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创新探索
——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特征

2017-03-07 07:37:23李琼
湖北社会科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思政课考试思政

李琼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07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创新探索
——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特征

李琼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079)

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特征是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前提和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有自身的规律与特征,表现为:政治导向性更为突出;更加注重对学生整体素质的考察;考试方法特殊;评价方式复S。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四大特征,把握好三个结合:充分结合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合理结合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政治性与科学性;适度结合思政课考试改革的理性与灵活性,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深度研究与创新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主体性;科学性;灵活性

自“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考试改革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许多学者在改革考试方式上做了实验性研究和推广性尝试,取得了一定进展,然而思政课考试的信度和效度依然存在困境,相关研究难以深入和拓展创新,对高校思政课考试本身的规律和特征研究不够是主要原因。

一、高校思政课考试的基本特征

考试是指依据一定的需要和目的,对考试对象的水平和能力进行甄别测量的一种活动。自隋炀帝创立科举考试以来,考试被认为是最为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古往今来,考试从来都在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纠葛冲突中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科举考试正是湮没在人类社会螺旋式的发展路途中。但正如英国学者罗伯特·蒙哥马利所说:“考试已经这样稳定地站定了脚跟,要废除它似乎比取消篝火节或者圣诞节更无可能”。[1](p76)思政课考试是针对思政课课程、面向学生所施行的一种教育测量手段,是对学生思想道德、政治知识、能力和技能的一种测量。思政课考试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延安干部学校的课程考核,当时考核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是: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分析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能力。社会在发展,教育在改革,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研究也需要进一步创新,充分把握高校思政课考试的规律与特征是科学有效地进行思政课考试改革的前提与基础。思政课考试与其他的学科考试有着本质的区别,有其自身独有的规律和特征,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1.高校思政课考试的政治导向性更加突出。

高校思政课考试的这一特性根源于高校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教化目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这就决定了开设高校思政课的目的就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逐步确立和完善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校思政课教、学、考的各个环节都要坚持和贯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得思政课考试的意识形态性和政治导向性较于其他学科更为突出。一般的专业课程考试主要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的教学效果,考试性质相对来说简单专业。思政课的考试不仅要检测学生知识获取度,能力提升度,更要考核学生的价值认同度,政治社会化的程度,尤其是对国家执政党的信任度,对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可度,对国家政策和方针的理解支持度。高校思政课考试鲜明的政治导向性特征还具有动态性,要求思政课考试的各个环节要紧跟国家政治理论创新节奏、时局的变化、授课对象的改变进行适时的调整,这对思政课的考试目的、考试内容、考试方式和考试评价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高校思政课考试更为注重对学生整体素质的考察。

教育的重点不仅是使大学生掌握足够的知识,更是帮其成长为一个有道德的、对社会起正面作用的人。在高等教育中,这个重任由思政课来承担。思政课是公共基础课,更是素质教育课,它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素质,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其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文化教育的综合体,相较于其他专业课程而言,它更为强调教育对象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高尚品格的培养。高校思政课特殊的课程属性决定了思政课考试在内容上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这就要求思政课在设置考试内容时,要内在地考察学生的知识获取度,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与思辨能力,价值认同度和对政治理论的践行度,从而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思政课在素质教育中以德育人的实效功能。

3.高校思政课考试方法特殊。

高校思政课考试的上述两个特征决定了思政课考试方法必定不同于一般课程,有特殊的维度。首先,思政课考试有独特的时间和空间维度。高校思政课主要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必修课程,课程内容均源自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时间和空间跨度大,简单的学期末开卷或闭卷考试难以获知学生是否深刻认识、理解学习内容并引起内心的思考和认同,更难以检测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思政课学习后是否发生良性提升,以及学生能否具备相应的政治思想素养与道德水平。思政课的考试要扩展时间与空间维度,不囿于固化的理论试题形式。思政课是根源于实践的课程,也只有在相应的实践中才能探测到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程度与外化能力。学生良好“三观”的建立与形成不止于朝夕,坚定政治思想和优质品格的养成更是贯穿整个大学时期。思政课考试要突破课堂检验、期中测试与期末考试的时间限度,采取复合多样的特殊考试方式,切实实现思政课的考试目的与时效性。其次,思政课考试有自身的内容维度。与专业课不同,思政课考试要求打破专业间的界限。思政课四门必修课程内容关乎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社会、生态,维度至宽。思政课四门主导课程功能互补,结构合理,共同构成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基础,以《近代史纲要》为前提,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核心,辅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思政课是公共必修课,授课对象是所有专业的学生,授课目的具有普适性。但不同专业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与吸收会呈现出差异性,用同一套试题来考察计算机专业和社会学专业的学生,结果很可能是两个专业学生的真实水平都难以显示出来。这就要求思政课考试要打破学科专业的范式,根据授课对象的专业属性来设定思政课的考试。

