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丹
(百色学院外国语学院,广西百色 533099)
壮泰传统伦理道德观之比较
——以《传扬歌》与《帕銮箴言诗》为例
覃丹
(百色学院外国语学院,广西百色 533099)
壮族《传扬歌》和泰国《帕銮箴言诗》显而易见是为了维护和传承本民族的伦理道德而创作。这两首诗通篇由本民族的谚语、格言、俗语连缀而成,它们所传达的伦理道德观已深深根植于本族人民的心灵,影响着他们的言行举止,成为民族的精神烙印。因此,对《传扬歌》和《帕銮箴言诗》中就个人修养、家庭伦理、社会道德等伦理道德的阐述进行梳理,必然可以看到壮泰传统伦理道德观异同的些许脉络。
壮族;泰族;传统伦理道德观;《传扬歌》;《帕銮箴言诗》
壮、泰两族都是历史悠久的稻作农业民族,在漫长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两个民族逐步形成了各自以稻作文化为本源的伦理道德观,作为规范本族人民的道德准则和处世原则。世世代代以来,壮泰两族人民谨守本民族的伦理道德观以处理和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民间文学、节日习俗、民间歌会、宗教集会等各种形式对其进行传播、传承和发展。
壮族民间伦理道德长诗《传扬歌》和泰国伦理道德诗《帕銮箴言诗》显而易见就是为了维护和传承本民族的伦理道德而创作的。《传扬歌》最先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广泛传唱于壮族民众之间,后经若干代民间诗人不断完善加工,在明朝基本定型而成;《帕銮箴言诗》也是在流传的几百年间经不断传抄加工和增补内容,最终在曼谷王朝三世由文人收集整理而成。这两首诗通篇由本民族的谚语、格言、俗语连缀而成,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壮泰两族人民对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的鲜明态度,它们所传达的伦理道德观已深深根植于本族人民的心灵,影响着他们的言行举止,成为民族的精神烙印。因此,对《传扬歌》和《帕銮箴言诗》中就个人修养、家庭伦理、社会道德等伦理道德的阐述进行梳理,必然可以看到壮泰传统伦理道德观异同的些许脉络。
社会是由亿万个个体组成的,个人的道德水准非常重要,它是社会得以正常运转的根基,因此壮泰民族都非常注重个人修养的培养,《传扬歌》和《帕銮箴言诗》都把很大的篇幅放在对个人修养的阐述上,但在个人修养内涵的理解上,两者的侧重点有相同也有差异。
(一)壮泰民族都主张的个人道德规范
首先,壮泰民族都主张为人要正直善良。《传扬歌》中反复劝诫年青人“行为要端正”、“人要走正道”,[1]122-123并强烈谴责赌博、偷盗、抢劫、欺诈等行为。在《做人》篇中列数了为人不正的后果:“儿女会做人,地是聚宝盆。生个败家子,有多也无用”;“儿行为不正,必连累双老。儿行为不轨,惹祸家难保。”[1]119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条理清晰的寓意来说明了假如为人不正派,纵有多少家财也终会随风而逝,甚至可能弄得家破人亡。崇信“因果报应”说的泰人,认为做了善事必有善报,若今生不报,来世必报,因此也非常强调正直善良这一品质。[2]195《帕銮箴言诗》中反复告诫:(恶莫为,善为之)[3]20,(行事循规矩,亲善而远恶)。[3]16并劝诫不要做以下这些行为:(勿谋他人财,勿惹是生非)[3]15,(勿收意外财,美物莫窥觑)[3]19,(勿以讹传讹)[3]22,因为这些行为都是不正当的,非正人君子所为。
(二)壮泰民族各自强调的个人道德规范
除了正直为人、真诚待友之外,壮泰民族在其他个人道德规范上有着不同的侧重。
1.壮族强调自我要勤劳节俭,待人要友善
壮族人民自古生活在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的岭南地区,一向以吃苦耐劳著称,“耕种纺织,讴歌为乐”,并以此为美德。也因此,《传扬歌》把勤劳提到做人的头等重要地位[4]217,反复赞颂“勤劳无价宝”、“勤劳是头条”[1]119。更用“薄田苗不旺,多收靠人勤”;“双手造甘泉,终身用不完”[1]120-121褒赞了勤劳致富。对懒惰则是极力批评:“人懒地长草,何处来吃穿”;“邻家借衣裙,懒人遭憎恶”;“人家有酒肉,谁让懒人沾”。[1]121-122。
