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分析

2017-06-19 19:15:18彭仁忠吴卫平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一带一路

彭仁忠,吴卫平

(1.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2.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分析

彭仁忠1,吴卫平2

(1.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2.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

基于跨文化能力理论及前人相关研究,通过实证数据调查与分析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状况。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总体上处于较弱至一般水平之间。在六个能力维度中,大学生在本国文化知识、态度和意识等方面的能力较强,其中在态度方面的能力最强。相比之下,大学生在外国文化知识、跨文化交流技能和跨文化认知技能等方面的能力较弱,尤其是在跨文化交流技能方面的能力最弱。本研究结果为“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及教学模式与方法改进提供数据支撑。

“一带一路”;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国际化人才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尤其在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战略设想以来,沿线50多个国家不管在历史传统和语言文字方面,还是在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一带一路”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1][2]。因此,跨文化能力在全球化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各高校不仅需要着眼于培养各学科的专业人才,还需要培养从事国际交流的跨文化人才,尤其是涉外职业的国际化人才,如外语外贸、营销、商务谈判、人力资源、工商管理、信息技术、国际旅游、财务、行政、翻译、国际法等[1][2][3]。同时,各高校培养的各类跨文化人才不仅在中国与国际间的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在世界诸多的国际协作机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2][3]。目前,跨文化能力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话题,而且“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已成为各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点。由此,本研究针对“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状况进行的实证调查与分析,为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及教学模式与方法改进提供数据支撑。

二、跨文化能力的内涵与维度

跨文化能力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Hymes,Ruben,Hammer et al.以及其他学者提出的众多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论。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最开始由Hymes提出来。一方面,交际能力要求个体掌握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另一方面要求个体能够熟练地使用语言。交际能力最重要的是满足目标语言的适当性这一要求。也就是说,语言的使用要符合特定文化情境的规范[4]。为了进一步阐明交际能力的概念,Ruben认为跨文化能力包括态度、角色、移情、互动、尊重等,并详细阐述了以上构成要素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效而恰当进行交流的重要性[5]。在促进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方面,Hammer et al.将跨文化交际有效性划分为三个维度,即设法解决心理压力、有效沟通以及建立关系。以上三位学者的早期研究为跨文化能力内涵和构成要素提供了初步的研究数据,并为跨文化能力概念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6]。

在近三十年里,国外学者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跨文化能力术语和定义,如跨文化能力、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敏感性[7]。其中,跨文化能力已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中[8]。一些学者们指出了跨文化能力的一些关键性构成要素:知识、动机和行为、交际和语境、有效和得体。同时,他们还强调关系和环境的重要性[9],强调知识、技能和动机在跨文化能力构成中至关重要[10]。另外,欧洲跨文化能力多维模式的研究者们也对跨文化能力关键组成部分如态度和意识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跨文化能力的主要成分应包括跨文化知识、态度和技能等。由此可见,大多数学者均认为知识、态度、技能和意识是跨文化能力的核心要素[11]。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跨文化能力内涵形成了较为相似或相同的观点和看法,即知识、技能、意识、态度等因素是跨文化能力构成的核心要素。此外,美国知名的跨文化学者Deardorff通过对九种跨文化能力的定义进行反复调查发现,Byram对跨文化能力的定义受到跨文化专家的普遍认可,即跨文化能力不仅要求个体掌握本国文化知识,还要学习他国文化知识,理解他国文化中的事件并与自身文化相联系;对其他文化保持相对主义的态度,拥有批判性文化意识,基于获取的新文化知识,在特定文化情境下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有效的互动[11]。从联邦国际生活实验项目的研究来看,跨文化能力被视为一种与来自不同文化和语言的人们进行有效而恰当交际所需各种能力的综合[7]。

基于Byram,、Fantini与Deardorff对于跨文化能力的定义,对跨文化能力作出如下定义:人们通过在不同的跨文化环境中成功运用个人内部特性(如本国文化知识、外国文化知识,态度、跨文化交流技能、跨文化认知技能和意识等),可以与来自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人们进行有效而恰当的交际[12][13][14][15][16]。

