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兴维 李剑欣
(1.辽宁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2.河北经贸大学 人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提高网民媒介素养“软能力”的路径及建议
栗兴维1李剑欣2
(1.辽宁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2.河北经贸大学 人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新媒体逐渐代替传统媒体,成为公众传播信息和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新媒体传播机制,需要网民真正的提高媒介素养“软能力”。网民媒介素养的提高,有利于规范网络舆论,维护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秩序。对网民个人来说,也有利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能力的提高,为个人提供良好的社会发展。
新媒体;媒介素养;信息判断;资源整合;认知协调
李普曼于1922年在其著作《公众舆论》中提出了“拟态环境”的概念[1]。日本学者藤竹晓于1968年,提出了“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2]。网民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受到个人认知因素和所接触的信息影响,人们总是在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之间游离。由于归因理论和自我服务偏见[3]等诸多心理因素,网民会在真实世界和幻想世界之间徘徊,无法分清两个世界,甚至无法平衡两者的关系。
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需要平衡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一方面,处理好媒介信息和现实社会的关系。在现实世界的客观信息基础上的认知,才有利于网民形成正确的态度和观点,才能真正地维护虚拟与现实社会的秩序。另一方面,处理好现实社会角色和虚拟空间角色的关系。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使网民能够以新的身份和形象进行自我展示。但在虚拟空间中,网民的网络身份是现实社会角色的延伸,要做好网络公民。但这需要网民对网络信息进行甄别,处理好现实信息与网络世界及网民心理世界的关系。
在这个认知成为唯一竞争壁垒的时代,能够看到更多的事实,从更多的角度分析社会,成为提高网民媒介素养“软能力”的关键。网民对信息的解读,受到固有倾向和个人偏好的影响,对网络信息利用的局限颇多。社会现象极为复杂,从多个侧面来分析、解释社会现象,有利于公众更全面、深度地看待社会问题。这样做网民才能真正地理解复杂的社会及信息,有效地协调社会协作关系网络。
网络媒介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海量的信息呈现到网民眼前,使网民真正地知天下事。但信息的呈现,难以保存其完整性。这本就加大了网民认知的难度,加之网络空间传播的各类信息和观点,具有难以磨灭的偏向性。信息的缺失和观点的倾向,会使网民对社会事件和社会环境产生认知困惑。
单向思维模式很容易禁锢网民的发展,产生极为不适宜的结果。网络舆论暴力、群极化行为、网络舆论审判等网络舆论失范现象,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网民的单向思维。网民从多种视角看待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突破网络信息的局限性,帮助网民更客观、全面地认识网络虚拟空间和现实社会。
1.定位媒介及信息角色:摆正网络位置
新媒体环境下,新旧媒体强烈碰撞,新媒体逐渐占领了公众的视野,媒介依赖的形式不断变化。“电视人”、“容器人”方兴未艾,“网络人”、“手机人”就迫不及待地登上了媒介“瘾君子”的舞台[4]。这些现象都是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即“媒介依存症的”。不管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是受众的一种可利用性资源,而不应成为受众枷锁。网民过度地依赖网络媒体,在网络媒介范围内寻找价值和行为的依据,更多地参与网络空间的虚拟互动,并不能使网络媒介发挥其最大效益。
网民要提高媒介素养“软能力”,就必须要明确网络媒介的角色定位。网络媒体及其内容,都是网民可以调动的资源,服务于网民的一切社会活动。网络媒介是服务性的工具,不应成为制约社会秩序和个人发展的锁链。网络媒介与信息的作用不应被过度夸大,也不应被主观性贬低。但要摆正网络媒介及信息的位置,它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辅助工具,而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2.管理媒介及信息资源:整合网络资源
诸多的信息平台使网民的时间和信息“破碎化”,生活被“分割化”。[5]在互联网海量信息和多样化信息平台的情况下,网民如何有效地管理所接触的网络媒介和信息内容,更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媒介和信息资源,是个人、企业发展中的无形资产。在现今社会,谁掌握了更多的媒介和信息资源,谁就能够更全面、准确地分析社会环境,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