壮人还推崇节俭,反对铺张,极力反对“家贫不节俭,摆席装豪门,狸猫充老虎,骗己又骗人”这种不顾家贫装门面摆阔气的做法[5]93。在壮人的心中,只有勤劳再加上节俭才能过上富足幸福的生活,勤俭持家的人是被视为楷模并赞赏有加的:“贤妻会打算,应酬各种人,种地又缝衣,夜忙到三更”[1]131。
此外,壮人强调待人要友善。壮族传统上主要是以村寨的形式集群而居,村寨规模小则几户到几十户,大则几十户上百户,人数则成百上千人不等,因此和睦的邻里关系非常重要,正如《传扬歌》中所唱:“几姓共一村,和善做睦邻”;“既然做邻居,相敬如亲友”。[1]126-127邻里之间如何做到和睦,《传扬歌》也有说法,既要友善待人:“莫为鸡相吵,莫要猪相斗。莫为树相争,莫为菜动手”;[1]126更要互帮互助:“左邻或右舍,早晚常相逢。有事当相助,莫用话伤人”[1]127。
2.泰族强调自我要谨慎谦虚,待人要宽容
壮泰两民族都非常重视家庭,对如何拥有一个和睦的家庭,他们很有体会,在《传扬歌》和《帕銮箴言诗》中都有家庭伦理道德的阐述,尤其是《传扬歌》用了很大的篇幅阐述了长辈与晚辈、夫妻、兄弟、妯娌之间的相处之道。
(一)壮族的“孝敬父母”与泰族的“敬重长辈”
壮族人非常重视家庭伦理道德,在家庭伦理道德关系中以孝道为核心。《传扬歌》中反复咏唱了儿女从出生到成长期间父母的艰辛:“十月怀胎苦,为娘心自知。生死难料定,烦恼不肯食”;“煲饭盼他长,壮实又不傻。儿幼怕不长,儿长怕败家”;“又怕犯鬼神,处处陪小心。骨肉白不壮,样样愁煞人”[1]118。子女在父母的羽翼下茁壮成长,但当双亲年老时,儿女就要尽赡养之责,《传扬歌》在《孝敬》一篇中的:“莫忘父母恩,辛苦养成人。如今能自立,当孝敬双亲”[1]125表达了壮族人对孝道的总体要求。对于不孝的行为则严厉斥责:“父母不赡养,儿女昧良心”;“疼妻嫌父母,贱如狗蜷身”[1]125。
在泰国,尊敬长辈是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重要部分。在家族里,小辈必须尊敬、顺从长辈,日常生活中看到长辈,要先合十致敬、问安,每逢家里举行重要的节日或宗教仪式时,必须请资历高、辈分大的老人来主持。《帕銮箴言诗》中明确指出了小辈对长辈应有的态度:(恭顺对长辈)[3]20;(谦虚向长辈)[3]18;(勿顶撞长辈)[3]17。另一方面,泰族人要求小辈不要事事依赖长辈,不要好高骛远,要自力更生、脚踏实地,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正所谓(勿坐靠长辈,勿好高骛远)[3]16。
(二)壮族的“家庭和睦”与泰族的“防备家人”
壮人一贯强调家族和睦,其中,夫妻和睦是首要的。壮人主张夫妻相敬如宾,相互扶持,在壮族村寨中和睦的夫妻关系往往得到人们的赞赏,反之则会受到取笑。《传扬歌》中的《夫妇》篇开头唱道:“一家两夫妻,相敬不相吵。有事多商量,和睦是个宝”[1]131。作为丈夫应爱惜妻子,只有“恶狗才咬鸡,打妻非好汉”[1]132。妻子也不应背弃丈夫,不可“为妻不知羞,贞节送他人”[1]132。同时,壮人还强调兄弟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扶持。《传扬歌》告诫人们“兄弟拧成绳,外侮不临头”,“兄弟不齐心,不如老朋友”[1]133。由于妯娌间的关系常常会到影响兄弟关系的好坏,所以《传扬歌》还告诫道:“妯娌相劝勉,莫要心相违”,“兄弟妯娌间,商量办事情。一家共团圆,和睦度光阴”[1]133。时至今日,兄弟互敬互助妯娌互容互让仍是壮人最基本的家庭伦理观念。