三、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北京、上海、广州和武汉等城市的十所综合性大学的1350名一至四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上样本涵盖中文、新闻、社会学、管理、法律、哲学、电子、生物、计算机、通信、物理和自动化等专业的学生,其中问卷比例代表学科比例,文科所占比例为31%,理工科占65.1%,其他学科占3.9%。

(二)调查方法

1.定量研究(问卷)

本研究所使用的问卷量表主要基于吴卫平等的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模型(本国文化知识、外国文化知识、态度、跨文化交流技能、跨文化认知技能、意识)[12][15][16]。该模型是从非西方的视角以Byram的跨文化能力多维度模型(知识、技能、批判的文化意识、跨文化态度)、Fantini所编制的跨文化能力自评问卷和联邦国际生活实验项目构建的跨文化能力自评问卷为基础编制的量表,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12][13][14][15]。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大学生个人信息,包括性别、年级、专业、四级、托福和雅思分数、出国经历及跨文化接触经历等等;第二部分为跨文化能力评价量表,包括6个主要因子(本国文化知识、外国文化知识、态度、跨文化交流技能、跨文化认知技能和意识)及28个描述项,采用莱克特量表分级计分方法,从“1”到“5”依次计分,“1”代表“非常弱/些微”,“2”代表“较弱/一点”,“3”代表“一般/一些”,“4”代表“较强/较多”,“5”代表“非常强/非常多”[12][14][15][16]。

2.定性研究(访谈)

基于中国本土化的跨文化能力六维度模型,本研究访谈内容为十个开放式问题。本研究从1350个样本中随机抽取了40名学生作为访谈的对象,通过面对面和QQ在线视频访谈形式进行。单个样本接受访谈的时间平均近1小时。

(三)数据分析

本研究共发出问卷15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为1350份,有效率为90%;将所有有效问卷数据输入电脑并使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问卷包括跨文化能力的六个维度(本国文化知识、外国文化知识、态度、跨文化交流技能、跨文化认知技能、意识)[12][14][15],每个变量的内部统一性达到了统计要求。为了确保研究方法可靠和研究结果可信,本研究结合问卷调查的定量数据和访谈等定性数据,较全面地分析和讨论了“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跨文化能力整体及各能力维度的发展情况。

四、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通过数据统计结果对大学生跨文化能力整体发展及各维度能力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一)对大学生跨文化能力整体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表1大学生跨文化能力整体发展状况

从表1可以发现,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总体上处于较弱至一般水平之间。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国高校大学生参与跨文化交流或者国际交流的机会不多,而且通过访谈发现他们在校园中与留学生交流的意愿不强,另外,大多数受访者还认为由于文化差异及语言水平的障碍导致他们无法自信地和外国人进行有效交流。

同时,从表1可以看出,在六个能力维度中,大学生在本国文化知识、态度和意识等能力维度方面均处于较强水平,其中大学生在态度方面的能力最高。相比之下,大学生在外国文化知识、跨文化交流技能和跨文化认知技能等能力维度方面均处于较弱水平,其中大学生在跨文化交流技能方面的能力最低。出现以上结论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通过本国语言教科书及课外书籍了解和学习了大量的本国文化知识,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多数学生从幼儿园开始接触和学习英语,对学习和了解英语国家语言和文化的意愿较强,同时,对中西文化差异及交际双方文化身份的差异性也有很强的意识。然而,由于在校大学生对外国文化知识了解不够且参与跨文化交流的机会不多导致他们跨文化交流技能和跨文化认知技能普遍偏低。由此,“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培养大学生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尤其紧迫,有利于各高校培养文化多元化的国际化人才战略。同时,在“一带一路”国家复杂多元的文化环境中,大学生还需要加强跨文化交流技能和认知技能训练,有助于为以后参与国际跨文化交流或国际商务和政治谈判做好充分的知识和能力储备。

(二)对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各维度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1.对大学生本国文化知识的调查与分析

表2大学生本国文化知识的发展状况

从表2可看出,大学生普遍认为他们对本国文化知识了解较多,其中包括本国的历史及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等知识。与他们面对面的访谈发现:

