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五大发展理念的背景及实践路径

2017-03-07 14:52刘冀瑗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理念经济发展

刘冀瑗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100101)

【建言咨政】

浅析五大发展理念的背景及实践路径

刘冀瑗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100101)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党的发展理论的与时俱进,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它的提出,是对发展问题的直接回应。发展的动力不足、不协调、不可持续、开放的水平不高、发展成果不能共享,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提出的背景。针对上述这些问题,我们在实践中,要注意处理好创新驱动与投资要素、消费驱动的关系;处理好城乡、区域、东西部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处理好先富与共富的关系。使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在五大发展理念指引下,发展的更加清明、更加繁荣、更加和谐。

五大发展理念;背景;实践路径

一、五大发展理念提出的背景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直面我国发展存在问题的结果,是对发展问题的直接回应。发展动力不足、发展的不平衡、发展的不可持续、对外开放水平不高、没能实现共同富裕是五大发展理念提出的背景与前提。

1.发展的动力不足是创新发展提出的背景

从1978年至2015年的30多年时间里,我国经济发展迅猛,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从2015年我国经济开始步入调整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是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三期叠加”期,速度的变化、结构的优化、动力的转化是新常态下的三大特点。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时代的呼唤。支持30多年的快速增长的传统动力乏力。传统产业的投资需求趋饱和,供过于求是不争的事实。要素投入成本的提高导致生产要素驱动力减弱;出口的低成本优势不再有,世界经济的不景气,保护主义,外需疲软等等导致以出口为发展提供动力的经济受到很大的制约;从消费的动力来讲,居民收入的增长远远低于GDP的增长,购买力不足,因而消费的驱动力不足,影响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乏力,时代呼唤着新的发展动力,创新发展便应运而生,成为新常态下发展的第一动力。新常态下经济的发展必须走向创新驱动,创新驱动是引擎,辅之以传统的资本、劳动要素、消费驱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以创新发展为依归。创新发展就是回应传统动力不足而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是“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其作用极其重要。发展动力不足是创新发展理念提出的前提。在落实创新发展理念的实践中,要统筹兼顾创新、投资、出口、消费这些新、老动力,在强调与关注创新动力时,不要忽视要素、投资与消费的作用。处理好创新与消费、投资、出口的关系,形成发展合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发展不平衡是协调发展提出的背景

改革开放37年来,我国各项事业都取得巨大成就,经济快速发展更是有目共睹。我们陶醉于取得成绩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问题。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集中表现在:城市发展较快、乡村发展滞后,城乡差距愈来愈大,城乡不平衡问题突出;东南沿海发展迅速、中西部地区发展缓慢,区域差距增大,区域不平衡问题严重;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发展滞后、民生问题亟待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极不平衡;经济与国防发展失衡。这些问题如果任其存在与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难以保证、经济的发展难以为继。这些问题的存在正是协调发展提出的背景与前提。五大发展理念是直面问题而提出的解决发展难题的金钥匙。改革开放之初,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温饱问题必须解决,这时快速发展是主要任务,但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不仅要注重速度,更应该关注发展的效果与质量,结构调整、整体发展、协调发展是当前的主要任务。习近平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为应对与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提出了协调发展理念,它关注发展的全面性与整体性。将协调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与四个全面战略统一起来,把区域协调、城乡协调、经济与社会协调、物质与精神文明协调、经济与国防建设协调、人与自然协调作为发展的着力点,并将协调发展理念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行业与各领域,落实到现代化的建设中,以协调发展引领民族复兴、并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3.发展的不可持续是绿色发展提出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的中国奇迹,2011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与深层次矛盾,环境恶化、资源承载力接近极限便是其中一个突出问题与矛盾,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水污染严重,河流、湖泊的有机质、腐殖质多,水里的生物因污染的水而一再遭到毁灭。土壤污染严重、沙化面积不断扩大。全国80%多的草原出现退化,占国土总面积37%的水土出现流失。空气污染严重,pm2.5的频繁出现影响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损害人民的健康。环境保护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从整体来讲,环境保护远远跟不上经济的发展速度并严重滞后,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蓝天白云少了、污染的空气多了;青山绿水少了、秃山毒水多了;资源在逐步枯绝;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环境保护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环境污染、生态被破坏、资源短缺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障碍。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是绿色发展理念提出的前提与背景。在发展的同时,要搞好环境保护,这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关键问题。我们不能走很多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把发展与保护统一起来,既要经济发展,又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一致,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局面。实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和谐发展之路。

4.对外开放水平不高是开放发展提出的背景

改革开放是时代的呼声。我们既要改革,同时也要实行对外开放,二者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足见开放的重要性。197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起点,正式把对外开放确立为长期的基本国策始于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认为世界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开放的世界。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党立足于国情、世情,在沿海先行开放,逐步推进到内地开放。对外开放30多年来,我们取得了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快的增长与发展,拓展了我们的国际发展空间。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人类社会的先进文明成果、先进的管理理念等等为我所用,我们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看到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具有忧患意识,我国的对外开放总体水平不高,具体表现在:从结构上看,货物贸易发展快,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慢,二者发展不平衡,货物贸易发展规模较大,比重高;而服务贸易发展规模小、比重小。利用外资重数量轻质量、重引进轻消化。习近平指出:“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还比较弱,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本领也不够强,需要加快弥补。”[1]2014年对外投资规模首次超过利用外资规模,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已经进入一个重要阶段,我国的对外开放从侧重于引进来转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要扩大海外市场、扩大海外投资,使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正是我国的30多年的对外开放总体水平不高,呼唤着开放发展理念,成为开放发展理念的前提与背景。在实践开放发展理念过程中,提高开放层次。不能满足于向国际市场推销在中国国内生产的产品及货物,尽量能将自己的工厂、企业输出到其他国家,利用其他国家的资源与劳动力,生产出自己的品牌,然后销往世界各地。开放领域从单纯的产品及货物的输出拓宽到服务输出及资本输出。既要对外开放,又要自力更生,对外来成果做好消化、转化,在核心领域、核心技术方面,自主创新是关键,在科学技术方面不做其他国家的附庸,这样才能不受制于人。