泰人也非常重视家庭和睦,主张泰人亲属或宗族成员彼此间和睦相处、互助友爱[2]198。《帕銮箴言诗》中的(慷慨馈亲友)[3]17就是家族成员的相处之道:自己有钱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大方地馈赠亲友,这样才有助于家庭的和谐、和睦。但另一方面,作为王权国家,在古代泰国,君主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家庭利益也必须服从于君主利益,因此那时候甚至会有君主强娶民间普通人家妻子的事情发生,也因此《帕銮箴言诗》中会出现(勿信任爱人)[3]17这样的教义。泰人小心谨慎的处世态度影响了他们的家庭伦理道德观,他们不仅认为妻子不能完全信任,连自己的亲生儿子也不能完全信任,所以《帕銮箴言诗》还出现有(妻儿莫信任)[3]19,(妻儿莫推崇)[3]20等教义。泰人对家人的如此防备,与壮人所推崇的父母子女、丈夫妻子、兄弟姐妹、姑嫂妯娌全家上下同心同德的观念可谓是大相径庭。
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道德规范就是社会道德。在这方面,壮泰两族由于受政治体制、经济结构、宗教信仰、外来文化等诸多影响,表现出了巨大差异。
(一)壮族的“藐视王权”与泰族的“忠心侍君”
从唐代开始到清代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原封建王朝在壮族的主要聚居地推行“土司制度”。土官代表着王权,是当地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掌握着军、政、财权,对农民有着“生杀予夺”的权利,对壮族普通人民进行残酷剥削。这样的剥削和压迫必然引起壮族人民的反感和抵抗,《传扬歌》中明确地藐视王权,要求“掌印为民”,对“掌印不为民”、残酷压榨百姓的行为进行了愤怒的谴责。[1]诗中不仅对王权的代表——官员进行了猛烈抨击:“官家掌大印,百姓最可怜,养肥猪牛羊,为他添利钱。我不种田地,叫你肚子扁”;“做官忘国事,掌印不为民。妻妾陪下棋,淫乐度光阴。倘若六畜少,心机他用尽。养肥众官人,今生享不尽”。[1]113对皇帝也毫不留情:“人们当醒悟,天下属帝王。十五妃簇拥,白银烂在仓”;“凭是官是皇,怕病入膏肓。花钱如流水,还得见阎王。钱买不到命,皇帝也难当。天让人末路,不怕你嚣张”。[1]113-114在壮族百姓的眼里,压迫他们的皇帝和官员已经毫无威严可言。
泰族在往南迁移的过程中不断与当地的民族交流、融合,逐渐在中南半岛扎根繁衍,并最终建立起了以泰族为主体民族的君主专制国家。从古至今,泰国国王作为全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的精神和政治领袖,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忠心侍君是根植于泰族人民心中非常重要的伦理道德观念。在《帕銮箴言诗》中有着赤裸裸地体现:(君主权在握,切莫轻视之);(飞蛾莫扑火,勿蓄谋害君)[3]24;(奉主当至死,效主当尽力)[3]19。概而言之,就是要人民从内心尊敬赞颂君王。
(二)壮族的“反对土豪”与泰族的“敬畏权贵”
除了藐视王权,壮族人民对地主土豪的残酷剥削也是很不满的,《传扬歌》中一方面对地主土豪的贪婪和凶狠进行揭露:“三都众财主,富贵又霸道。一买百峒田,三妾共侍候”;“他有钱放债,利越多越爱。穷人苦难言,财主乐开怀”;“今生他享福,一味占肥田。新装年年买,享用总不完”[1]112-113。另一方面,则对地主土豪提出了警告:“劝你有钱人,莫欺穷家汉。人皆父母生,家贫人不贱”;“当初田满峒,穷来也潦倒。当初门如市,穷来也像瑶”[1]116。以此告诫地主土豪们,财富不是永恒的,要好自为之,给自己留条后路。
传统的泰族社会则不仅具有浓厚的忠君爱主的观念,还存在着严重的等级观念,权贵之人很受尊崇。权贵之人在公众场合常显示其高人一等,其下属或公众媒体也常加以追捧,不仅普通老百姓甚至连富豪都对他们敬畏三分。《帕銮箴言诗》中就有(奴仆莫结好,勿疏忽权贵)[3]17。此外还有(奴仆勿迁怒,结贵莫愚笨)[3]16阐明了与权贵交往要毕恭毕敬,千万不要显得笨手笨脚;(勿欲持象牙,勿抵抗权贵)[3]24则阐明了不要抵抗权贵,他们有权有势,抵抗他们无异于以卵击石。
(三)壮族的“公正平等”与泰族的“与而求报”
