽泛。“思想关系”有广义、中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想关系”即思想的社会关系,也即“上层建筑”,包括“观念(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中义的“思想关系”即“观念(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道德、法律、文艺、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狭义的“思想关系”仅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在思想上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可见,即使狭义的“思想关系”也超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的意涵。而持“关系说”者,正是从狭义的“思想关系”而言的,若从其他两种意义上讲,“思想关系”则更加宽泛。与“现象说”一样,“关系说”同样没有从“社会现象”与“人文现象”相结合的维度研究。
而对于“活动说”而言,其合理之处在于从理论层面论析了规律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而其将研究对象定位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其经验”,[4]则有违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要求,“虽然科学常常来源于经验,但是经验不具备普遍的指导意义”,[7]“经验来自过去的实践,能够说明过去,但未必能够说明现在和未来”,[8](p83)应该把经验经过科学抽象上升到理论。
由上述分析可知,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以期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学科建构提供新的逻辑进路。
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既不能过宽,也不能太窄,而应从思想政治教育学所在的特殊研究领域和特殊矛盾来研究。诚如毛泽东所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9](p309)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殊研究领域应该是思想政治领域。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常见的概念,如思想政治要求、思想政治观念、思想政治品德、思想政治行为、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表现、思想政治状况、思想政治标准、思想政治水平、思想政治理论、思想政治实践等,均属于这一领域。思想政治领域既不是思想领域的全部,也不是政治领域的全部,而是两者的交集和融合。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区别来考察。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其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10](p1180-1181)思想政治教育显然属于思想道德建设的范畴,思想政治素质应包含在思想道德素质之中。一般认为,思想道德素质内含着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也就是说思想政治素质是不含道德素质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所在的特殊研究领域的代表性观点,一是“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的形成、变化和发展”,[11](p6)二是“人的思想政治观念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和发展”。[12]从前面列举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常见概念来看,前者显然失之过宽,大大超出了思想政治领域;后者显然失之过窄,仅仅是思想政治领域的一隅。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特殊的研究领域,笔者认为,在学科初创阶段宜大不宜小,但一定要限制在本学科领域,以为学科后续发展留足空间。有学者在谈及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时,指出“研究的内容和范围宁失之于宽,勿失之于狭”,[13]正是这个道理。
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殊矛盾是什么呢?概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殊矛盾应该是一定社会或群体的思想政治要求与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现状之间的矛盾。现有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特殊矛盾的研究,大都定位在“一定社会发展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这种定位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比较宽泛和不准确,因为任何社会或群体都会对其成员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不同的学科研究不同的要求和人们与具体要求之间的具体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只能限定在思想政治领域,应具体化为思想政治要求,而不是笼统的社会发展要求;而对应于社会或群体思想政治要求的,只应是思想政治素质相关的现实状况,而不应是人的整个思想品德水准。这样,教育对象自身的思想政治现状,总是与所在社会或群体的思想政治要求存在不一致或差异,这种不一致或差异的存在,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究其原因,第一,只要这一矛盾存在,就需要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正是以这一矛盾的存在为前提,这说明这一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内在根据。第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以分析研究这一特殊矛盾为起点,搞清楚矛盾的性质和程度,从而确定教育内容和策略以解决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矛盾,进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也就是说,这一矛盾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第三,各种具体矛盾都受这一矛盾的影响、规定和制约,没有这一矛盾,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教育中介之间的矛盾、教育对象与教育中介之间的矛盾等具体矛盾就不复存在。正是由于这一矛盾的存在,才产生了如何化解该矛盾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对该矛盾研究的进展,也不断催生新的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由此可见,这一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存在的内在依据和根本动力,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
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特殊的研究领域和特殊矛盾,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就容易了。我们就可以立足于思想政治领域,化解一定社会或群体的思想政治要求与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现状之间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要求、思想政治现状等,构成了一个丰富的客观存在的现象,我们称这种现象为思想政治现象。思想政治现象是思想现象和政治现象的交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兼具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既关涉思想现象,又关涉政治现象,但不是思想现象的全部,也不是政治现象的全部,而是只限于思想政治现象。这说明,既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定位于思想现象,又不能将其定位于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前者超出了思想政治领域,后者仅仅是思想政治领域的丰富现象之一。思想政治领域是非常丰富和复杂的,单靠对其中某种现象或几种现象的观察,很难透彻地把握思想政治领域,要达到对思想政治领域的本质把握,就必须研究思想政治现象,必须把思想政治领域中各种现象联系起来,把各方面的现象联系起来观察,而非孤立地观察和研究某种现象。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殊研究领域是思想政治领域,该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是一定社会或群体的思想政治要求与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现状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特殊矛盾,就要以思想政治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思想政治现象,进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本质和规律。
以思想政治现象为研究对象,需要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学,探求基于思想政治现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之逻辑进路。但重新审视并不是推倒重来,而是有破有立,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其一,以思想政治现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由于思想政治现象非常复杂多样,很难对其精准把握,我们可以通过罗列常见的思想政治现象,对其分门别类,从中寻找共性,把握一般,由点到面,连点为线,寻找规律,揭示其要素结构和一般过程。可以有重点地对常见思想政治现象进行分析,各个击破,为全面系统把握思想政治现象奠定基础。就最常见的思想政治现象来说,可以从总体上归纳为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理论、思想政治实践等内容,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思想政治现象。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首先,它是联结上述思想政治要求和思想政治现状的中介范畴,思想政治要求与思想政治现状都可以用思想政治素质来表征。换言之,思想政治要求是社会和群体对于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素质的客观要求,思想政治现状则是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素质的现状。其次,思想政治素质内含着思想政治意识、思想政治观念、思想政治行为、思想政治表现、思想政治评价等思想政治现象,要科学把握思想政治现象,必须将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首要的思想政治现象来进行科学研究与探索。再次,思想政治素质是一个综合概念,既表现为思想政治理论,又表现为思想政治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与思想政治实践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分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正是契合这一点。由此看来,由于思想政治现象林林总总,非常复杂,我们不妨先从研究思想政治素质做起,搞清楚思想政治素质的含义、特征、表现、层次、本质、规律,为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现象研究奠定基础。也可以说,思想政治素质是研究思想政治现象的逻辑起点。