“本国的历史方面的知识从小就了解的比较多,尤其像四大名著等书籍,还有一些有关历史方面的记录片也看过一些,而且上过一些历史文化课程。关于我们自己国家的社会规范,大家都很自觉去遵守,比如孝顺、尊敬师长、尊老爱幼等。而且,我们这个社会更多的是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我们考虑的更多的是别人怎么看我,面子观念很强。平等互助、和谐共处、团结友爱等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深入人心。”

通过对40名大学生的访谈发现,有93.3%的同学有相同或类似的观点。而且,大多数大学生还认为本国文化知识中关于价值观这方面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不管是短期出国游学还是长期出国居住在国外。从以上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对本国文化知识了解较多主要是由于中国教育体制下各学校非常重视中国语言与文化的学习和继承,从而让大学生在本国文化知识方面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另外,各高校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中应强调培养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传播意识,尤其在参与“一带一路”国家各类交流时大力传播与推广本国文化知识,让更多的国家了解中国文化,促进民族文化进一步合作、交流与沟通。

2.对大学生外国文化知识的调查与分析

表3大学生外国文化知识的发展状况

从表3可看出,相比本国文化知识而言,大学生对外国文化知识了解普遍不足,其中包括外国的历史、社会规范、价值观、文化禁忌、言语行为知识、跨文化交流与传播概念的基本知识和跨文化交流的策略和技巧等方面[12][13][15][16],尤其对跨文化交流的策略和技巧了解最少。

在访谈中,有一位大学生这样说到:

“我平常只是从书本上和外语课堂上了解一些外国文化知识,一般是一些文化禁忌、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多,而像言语行为、跨文化交流策略和技巧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另外,我喜欢看英文电影和唱英文歌曲,我认为从英文电影中可以学到一些外国文化习俗方面的知识,尤其是人际关系和社会等级关系等方面。”

通过访谈发现,多数大学生对外国文化知识了解欠缺。同时,他们还认为跨文化接触的途径较少,仅仅通过看英文电影来了解西方文化知识。除此以外,多数大学生均认为短期出国交流、参加境外国际会议和长期出国学习有助于他们了解更多的外国文化知识。由此,“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各高校需更加重视并开设培养大学生了解外国文化知识的课程及讲座。同时,各高校还应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校级互访交流,例如夏令营和短期交换生等项目,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的了解外国文化知识和文化传统,从而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他们跨文化交流与沟通障碍。

3.对大学生跨文化态度的调查与分析

表4大学生跨文化态度的发展状况

通过表4发现,大学生普遍认为他们的跨文化态度达到较强水平,其中包括愿意和来自不同文化的外国人进行交流和学习,愿意尊重外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习俗,愿意学好外国语言和文化等。另外,从访谈中大学生有一些相同看法,如:

“我看到老外很想上前和他们交流,但是担心自己语言表达出错,不敢与他们交流,而且我觉得外国人和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习俗有差异很正常,我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并且我对此非常有好奇心想了解他们的生活。英语学习虽然比较难,但是我还是很感兴趣,愿意学好将来可能出国学习或者旅游会有用。”

从访谈结果我们发现,受访的大学生均认为他们与外国人交流的意愿较强,但是对自己的语言不够自信,同时,他们还认为尊重文化差异很重要,并且他们对外国文化很好奇,有机会会更深入去了解。美国知名跨文化专家Deardorff在其跨文化能力框架中明确指出态度,即一些基本态度,如尊重、开放性、好奇心和发现等;开放性和好奇心意味着愿意冒险,在表达对他人的尊重时,重要的是要表现出别人受到你重视的程度[12][13][15][16]。这些态度是跨文化能力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前提[11]。由此,大学生除了加强自身外语言能力自信外,还需培养自己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元文化的尊重、开放及包容的态度,这样更有利于和他们进行良性而友好的互动交流。