在网络空间中,其信息传播平台和信息内容,蕴含着巨大的财富,亟待挖掘。新媒体信息“破碎化”的特点,不仅会降低新媒体信息的利用率,还会加大宣传成本,降低网民深度思考的能力,使人变得更加浮躁。网民整合新媒体和信息资源,重新调整其在个人资源中的结构和位置,实现信息、媒介资源配置最优化。按照一定的需求结构,将“破碎化”的媒介和信息资源重新聚合,更是网民需要提供的能力。
网络媒介及其内容形式,都是人类活动的产物。网民在作为网络信息的接收者时,要善于分析信息传播者传播信息的社会因素和根本目的,以及选择手段的原因。网民在作为网络信息传播者时,要明确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传播信息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网民明确网络行为的社会背景因素和行为主体的目的,有利于其更清楚地理解相关网络行为及产物。对待任何网络信息,都需要动脑。网民考虑网络信息的背后相关因素,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高网民的综合思维能力,将成为网民媒介素养“软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
情感因素和文化因素是影响网民行为的重要因素,在理解网络信息时要充分地考虑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考虑网民媒介素养“软能力”问题时,也应该考虑到网民所在的文化环境和情感因素,甚至是部分社会、政治因素。以此为切入点,着手提高网民媒介素养“软能力”,使其成为提高网民媒介素养“软能力”的推动力。
网民的网络行为不只是理性思维的产物,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网民的行为往往是非理性的,情感因素和文化思维构成了网民的心理动因,推动了网民的网络行为活动。考虑网民的行为及其产物的背后动因,有利于规范网民行为,维护网络空间的文明环境,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媒介及信息的价值。
外部的强制力量和激励机制,可以引起网民的内部反应,做出行动。这些因素给了网民一个凭借的理由,但这些理由不足以支撑网民长期从事某种行为,也不能形成网民的信念。当外部因素的刺激超过内驱力量时,便会使网民的行为形成对内在的压迫,这种压迫感会逐渐驱散网民从事某种行为的兴趣。在短时间内,外部强制力量可以对网民的行为产生约束力。但长此以往网民内部兴趣的逐渐丧失和外部强制力量相互作用,网民在进行某些活动时,会感到极度的不协调。当外部的强制力不再能支撑网民的行为时,网民内心长期被压制的不协调感就会爆发。为了宣泄长期被压制的情感,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成为必然性的产物。
提高网民媒介素养“软能力”,需要真正地挖掘网民的内在动力,形成网民主动寻求行为下的产物。当网民的行为是受内在驱动力支配时,才能保持行为的高效性和持久性。外部动机,只能促使人们短时间内从事某种行为,往往将人们的行为归因于激励因素,甚至会破坏内部动机。当外部驱动力无法证明网民行为的合理性时,网民就会丧失继续相应行为的动力,甚至为了协调行为与心理,产生对相应行为的排斥感。网民往往会因为外部的强制力,而感到自由感被剥夺,产生逆反心理,采取消极应对的态度。而内部动机,却能很好地激发网民的兴趣,保持长久的热情。
网民的媒介素养“软能力”是针对网络媒体而言的,网民有着相当高的媒体接触率。强化新媒体的教育功能,通过新媒体平台引导网民的媒介使用,提高网民媒介素养“软能力”,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
传播技术不断发展,媒介受众也在不断变化。新媒体不仅改变了用户的媒介使用情况,也影响了网民的思维习惯和接受心理。新媒体适应网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更能够提高其媒介素养“软能力”。新媒体素养内容包括强化网民的“批评能力”和“传播能力”[6],加强网民对网络信息的批判能力,对于规范网络舆论,维护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秩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网民整合网络信息资源,也是建立在这一环节的基础上的。
引导网民掌握更多地传播知识,包括技术方面和传播理念。在技术方面,提高网民新媒体操控与反操控能力,既要灵活地运用新媒体技术实现信息抓取和信息传播,也要避免新媒体使用风险。在传播理念方面,网民掌握更多的传播理念的目的是:提高网民对新媒介资源的掌握,能够有效地提高传播效率,准确地实现传播目的,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作用。比如 “病毒传播[7]”和“蜂鸣传播[8]”等一些传播理论,是网民需要掌握的基本常识。诸如此类的一些专业的传播知识,也有利于便网民更好地使用网络媒体。
1.加强态度引导:态度引导行为
人的行为受到自身认知和情感因素的支配,要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软能力”,就要从网民的认知和情感两方面入手。网民的理性认知和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软能力”的过程中,改变网民的态度,有利于发挥网民的主观作用。当提高媒介素养“软能力”的意识,在网民的态度层面上发挥作用时,才能真正地促使网民的行为变化。