其二,以思想政治现象为基点适当区分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学科。由于研究对象界定不够明晰,加之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习惯于以教育学为底色,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德育学科多有交叉和重复。最常见的一个现象就是,在统编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教材中,赫然地写着: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被称为“德育”。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初学者很困惑,也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科发展。诚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德育学科关系非常紧密,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对两者的差异视而不见。
我们不妨从思想政治现象,从“学科间性”,即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性,来科学区分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思想政治的教育”,[14](p8)而德育则是关于思想品德的教育。若单从字面上来看,两者有一定的交叉。而从学科的规制上来看,两者却有很大差异,思想政治教育偏向于“政治”,以思想政治现象为研究对象;德育偏向于“品德”,以思想品德现象为研究对象。从学科的分工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常称之为“大德育”,既涉及学校,又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学科归属曾先后归属于政治学(有的师范院校也曾将其归属于教育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而德育则是相对单一的学科,是学校教育方式的具体化,与智育、美育、体育等并列,学科归属一直非常明晰,即归属于教育学。由此可见,可从以下几点发力:首先,要进一步突显“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核心概念,不要再用“德育”借指“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要再有“大德育”与“小德育”之分。其次,紧扣思想政治现象对学科进行合理定位,改变学科建设贪大、求全的现状,种好“自留地”与“责任田”。同时,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减负,限定在思想政治现象之内,使思想政治教育变为“有限责任”而非“无限责任”,做该做的事,而不要指望其包打天下,出现“难以承受之重”。再次,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规律来看,思想政治现象要建立在思想品德现象的基础上,那么从功能定位上,应该是德育在前,思想政治教育随其后。所以,从实践上来说,要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做出阶段性划分,在中小学阶段,主要是做好德育;在大学阶段和社会层面,主要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从学校(国民)教育的角度看,就是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与德育队伍合作,做好中小学德育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避免出现因思想政治知识与理论的简单重复而影响教育实效。
其三,从思想政治现象视野精深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定位的泛化,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泛化。从学科研究的一般规律来看,当前应该在学界前辈综合性研究与建构的基础上,对一些重要的问题开展专题研究,精耕细作,以求各个击破,从而推动学科研究可持续发展。然而,许多研究者在开展专题性研究时,打着“拓宽研究领域”的旗号,偏好于跨学科研究,尤其是喜好套用其他学科的理论,使得这一学科好像什么都可以研究,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耕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究其原因,最根本的还是研究对象界定不够准确。从实然研究内容上来看,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无所不包,这些内容又各自很宽泛,使得研究边界无限延伸与拓展;加之一些研究者以“哲学社会科学要回应社会现实问题”为由,对于一些现实热点问题一哄而上,使研究领域大大超出了学科边界。其实,哲学社会科学对现实问题的回应,应该从学科自身领域出发,各自谋一域,而非所有学科都去回应同一现实问题。
要解决上述问题,还是要回到思想政治现象,回到学科研究边界之内。首先,要在学界前辈设定的学科基本研究问题的框架内,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共同体,对学科基础理论问题进行靶向做功,尤其是对思想政治现象进行重点公关,这是精深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其次,由于思想政治现象内含着思想政治理论和思想政治实践,可将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化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实践教育。这样的话,就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限定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与思想政治实践教育研究。这又可以细分为:一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研究;二是进行思想政治实践研究;三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四是进行思想政治实践教育研究。前两者属于基础研究,后两者属于应用研究。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例,总体上可分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实践教育,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要形式,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形势与政策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是思想政治实践教育的主要形式,这些也是研究者必须进行研究的,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研究。除此之外,研究者还要对思想政治理论、思想政治实践进行学习与研究,因为不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就没有办法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对思想政治理论、思想政治实践的研究显然属于基础研究。需要指出的是,该层面的研究是对思想政治现象研究的具体化,以此为研究领域和基本方向,一般不会越界。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回应社会现实问题,主要是回应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问题与思想政治实践教育问题,以及这两者所关涉的相关问题,而非其他。最后,要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与其他相关学科研究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做出以上限定,是为了更好地集中优势力量进行精深研究。把本该由其他学科研究的领域还给对方,并不妨碍本学科因研究和教学的需要而对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吸收和借鉴。例如,可以将道德教育研究交由伦理学学科进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则对其研究成果进行必要的借鉴参考,而非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专门研究与建设。
[1]刘新庚,高超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的学理审视[J].探索,2012,(5).
[2]李鸿义,霍绍周,等.亟待建立一门思想现象学[J].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987,(3).
[3]余仰涛.论思想政治工作学的研究对象——思想关系[J].江汉论坛,1992,(9).
[4]王立仁.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5]艾思奇.艾思奇文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6]张智.科学抽象法: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主导方法[J].教学与研究,2016,(1).
[7]李鸿义,霍绍周.思想教育科学化的几个问题[J].高校德育研究,1986,(4).
[8]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党员干部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
[9]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2]刘新庚,等.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的新认识[J].探索,2002,(4).
[13]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学说之比较[N].人民日报,2015-06-23.
[14]邱柏生,董雅华.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G41
A
1003-8477(2017)11-0179-05
赵继伟(1973—),博士,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201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研究”(15BKS100)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张 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