4.对大学生跨文化交流技能的调查与分析

表5大学生跨文化交流技能的发展状况

从表5不难看出,多数大学生在跨文化交流误解时和对方协商、出现语言交流障碍时借助身体语言或其他非语言方式进行交流、使用外语和来自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和领域的人进行成功交流等方面的能力普遍较弱,其中使用外语和来自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和领域的人进行成功交流的能力最弱,相比之下,他们在与外国人交流时礼貌对待他们、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尽量避免用不恰当的语言和行为冒犯他们、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尽量避免对他们产生偏见、在与外国人交流时会避免提到他们有关隐私话题等方面的能力较强[12][13][15][16]。同时,他们在跨文化差异敏感性和看待其他国家发生的事件时会从对方文化和多角度看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一般。有一名大学生在访谈中这样陈述:

“我在与外国人交流时我觉得和他们可以聊得很开心,但是只是一些生活中不重要的话题,我觉得有的时候还可以用手势比划帮助交流。我通过学习了解到要如何避免冒犯他们,或者回避一些话题尽量不要涉及到一些隐私的东西。但是我觉得有时候出现交流误解时我不知道如何去化解和交流,总觉得有很高一堵墙难以逾越,无法真正了解他们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通过访谈调查结果发现,多数大学生普遍觉得他们在跨文化差异敏感性能力、在跨文化交流误解时和对方协商能力、使用外语进行成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以及从对方文化和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方面较弱。

从以上研究结论发现,大学生跨文化交流技能偏低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西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导致大学生跨文化交际失误较多;其次,大学生英语语言能力欠佳约束了他们交际时所要表达的内容及信息有效传递;再者,大学生跨文化接触和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较少让他们的跨文化交流技能缺少有效锻炼;最后,在交际时由于大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感知缺乏和文化身份的认知不足而导致其跨文化交流技能偏低。通过以上讨论与分析带给我们一些重要启示:在当前“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各高校教育管理者应明确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流技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还需为大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开设文化类在线互动课程或者支持一些跨文化交流类在线项目研究。

5.对大学生跨文化认知技能的调查与分析

表6大学生跨文化认知技能的发展状况

从表6可以发现,大学生在跨文化认知技能方面的能力普遍偏低,其中包括具备通过与外国人的接触直接获取跨文化交际相关知识的能力、具备运用各种方法、技巧与策略帮助学习外国语言和文化的能力及出现跨文化冲突和误解时进行反思和学习并寻求妥善解决途径的能力等[12][13][15][16]。在访谈中,有一位大学生提到:

“我觉得与外国人接触的机会很少,有的时候看到外国人想上前搭讪,但是最后还是因为不自信放弃了。另外,平常学习和了解一些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然而在实际交流时,总觉得有一些偏差,因人而异。我们有时候觉得和外国人交流时容易出现误解,我们很少去反思,到底什么会让老外不高兴,因为我们经常百思不得其解。”

通过访谈调查结果也充分证实了大学生在跨文化认知方面的能力普遍较弱。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在校园学习中缺少跨文化交流和认知的机会,并且各高校也没有为大学生创设跨文化交际的环境。美国著名学者Fantini曾指出跨文化交际行为是否得体与跨文化认知能力有关[7]。由此,“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各高校应为学生创造各类跨文化交际活动,如英语角、外国节日庆祝活动及跨文化讲座等,培养大学生在不同文化认知中选择合理的方法、技巧与策略去理解和认知外国文化。

6.对大学生跨文化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表7大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发展状况

从表7可知,多数大学生认为他们的跨文化意识较强,其中包括在与外国人交流时意识到彼此存在文化相似性和差异性和与外国人交流时意识到文化身份的差异性及在审视不同的跨文化交流情景时要从不同文化视角分析问题等方面的能力[12][13][15][16]。从访谈中,有一位大学生这样回答:

“我在与外国人交流时总觉得他们听不懂我们说什么,而且有的时候,他们几个外国朋友一起聊天,聊到好笑的地方他们大笑,我总是找不到笑点笑不起来。这可能就是文化身份和意识的差异吧。另外,我和一些外国人交流时,总觉得自己很难融入到他们的圈子中去,并且,他们说话和做事的方式我也不能理解和认同。”

