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俊
(湖北民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恩施 445000)
论习近平祖国统一思想及其重大意义
万俊
(湖北民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恩施 445000)
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不可动摇的意志。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变化新特点的基础上,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对加速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提出了新战略思想。“一家观念论”、“民族情感论”、“利益共融论”、“尊重信任论”、“民族复兴论”是祖国统一思想的主要内容,深刻领会和高度自觉运用习近平祖国统一思想,对推动祖国完全统一,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有理论上的战略意义又有实践方面方针政策的策略意义。
习近平;祖国统一;台湾问题;意义
习近平祖国统一思想的提出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变化的新特点,尤其是近三十多年国内快速发展,祖国统一大业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也清醒地看到对推进祖国统一进程面临着的一些不利挑战因素,总书记紧紧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准确把握台海发展新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战略新意的祖国统一策略思想。
(一)统一大业新的历史机遇
1.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定目标不动摇使得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各种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人民的经济生活更加富裕,衣食住行用各方面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与繁荣,GDP总量在2008年已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主要对外投资大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在此基础上,我国进行广泛的国际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事物中坚持公正、和平、合作、互利、共赢外交政策,使得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因势利导地在各种国际社会中积极开展有利于中国形象的活动,极大的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使得众多国家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和态度。例如: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看法从原来的“中国威胁论”,变为近年来的“利益相关论”、“中国大国责任论”、“中国领导作用论”,国际上支持中国的呼声日渐强烈。国内国际形势新变化,这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带来了难得的支持新机遇。
2.两岸双方互动新动态新进展。从1987年底,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的开放政策以来,两岸在这个基础上展开交往的领域与范围不断扩大。从单向交流到双向交流,从通航、通邮到通商全方位的展开。截止2008年底,台湾居民来大陆累计5140人次,两岸贸易额累计达8505亿美元,台商在大陆实际投资474.7亿美元。十八大以后,大陆更是积极推进更加务实的对台经济政策,尤其为两岸居民、中小企业、农渔民合作、青年创业实施了更加优惠的政策。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与当时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进行了历史性的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双方深度诚恳与务实性的交换了意见,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两岸之间进行了一次“世纪之握”。由此可见,两岸多领域深层次的交融,增进了信任与依赖,尤其是增进了台湾对大陆的依赖性,使得台湾地区的领导人无论来自任何党派,在出台对大陆的政策之时,都不得不考量两岸双方互动带来的巨大积极影响。
(二)统一大业面临新的挑战
习近平祖国统一思想的提出不但是基于当前中国实力增强、地位提高带来的机遇条件,而且也是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祖国统一战略推进过程中面临的新的挑战。
1.来自一些周边环境和个别国际关系的新挑战。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积极履行国际义务,主持国际正义,极大的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新时期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所表现出来的实力,让一贯放心于中国韬光养晦致力于发展经济的一些国家开始产生怀疑,这些国家尤其是周边的一些国家对中国未来担忧和恐惧与日俱增。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民族复兴情绪高涨,这些国家对以前弱小的中国有民族主义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而今中国强大了,还保留这种情绪就可能会对自己国家的领土与主权的安全造成威胁,所以就自然而然对中国的发展存在遏止,这种遏止力量有发展到集团趋势。因此中国的周边环境十分复杂,不乏反对中国的势力,这给台湾问题的解决和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岛内台独势力的新变化与重重阻碍。虽然海峡两岸关系得到了改善,但由于历史的错综复杂,台湾问题一直未得到真正的解决,台湾至今尚未回到祖国的怀抱。当今社会中“台独”势力的存在和外国势力的干预依然严重地阻碍着台湾问题的解决。自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台独”势力的活动连绵不断,台湾当局在李登辉和陈水扁领导时期更是纵容“台独”活动,甚至提出“一边一国”、“催生台湾新宪法”、“强化国防”等台独政策。2016年5月20日,民主进步党主席蔡英文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又重新拾起“台独”立场与政策。为了试图寻求与美国在外交与军事方面新的突破,蔡英文在2016年末岁初与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接触,严重地挑战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台湾问题的底线,虽然中国政府采取了颁布《反分裂国家法》等一列政策反对“台独”势力,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目前“台独”势力依然存在。“台独”势力严重威胁着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严重阻碍着海峡两岸关系发展,严重危害着中国的统一、和平与稳定。
