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素洁,田 红,王湘宁,谷小溪
网络环境下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
郑素洁,田 红,王湘宁,谷小溪
(辽宁工业大学 文化传媒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本文依据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依托网络以及自媒体平台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并拓展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外延,使大学语文教学从固定的教室延伸到无限的网络空间中,从而实现大学语文终身学习的目标。
网络;自媒体;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一直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传承我国历史人文精神以及传播文学经典,提升大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以及审美意识与自身修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网络以及QQ、微信等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大学语文教学遭遇了学生的冷遇与教师的无奈,逐渐走向边缘化的困境。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必须与时俱进,不拘泥于传统,努力寻求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和95后大学生心理需求的新模式,以实现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最大化。
基于网络和自媒体,各高校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大学语文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据相关资料统计:大学语文教材繁多可达数千种,而教学内容涉及的范围可达几十种之多,足见大学语文这门学科的涉猎范围之广。大学语文教材内容过于庞杂,广而不精,能真正用来做统一教学范本的教材并不多见,且都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欠缺性。目前,按照教育部教学评估“指挥棒”的要求,一般高校征订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日制高校重点教材。因为过于保守和庞杂,多数教材在选取的篇目上与中学语文教材有重复现象,而且有些内容逐渐边缘化。对此,95后大学生不能完全理解主编教师的“中国心”,感到不接地气,不给力。选入的课文古典文学鉴赏类的诗词曲赋、小说和戏曲等作品,如屈原的《哀郢》、李斯的《谏逐客书》和庾信的《哀江南赋序》等,学生没有学习兴趣,而他们要掌握的应用文体作品相对较少,网络文学作品为空白。面对严峻的就业市场,不能忽略大学语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性, 避免学生日后实践中出现眼高手低的状况。因此,教材不仅要满足教给学生知识,还要让学生能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知识,即理顺“鱼”与“渔”的关系。
各高校总体上强化专业课教学,淡化人文素养的熏陶。以辽宁工业大学为例,只有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大学语文是必修课(64学时),外语专业和其他专业均为选修课(32学时)。其课堂教学主要采取大班教学形式,学生人数一般在 120 人左右,故教师组织课堂教学难度系数增加。此外,因为学生多,教师教学任务重,缺乏对学生平时学习的检查、督促和考核环节。许多学生课前无准备,课后不复习,只想应付课堂教学, 完成作业,期末突击复习,拿个学分而已,违背了教学的宗旨。更严重的是因为学时有限教师教学方法多为“灌输式”,师生缺少必要的互动交流,课堂气氛有些沉闷。此外,教学手段比较单一,缺少新鲜感、形象感,也使部分学生对大学语文课有阻抗情绪,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能尽如人意。个别学生也存在着大学语文“无用论”的潜意识,影响其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具有广博性、丰富性和综合性,对教师提出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应当是杂家,要懂得哲学、明晰历史,更应当掌握文学。此外,还应当了解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要有更宽泛的知识面。目前的现状是,各高校尤其是工科学校大学语文的师资队伍的学历水平总体偏低,专业化程度不高,与专业课比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数量短缺。因为大学语文课程的边缘,得不到学校的高度重视,甚至影响教师评职称、晋级,故部分教师对教学投入精力不够,偏向专业课教学以及科研任务,很少花精力对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甚至有的教师不仅对新兴的网络技术缺乏了解,不愿意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教学模式属于教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的一种中介,属于用来选择教材、设计课程以及对教师的活动进行提示的一种模式,利用比较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组织[1]。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应当着重突出对学生文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得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增强。老师课堂的引领可以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自我充实,坚持自觉学习,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养成一个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基于此,构建大学语文新的教学模式如下:
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要修订教材,注重多元文化的渗透。首先,应明确大学语文的定位,教材编写应体现创新理念。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增加网络文化以及大众文化的教学占比,借助兼容并包的精神与准则,选择具有审美性、人文性,同时还能够使得学生心灵有所触动的作品进行教学,以期为学生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学氛围和学习境界[2]。如此,才能更接地气,得到95后大学生的认可。针对这个问题,课题主持人进行过预研。据调查,有90%左右的学生认为一些很“火”的网络文学作品是实力加人气之作,有趣有味有意义。因此,教学中针对我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兴趣,贴近他们的专业进行选文。针对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笔者教材选文有清人郑板桥的《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的《心灵的镜子》和美国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等文章;网络文学选文有台湾画家蒋勋的《蒋勋说〈红楼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散文诗《你若懂我该有多好》等,以及本土作家(包括主讲教师本人)在省市级报刊和自媒体平台上发表的原创小说、散文。这些内容有专业性且贴近现实生活,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共鸣,从劝学的角度也很有说服力。他们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对话,和作者对话,以此反省自己、改变自己,使其精神世界不断丰富,内心逐渐强大,形成正确的“三观”。