网民在形成关于媒介素养“软能力”的态度时,要理解机会成本的概念。人的认知水平越高,可选择性就会越强,同时网民的选择所产生的机会成本就越高。在这样的情况下,网民需要舍弃很多的选择,倾向于选择更适合自己,能为自己带来更多收益的新媒体使用方式。
2.规制行为倾向:行为改变态度
戴维·迈尔斯在《社会心理学》中,用“自我展示理论”、“不协调理论”和“自我知觉理论”分析行为对态度的影响[9]。人们的行为受到态度的引导,在部分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也会因行为而发生改变。网民的行为,也会因为场景和个人当前需求的影响,产生于其态度不协调的现象。这种不协调感,会使网民产生压力。网民为了满足自我展示和自我认知的相关需求,会促使网民根据自己的行为相应地调解自身的态度。
在培养网民媒介素养“软能力”时,不能仅仅从网民的态度层面进行努力,还应适当地考虑网民的行为因素。流程性和规范性的行为,可以反作用于网民的态度,减少网民认知和情感层面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保障态度和行为的统一性。提高网民媒介素养“软能力”,需要行为和态度因素的共同作用。行为规范和态度调整,双重保障,可以有效地保障网民媒介素养“软能力”的提高。
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软能力”,离不开网民的社会实践。构建“社会行动者网络”,是媒介素养活动成功推进的路径[10]。深入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和实践,形成社会氛围。利用网民的从众心理[11],通过整体的社会成员新媒体媒介素养“软能力”行动,影响网民的媒介素养“软能力”。
网络使用流程的设定和相关部门的强制规定,对于规范网民的新媒体使用有着重要的作用。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软能力”,外部的强制力是不可缺少的。虽然侧重于强制性力量的介入,但可以短时间内产生理性的效果。当在外部力量的驱动下,网民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时,便会引起网民内在力量的反应,形成网民的态度。因此,态度和行为因素组拳出击,共同致力于网民媒介素养“软能力”的提高,更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结
网民在虚拟社会的活动,影响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秩序,影响着网民的思维方式。但互联网媒体也蕴含着无限的财富,等待着网络用户去挖掘。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趋利避害,维护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秩序,推动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网民的行为是复杂的社会性产物,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软能力”,也需要从诸多方面努力才能实现。网民媒介素养“软能力”问题的分析,需要综合运用心理、传播、经济、文化等诸多社会领域知识。网民需要做新媒体的使用者和控制着,不能过度地依赖新媒体。新媒体及其信息内容,是网民和社会可挖掘的资源。在网民媒介素养“软能力”中,提高网民对新媒体资源和信息资源价值挖掘能力,是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1]陈航.新媒体与“拟态环境”[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111-114.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112-113.
[3]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第八版),2006年:28-59、117-118、97-121、152-171.
[4]李沅倚.新媒介依存症:从“电视人”到“网络人”、“手机人”[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3年04期:109-111.
[5](美)亚当·潘恩伯格.病毒循环[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84-85、15-292.
[6]段淳林;李泊霆.声浪传播[M]. 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年:96-108.
[7]汪靖;顾晓晨.“御宅族”现象——新一代媒介依存症[J].当代传播,2008年05期:41-43.
[8]武媚.“微博控”:新一代媒介依存症[J]. 今传媒,2011年10期:99-101.
[9]李沅倚.新媒介依存症:从“电视人”到“网络人”、“手机人”[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3年04期:109-111.
[10]裘涵;虞伟业.日本媒介素养探究与借鉴[J].现代传播,2007年第5期:128-130.
责任编辑:袁树平
2017—05—10
栗兴维( 1991 -) ,女,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5级研究生,主要从事新媒体研究;李剑欣( 1972 -) ,女,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媒介管理研究。
G206.3
A
1009-6981(2017)03-003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