3.美国亚洲战略的新变化。进入21世纪,美国的战略重心就从欧洲转移到亚洲,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度增强与国际地位不断的提升,美国为了保持自己在亚洲的霸主地位,必然纠合一切力量来遏止中国的发展,因此,台湾问题就是美国干涉影响中国遏止中国发展的首选棋子。美国其实一直没有放弃利用台湾问题干涉中国,上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整个国际形势新变化,中美关系也在一定的改善,美国一方面开始注重慎重处理与台湾的关系,与中国达成共识,表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愿意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并且遵循邓小平提出的“三原则”,——“断交、废约、撤军”,“即美国必须同台湾‘断交’、废除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从台湾撤出所有力量,[1]另外一方面,美国实质上仍在设法加强与台湾的关系,凭借台湾问题来牵制中国。例如美国一直没有放弃对台军售政策,并且还极力支持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2016年12月11日美国当选总统在接受福克斯新闻网(Fox News)采访时声称,美国是否必须受长期秉持的“一个中国”立场的与政策“束缚”时提出了公然质疑,在中国、台湾、美国的关系方面公然制造新的矛盾。除了美国,日本等外国势力对台湾问题也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这给中国收复台湾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历史和现实、国际和国内都要求我们努力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更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因此习近平十分重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工作。
习近平祖国统一思想包含着丰富的理论思想,提出了很多开创性的新理念、新主张、新要求。丰富和发展了有中国特色的祖国统一理论。在习近平的有关祖国统一的讲话和治国实践中集中体现了他的五点主张:
(一)一家观念论
习近平主张用坚定的一国立场和同根同源的一家观念捍卫祖国统一。坚定的一国立场是习近平对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继承和深化,更是对历史和现实的总结与强调。同根同源的一家观念是习近平对推进祖国统一进程的探索和创新,更是对发展和改善海峡两岸关系的愿望与期待。
1.坚定的一国立场。2014年9月26日上午,中华人民共和国65岁华诞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时强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就是一国立场,它是改善两岸关系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前提和基础。在习近平的带领下,中国政府在国际上表现出更加坚决的态度,坚决地反对任何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台独”等分裂行径。习近平在不同的政治场所多次强调“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虽然尚未统一,但是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国共两党理应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共同维护一个中国的框架”这一观点。中国始终把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当作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中国政府的外交行为及在国际交往中的态度都体现了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任何形式的分裂,用坚定的一国立场捍卫祖国统一。
2.同根同源的一家观念。习近平主席倡导“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坚持用同根同源的一家观念捍卫祖国统一。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海峡两岸的人民都是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一家人。2014年2月18日下午,总书记习近平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随访的台湾各界人士,习近平指出:“两岸同胞一家亲,根植于我们共同的血脉和精神,扎根于我们共同的历史和文化。广大台湾同胞不论省籍、族群等都是我们的骨肉天亲。”[1]台湾的历史是大陆历史的一部分,大陆的历史也不可或缺的包含着台湾的历史,台湾的文化更是以中华文化为母体,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同根、同宗、同源,继承的是相同的文化传统。两岸同胞同属于中华民族,是“骨肉天亲”的一家人。
(二)民族情感论
习近平的祖国统一思想是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来把握两岸关系大局,坚持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维护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利益。通过人与人的交流沟通,增进民族认同,以心相交,达到心灵契合,为两岸青年创造共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记忆,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感情基础,用民族情感维系祖国统一。民族情感论主要有:
1.交流沟通,增进民族认同。近些年来,虽然两岸的交流与合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间接到直接、从单向到双向的扩大和深化,有力地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但由于历史问题和心理阻碍,加上台独和分裂势力的存在等原因,两岸同胞聚少离多,对于一些问题仍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甚至部分台湾人民对两岸关系快速发展忧心忡忡,有着复杂而敏感的心态。而针对两岸同胞“情感有疏离、思想有差异、互信不足”[2]的状况,2015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国民党主席朱立伦率领的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提出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建设共同精神家园;扩大同胞直接交往,尤其要扩大两岸基层民众和青年交流往来等主张。更加关注青少年的成长,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沟通,感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感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趋势,不断增进彼此的理解,拉近心理距离,增强彼此的民族认同感。