为了提升大学语文课的教学质量,各高校应加强对大学语文课的统一管理,避免主讲教师上课主观性和随意性过重的现象。事实上,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的期望值比较高,上好大学语文课不容易,它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对课文内容能旁征博引、娓娓道来,还需要教师对社会上的热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要兼顾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和个人的兴趣爱好,即课堂讲授内容与考核要求上,教师可有一定的灵活性。实践证明,教师通过多媒体工具来加强语文教学,通过将数字化与传统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3]。大学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到作者生平以及写作背景等历史相关的知识,如果学生对这些知识比较了解,就会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良好的交流与互动,继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因此,需要学生课前利用手机等媒介查找相关资料,教师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以课文、图片以及视频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感官系统进行多角度刺激,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使得学生自身的感受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课件展示无法替代学生对知识的潜心阅读,也不能替代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和语言表达艺术,所以,还应当重视教师在教学课堂上的引领作用。他们课堂授课的魅力着眼点是个性化加艺术化,而且有“温度”,是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对话,富有创造性和感染力。
在网络和多媒体的背景下,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从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以往无法获得的知识学习乐趣,学生对学习时间分配、学习内容比例和学习顺序安排等多方面都能够依据自身的实际状况进行有效地选择,且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所负责的是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辅导与监控。与中学语文教学不同,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注重素质培养,而不是应试教育教学。这就给师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教师可以更自由地发挥,学生也可更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也可以提出不同于教师的观点,双方博弈。
如果能够对语文教学模式进行积极构建,同时对网络教学系统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使得学生与教师的教与学延伸到网络空间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作业和教师之间的答疑以及讨论等活动都可以在网络空间完成,从而使得教学手段和方式越来越多元化,教学目标及效果将会出现“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的良性循环。
1. 实现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多媒体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将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启发式教学在多媒体教学中加以融汇贯通,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得学生自身逻辑思维以及想象能力得到完善和提升,同时还能够使得教师自身所具有的引领作用得到加强,提升教师对教学秩序的掌控能力,使得学生可以将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上而不是使用的工具上。如,课文背景介绍、作者生平等,通过图片、影像等资料可使课文内容变得图文并茂、有声有色,使得学生多角度觉知,加深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又如,在赏析课文时,主讲教师可适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只做归纳或点评。即教师的精讲与学生的泛读相结合,增加语文知识容量。同时,注意指导学生利用自媒体QQ群、微信朋友圈/公众号等自学,促进学生主体学习并引导学生有效的预习、复习和总结。
2. 拓展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外延。网络环境下,应使大学语文教学从固定的教室延伸到无限的网络空间中,即借助网络技术,实现课堂学习的拓展。大学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时间十分有限,如果只是依靠课堂上的时间,教学很难甚至是无法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因此,学生在课堂之外进行自学非常关键。鉴于此,需要将当前的通识教育理念和微课、慕课授课方法逐步引入到大学语文教改过程中,这已形成了一种必然趋势。把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大学语文网络化教学平台相结合,两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同时,还可以推荐学生利用“懒人听书”“有书”等APP平台,自学经典名著,多渠道提升文学素养。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价值取向以及人生观的引导,特别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提高其自控能力,使学生既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又不沉溺于网络信息的海洋之中无法自拔,实现其学习知识与内心成长的“双赢”。
3. 改进考核办法,开发考试软件。以往大学语文教学,其考核对写作和阅读环节比较重视,对其他方面有所忽视,甚至在学期末测试的时候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就能够通过考试,从而使得教师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无法准确掌握。目前,一些高校的大学英语考试实现了计算机测试,还有汉语水平考试(HSK)也是计算机测试,这对语文教学测试软件研发提供了相应的借鉴。因此,我国高校在借助计算机构建相关的试题库的时候,应当将相关的多媒体语音系统融入其中,创新随机考试,使得学生自身的语文全面学习能力和自身的实际水平层级有效区分[4]。最终实现大学语文考核内容和方法的丰富化、多样化、灵活化,同时,也减轻了主讲教师的工作量。
未来我国大学语文教学应倾向于展示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项任务异常艰巨。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找到一种最佳的文化传播方式是首要之事。因此,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各高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新的网络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大学生熟悉互联网以及自媒体的优势,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增强其学习觉知力。同时,大学语文教师也要更新教学理念,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当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地整合,对相关的教学方法进行完善和优化,使得大学语文教学能够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以及创新结合在一起,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大学语文教学获得更为良性的循环而可持续发展。
[1] 潘成章.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探讨[J]. 内蒙古教育, 2015(4): 49-50
[2] 熊婕. 网络语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策略浅论[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9): 101-104.
[3] 林莎. 浅议大学语文课程网络化教学平台的构建[J]. 中国成人教育, 2015(7): 143-145.
[4] 陈昌云.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语文新教学模式的构建[J]. 教育与职业, 2008(6): 69-70.
(责任编校:叶景林)
2017-06-19
2016年辽宁工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6073)
郑素洁(1963-),女,辽宁阜新人,副教授。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566.C.20171102.1339.011.html.
10.15916/j.issn1674-327x.2017.06.037
G642
A
1674-327X (2017)06-01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