通过访谈结果我们发现,大部分受访的大学生均认为与外国人交流时存在文化身份和意识的差异。美国著名学者Fantini构建了以意识为核心成分的知识、态度和技能跨文化能力模型[7]。意识不同于知识,但是意识会随着知识、态度和技能的提高而得到加强,反过来,意识也促进知识、态度和技能的发展[12][13]。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是人们内心意识形态的两种表现,前者排斥其他文化和阻碍文化沟通,后者促进不同文化交流与发展。由此,面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存在亚洲文化和欧洲文化圈之间的差异,应培养大学生从不同文化视角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用文化相对主义的跨文化意识去理解和接受异域文化并参与相关国际交流与合作。

五、结语

本研究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总体上处于较弱至一般水平之间。在六个能力维度中,大学生在本国文化知识、态度和意识等能力维度方面均处于较强水平,其中大学生在态度方面的能力最高。相比之下,大学生在外国文化知识、跨文化交流技能和跨文化认知技能等能力维度方面均处于较弱水平,其中大学生在跨文化交流技能方面的能力最低。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维度发展的具体情况如下:首先,大学生在本国文化知识方面能力较强,对外国文化知识掌握不足;其次,大学生在态度方面的能力较强,如愿意和来自不同文化的外国人进行交流和学习,愿意尊重外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习俗,愿意学好外国语言和文化等;第三,大学生在跨文化交流出现误解时与对方协商、出现语言交流障碍时借助身体语言或其他非语言方式进行交流、使用外语和来自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和领域的人成功地进行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均较弱,在跨文化认知技能方面的能力也普遍偏低;最后,大学生在跨文化意识方面能力较强[12][13][15][16]。由此,希望本研究结论可以为各高校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制定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及课程设置等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同时为国内学者研究培养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教学模式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1]许国彬.加强大学生跨文化教育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大学生跨文化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3-5.

[2]时敏.我国高校跨文化教育的发展趋势[J].当代经济,2014 (13):28-29.

[3]周虹.“一带一路”需要跨文化人才支撑[N].人民日报,2016 -02-01(05).

[4]Hyme,D.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In Pride,J.B.&Holmes,J.(Ed)Sociolinguistics.Harmondsworth:Penguin,1972: 169-93.

[5]Ruben,B.Assessing Communication Competency for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J].Groups and Organizational Studies,1976(1):334 -354.

[6]Hammer,M.R.,Gudykunst,W.B.,&Wiseman,R.L.Dimensions of intercultural effectiveness:An exploratory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78(4):382-393.

[7]Fantini,A.E.Explor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EB/OL].Retrieved June13,2010,from http://www.sit.edu/ SITOccasionalPapers/feil_research_report.pdf.2006.

[8]Byram,M.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Clevedon,UK:Multilingual,1997:21.

[9]Lustig,M.,&Koester,J.Intercultural competence-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M].New York,NY:Harper Collins,1993:15.

[10]Gudykunst,W.B.Toward a theory of effective interpersonal and intergroup communication:An anxiety/uncertainty management (AUM)perspective[M]∥In R.L.Wiseman,&J.Koester (Ed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Newbury Park,CA: Sage,1993:33-71.

[11]Deardorff,D.K.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s a student outcom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6(3):241-266.

[12]吴卫平,樊葳葳,彭仁忠.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维度及评价量表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4):581-593.

[13]樊葳葳,吴卫平,彭仁忠.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自我评价分析[J].中国外语,2013(6):53-59.

[14]彭仁忠,吴卫平.跨文化能力视域下的中国大学生跨文化接触路径研究[J].外语界,2016(1):70-78.

[15]吴卫平.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综合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16]彭仁忠,樊葳葳,吴卫平.大学生跨文化能力评价刍议——基于BP神经网络理论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13(7):165-167.

责任编辑:毕曼

G40-05

A

1004-941(2017)03-0183-06

2017-03-21

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5YJC740101);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2BYY042)。

彭仁忠(1972-),男,湖北京山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与二语习得;吴卫平(1975-),女,湖南桃源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与翻译理论。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一带一路
情景交际
交际羊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22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现代企业(2015年1期)2015-02-28 18:44:00
印媒:“一带一路”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环球时报(2014-12-10)2014-12-10 08:51:32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人生十六七(2014年7期)2014-07-31 12:19:38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
外语学刊(2012年6期)2012-01-19 13:46:51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
江淮论坛(2011年2期)2011-03-20 14: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