2.以心相交,达到心灵契合。习近平的祖国统一思想不仅强调要加强交流沟通,还强调了心灵沟通的重要性。2015年5月4日,总书记会见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及其随团,会见讲话中提出了五点重要主张,其中突出强调了两岸人民不仅要“手拉手”,更要“心连心”。两岸人民的心灵深处,由于历史的遭遇难免有各种复杂而敏感的心态,两岸人民在长期分离的条件下,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理解,也使得双方形成了一定的心理距离。而面对面的交流,纵然可以拉近心理距离,可没有心与心的契合,同样不能让两岸人民彼此互信互爱。要想实现中国的完全统一就要以诚信的态度,以亲人的关怀,以真心的理解来进行两岸人民的交流沟通,实现心灵契合。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是拉近两岸人民的心理距离、增进彼此的民族认同感、加深彼此的感情的最好办法。用民族情感来维系祖国统一更是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促进祖国完全统一的途径。
(三)利益共融论
海峡两岸不容分割,还在于两岸同胞有着共同的利益追求,无论是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文化上,两岸同胞都有着共同的利益。因此,习近平主张用利益共融,共谋福祉规划祖国统一。
1.政治利益共识。政治认识上,大陆和台湾同胞同属于中华民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两岸人民共同的目标。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主张,也是改善两岸关系的共同政治基础。近年来在这个政治共识上,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与和平发展,创造了“和平红利”,为海峡两岸人民带来了福祉,也为台海地区的和平与安宁做出了贡献。因此,在政治共识上实现政治利益共融。
2.经济利益共融。两岸在资源、技术、市场、人力等方面存在互补关系,两岸经济的交流合作具有便利的条件和深厚的基础,这使海峡两岸实现经济利益的共融成为了可能。经过20多年的交流与合作,两岸的隔绝状态早已被打破,从最基础的商务合作到两岸的“通邮”、“通商”、“通航”。近年来,两岸的经济合作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两岸的经济利益已经融为一体,不可分割。2015 年11月初,习近平与马英九新加坡会面,习近平明确指出,大陆欢迎台湾以适当的名义加入亚投行,欢迎台湾以适当的方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台湾《中国时报》刊载台湾经济研究院中国产经研究中心副主任吴福成的关于台湾参与“一带一路”将会给台湾带来影响的文章,文章认定是台湾经济“翻转”的大好机会。未来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也有着广阔的前景。两岸的商业贸易,促进了两岸人民的交流与合作,经济合作使得双方互利共赢,增进了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海峡两岸在经济上的利益共融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
3.文化利益共享。海峡两岸同样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两岸文化同属于中华文化,以闽南文化和客家文化为主台湾文化包括了许多中国文化的元素,例如: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的思想对闽南文化的形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朱熹“抑佛”的措施对扭转闽南人过于追求“好佛法”,对于儒学在闽南更为广泛深入的传输产生了重大影响。文化方面的利益共融使得海峡两岸人民的联系更加紧密,不可分离。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不断传承与发展。
(四)尊重信任论
首先,尊重历史事实,妥善处理问题。习近平以理解台湾历史来处理台湾问题,在他的讲话中,提到的“黑水沟”、“讨生活”等字眼都在表述他代表大陆人民和中国政府对台湾历史的理解。这是过去中国领导人很少有的态度。历史已是事实无法改变,习近平反复强调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处理祖国统一问题。2013年6月13日,习近平在北京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会见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2]。在尊重台湾人民的历史和心态的前提下,呼吁海峡两岸的人民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两岸人民勇敢把握时代的脉搏,明确振兴中华的共同目标,活在当下。其次,妥善处理分歧,增进政治互信。人与人之间只有相互信任,才能和谐相处,大陆与台湾人民之间同样需要信任,两岸人民应该顾全大局,相互尊重,求同存异,聚同化异,不断增进政治互信。为此,习近平在上述会见中又指出两岸要“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2]来增强两岸政治互信。在台湾问题上采取的具体工作方法,习近平也多次明确指出从几个方面进行努力。第一,海峡两岸人民应该相互尊重,尊重彼此的历史沿革、风俗习惯、处事方式和利益诉求。其次,两岸人民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努力形成共同的认知,不断加强一家观念,不断坚定一国立场。第三,两岸人民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局面,在交流沟通、平等协商的友好相处的前提下妥善处理彼此的问题。最后,两岸人民必须秉着务实进取的态度,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
(五)民族复兴论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创造性地提出了经典的中国梦,此后,第二年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与第三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习近平明确表述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3]。中国梦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表达了包含台湾同胞在内的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中国梦将会包容与尊重一些具体的思想差异、利益差别,达到整个中华民族社会认同的最大公约数,“社会认同既是把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团结和组织起来的一种凝聚力量,也是激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奋斗和前进的一种思想基础”[4]。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在这个过程中,台湾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物产资源以及台湾人民勤劳勇敢,理所当然的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之一。只要大陆与台湾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凝聚成一股强大的中国力量,实现民族复兴。
习近平祖国统一思想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人的祖国统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既吸收了前人的思想精华,也有自己的创新和突破;既有实践的落实,又有理论的发展;既总结了历史经验,也立足了当前的社会现实。