壮族人民自古生存的岭南地区,以连绵山地而闻名,自然环境恶劣,历史上具有南蛮之地的称谓,亚热带气候使得该地森林茂盛野兽丛生。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中进行生产活动必定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克服环境对人的束缚。比如,挖水渠引水灌溉、开山铺路以及搭桥过河等活动既是集体项目也是惠民工程,在这些活动中每家每户出钱出力责任平摊。这种集体责任精神催生了分享利益的平均原则即在物质分配及个人需求等方面要求平均性,因此处世的公正平等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传扬歌》有这样的描述:“办事要公正,不要坏名声”,“若以上补下,搭配才公平”[1]111-112,表达了壮族人强调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公正平等的伦理道德观念。
而在素有“黄袍佛国”之称的泰国,93.4%的民众信仰佛教,佛教在社会生活中占有主导性地位,佛教文化也是泰国文化的核心和主要影响因素。[7]95佛教教义对泰人社会观念的影响是巨大的,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因果报应”和“生死轮回”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深植于泰人的心中。受此观念影响,泰人非常注重积功德。他们认为向僧侣布施是一种功德,向社会捐助、做善事等也是一种功德,这些功德都是为了得到相应的回报,这就是“与而求报”的观念。而与此观念相对应的就是要求人们要知恩图报。《帕銮箴言诗》有言(受恩知图报,竭力报恩情)[3]22,(受宠当回报,受敬当敬回)[3]23,都是教诲人们得到恩惠、宠爱、尊敬都要给予相应回报。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壮泰两个民族的渊源关系受到越来越多中外学者的关注,他们从语言学、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地名学和人类学等多个角度论证了壮泰民族都是古代百越民族的后裔。但不能否认的是,经过千里迁徙,沧海桑田,壮泰两民族今天的关系诚如范宏贵教授所言:虽然仍然积淀着若干共同的文化,但毕竟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已经形成生活在不同国度的不同民族,在文化上已有很大差异。[8]壮泰传统伦理道德观的异同无疑也说明了这一点,由于受政治体制、经济结构、宗教信仰、外来文化等诸多影响,在《传扬歌》和《帕銮箴言诗》中,无论是在个人修养、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的规范上,壮泰两族的侧重只能说是小同而大异了。
[1]梁庭望,罗宾.壮族伦理道德长诗传扬歌译注[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
[2]戚盛中.泰国民俗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教育部学术厅.帕銮箴言诗研讨[M].曼谷:库鲁撒帕拉佬出版社,1999.
[4]梁庭望.中国壮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
[5]梁庭望.壮族《传扬诗》的伦理道德观[J].学术论坛,1983,(3).
[7]陈晖,熊韬.泰国概论[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8]范宏贵.同根异枝的壮泰族群[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王飞霞
I0-05
A
1004-941(2017)03-0141-04
2017-02-21
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壮语与泰语谚语比较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XYY021)。
覃丹(1971-),女,壮族,广西德保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