5.分配不公、成果不能共享是共享发展提出的背景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我们党把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作为中心工作。针对改革开放前的平均主义和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下的情况,通过改革开放,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被邓小平作为国策而提出来。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共同富裕一再被邓小平关注与强调,并把共同富裕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强调其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邓小平强调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2]1992年的南巡讲话,再次重申了实现共同富裕、避免两极分化的重要性,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在大幅度提高,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目前最富裕家庭与最贫穷家庭的收入比为19:1,已经可以用危险来描述了,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首要问题和主要因素。一直以来,党中央密切关注与重视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想办法缩小贫富差距。但这一趋势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它已经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也是社会不稳定的一个根源。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如果贫富差距过大问题不解决,社会的和谐稳定难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实实现了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愿望,但先富带动后富并不尽如人意,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一些人没有共享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社会分配不公、成果没有共享,是共享发展理念提出的前提与背景。共享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保证。实践共享发展理念,就要处理好发展与分配之间的关系。既要坚持发展,做大蛋糕,以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又要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解决发展成果不能共享、分配不公等问题,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同样重要,让发展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

二、五大发展理念的实践路径

为了解决发展动力不足、发展不协调、发展不可持续、发展的开放水平不高、发展的成果不能共享等等问题,我们在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时,要注意处理好下述五大关系。

1.处理好创新驱动与投资、要素、消费驱动的关系

要在实践中用好创新发展理念,首先要在各个方面正真落实创新,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着重解决的是发展动力问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3]直到2015年,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发展速度趋缓、发展结构升级、发展动力转变是其三个重要的特点,资源短缺、环境压力增大、传统优势不再,转变发展方式是唯一选择,必须用创新来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要在不断提升的产业中提高创新的含量,在实践中加强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真正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推动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其次落实创新发展理念,还要处理好创新驱动与投资、要素、消费驱动的关系。在新常态下,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驱动力,但同时也要兼顾好投资驱动、要素驱动与消费驱动。切忌只强调创新,而忽视投资、要素、消费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2.处理好城乡、区域、东西部的关系

用协调发展理念指导实践,关键要处理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东西部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协调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严重,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是协调发展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要在协调发展理念指导下,在“十三五”期间,补齐发展短板,使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步趋向平衡。在促进经济社会各要素之间和谐发展上下功夫,协调好各领域之间的关系;关注发展的全面性与整体性,协调好东西部、城乡、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促进各地区协同发展;同时,还要协调好国内外的发展,在国际间形成各经济体协调发展的格局;更要协调好现在与未来的发展,坚持走健康文明的发展道路,处理好速度和效益的关系,既要关注当代的发展,更要重视后代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3.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实践,关键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我们切忌走一些发达国家发展的老路:先污染,后治理。我们要汲取教训,做到发展与治理污染并重。人与自然和谐是绿色发展理念关注的重点。为了实现人的永续发展和全面发展,我们必须尊重并利用客观规律,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和谐状态,而不是对立状态,要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要尽量避免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在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方面,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给子孙后代留下永续发展的空间。实现绿色发展,我们可以对治理污染成绩卓著的企业给予免税的奖励,对污染大的企业进行强制停产并给予严厉的经济处罚。我们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这才是绿色发展。用法律来保证发展模式的转化,制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法律,在环保意识、环保修养上下功夫,使人人都形成污染环境、破坏环境可耻的思想,加大对环境违法的处罚。同时加强绿色发展的国际合作,形成全球安全生态圈。

4.处理好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

用开放发展理念指导实践,关键要处理好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内外联动是开放发展关注的焦点。新世纪以来,全球经济联系逐渐广泛并日益加深,各经济体依存关系更加密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在中国的发展,要用世界眼光来看待并解决自身发展难题,也要为全球发展贡献力量。在实践开放发展时,我们要克服开放初期仅仅在引进来方面下工夫,现在的开放发展必须“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要引进优质资本与资源,同时在“走出去”上要提升品质,不光产品要走出去,还要让资本、服务、企业走出去,要充分利用世界资源和劳动力,为我们的开放发展服务。要进一步扫除影响开放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参与世界经济的竞争与合作,提升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话语权。

5.处理好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用共享发展理念指导实践,关键要处理好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共享发展关注的是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关注的是社会公平正义。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蛋糕”已经做大,接下来的发展就是关注公平正义了,把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统一起来,让先富的人引导、支持、带动后富的人共同富裕起来,使社会更加公平、公正。坚持用共享发展理念指导实践,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重要内容去落实,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还要用世界眼光看待共享,促进全世界共享发展与和平,为人类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1]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1).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

[3]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 100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2.

责任编辑:王树臣

2017—05—06

刘冀瑗(1968—),女,法学硕士,北京市社科院科社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党建研究。

D616

A

1009-6981(2017)03-0070-04

猜你喜欢
理念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