1.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哲学观,丰富与发展了祖国统一理论。习近平祖国统一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明确了国家的整体概念。同时,习近平又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与唯物史观相结合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处理祖国统一问题。首先,运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认识到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始终坚持一国立场;即“一家观念”;其次,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到了两岸人民的利益共融,相信两岸关系的发展有美好的前景,呼吁台湾人民向前看,振兴中华民族,为振兴中华民族共同作出贡献;另外,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台湾人民的历史和现实,抓住主要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尊重台湾历史,立足当前,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妥善处理政治分歧,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和心与心的相交,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对台湾与大陆之间的问题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
2.把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时代,使祖国统一理论更加具体化生活化。时光荏苒,社会变迁,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分分和和,但“和”是主流,是基本走向。究其根本原因,民族文化是牢固的联系纽带,是这个纽带使中华民族千年来直到今天总体上都是以整体形象展现在世界各个民族面前。民族文化的表征就是民族语言,也就是说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最丰富的载体,既可以承载民族文化丰富的内涵,又可以起着民族文化传承作用。台湾由于内战的原因,与大陆处于分离的状态,但是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各族人民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大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力大增,国际地位与形象大幅度提升,中国在国际政治格局中有着显著影响。在这样的新的时代形势下,习近平关于祖国统一思想中运用了大量的民族语言,把民族文化元素充分融入时代性。例如“两岸利益共融”、“实现心灵契合”、“共圆中国梦”、“一家观念”“骨肉天亲”等等。这些寓于时代性的通俗化民族语言能引起中华民族的广泛共识,将会对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带有强烈震撼性。“社会广泛共识的获得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资本,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向前推进,同时也是对于这些(共识)资本的的维护与再生产”[5]。大陆与台湾紧紧联系起来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大大加深两岸人民的民族认同感,使民族文化成为两岸关系坚强的联系纽带,从而使庄严、高大、抽象的祖国统一政治理论更加具体化、普遍化与生活化。
3.有利于推进国家统一工作。习近平祖国统一思想是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及治国理政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习近平祖国统一思想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是对新形势下祖国统一的一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深刻回答,是新时期推进国家统一工作的科学指南。两岸人民只要坚持一国立场和一家观念,真正的把彼此视为“一家人”,用亲情和真诚化解矛盾和分歧。尽可能的制造两岸青年彼此交流的机会,增进理解和信任,促成心灵相通,谋求心灵契合;祖国大陆积极规划与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合作,寻求利益共融,共同努力,共谋福祉。海峡两岸人民就有信心实现推动两岸关系走上新台阶,加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有利于凝聚港澳人民的向心力。习近平祖国统一思想内在地包含“一国两制”方针原则,“一国两制”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后来首先在香港、澳门实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香港、澳门实施中的“一国两制”郑重强调:“三个不会变”,即“中央领导集体实现新老交替后,中央在香港、澳门贯彻落实‘一国两制’,严格按照基本法办事的方针不会变,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履行职责的决心不会变,支持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民主、促进和谐的政策不会变”[6]。习近平“一国两制”中的“三个不会变”观点,充分体现了对回归祖国后的香港澳门的人文关怀以及求是的精神理念,也定能为港澳人民回归祖国后安居乐业,一心谋发展起着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作用,香港和澳门沿着“三个不会变”这一正确方向将会走得更稳、走得更实、走得更远。
[1]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中国台湾问题[M].第1版.北京:九州出版社,2015.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0
[4]汤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中的社会认同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
[5]张会龙,等.试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几个着力点[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
[6]中宣部理论局.统一思想和推进工作的科学指南[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3:79-80.
责任编辑:王飞霞
A849
A
1004-941(2017)03-0172-05
2017-03-21
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与民族性研究”(项目编号:08JA710015)。
万俊(1970-)男,湖北来凤人,土家族,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转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