4.高校思政课考试的评价方式设置复S。

对思政课考试进行评价也就是对思政课考试的功能和效用进行衡量。思政课考试的功能分为宏观功能和微观功能。宏观功能体现为思政课考试这一变量能否体现或在多大程度上体现高校思政课教育质量。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社会层面,思政课是否为社会培养出政治素质过硬,道德情操高尚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其二是个人层面,思政课是否使学生个体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政课考试微观功能是指思政课考试作为思政课教学体系中的一环所具备基础功能:诊断和反馈功能,评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鉴别和选拔功能。评定思政课宏观功能的实现程度和微观功能的效能程度难度都较大,评价的主体如何界定,将教育实施者作为评价主体的传统方法显然有失偏颇,受教育者能否参与,以何种方式参与,在多大程度上参与考试评价需要科学界定。评价方式中的其他变量和参数的设置同样至关重要,其中任意一个元素设置的合理与否都会影响对思政课考试的结果与效能的公正评价。一纸试题或按分数进行的排名达不到实效合理的评价,既不能因学生大部分以高分顺利通过考试就得出思政课考试成功实现了育人的目的,也不能就此反馈断定教学中的不足。思政课考试的目的、内容、形式皆有特殊性,对思政课考试的科学有效评价从设置评价主体到研判评价结果也都格外复S,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思政课考试体系,严谨设置评价方式,缜密总结评价结果,才能对思政课考试的效能做出科学实际的评价。

二、基于高校思政课考试的基本特征,从三个结合入手科学有效进行思政课考试改革

高校思政课是应时代需要产生的,思政课的内容根据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要不断创新丰富,思政课考试也因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育对象的变化不断进行调试。很多学者在思政课考试内容与考试形式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至今依然存在观念不很科学、目标不够明确、内容不尽合理、形式相对简单、实效性难以持久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政课考试功能的正常发挥,影响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效能和教育目标的实现。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是一项复S工程,涉及考试观念和考试目标的科学设置、考试内容的合理界定、考试方式的有效变革、考试评价的细致研判等各个方面,把握好三个结合,以此作为宏观指导,能更加理性长效深入的进行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

(一)充分结合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科学界定高校思政课考试观念。

马克思说:“激情、热情是人强烈地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2]将思政课参与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实现思政课教育的最佳境界。如何调动?一是施展教师的主导性,二是利用学生的主体性。教育的主体包含实施教育的教师,也包含作为接受教育的学生,看到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性却置学生于被动接受的客体地位,为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取悦学生,导致教师主导性弱化,都是偏颇的做法,只有奠定教师主导性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性,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释放思政课的最大能量,达到最佳境界,在思政课考试中亦如此。

1.高度重视和高效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思政课教师熟知课程属性、教育目的等宏观要求,是课程的讲授主体,直接掌握着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实况,在思政课考试中占据重要地位,教师参与思政课考试的程度和操控考试的能力水平关乎思政课考试的效能实现度。教师主导性的发挥需要调动教师参与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积极性。统一命题,统一考试,阻碍教师根据个性和特色对考试进行创新。在思政课考试的设置和操作中应给予教师充分的发挥空间,允许鼓励教师根据自身优势和授课对象特征,采用一定考试方法促使教材体系转化为学生的信仰体系。教师对学生接受思政课的程度最为了解,在思政课的考试评价中,教师的分析与建议也最具参考价值。教师主导性的发挥依赖于教师的优秀综合素质,包含高尚的职业道德、渊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学能力、深厚的科学研究实力等。进入思政课教师队伍之中,意味着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职业操守与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不断优化综合素质,较好地发挥在思政课考试中的主导性。

2.全面认识和切实利用学生的主体性。

法国教育家斯朗格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们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3]高校思政课是素质教育,是价值教育,要培养和焕发学生的创造力,更应该好好利用学生独有的创造性,体现在思政课考试改革中就是深度认识和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性。从根本上讲,高校思政课考试是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双向互动、双向认知的过程,高校思政课考试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同时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将学生纳入考试主体则犹如注入新的血液。2008年以来,大学生群体开始以“90后”为主体,他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被社会赋予了更多的时代性。“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注重生活品质,自我意识强,有家国情怀,求知与求新欲望强烈,更加喜欢体验式、互动式、开放式、自主式的学习与思考,对课程学习价值的认识偏重务实,更为关注自身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步入社会后的立足与发展。思政课考试必须务实面对、有效回应这一新群体的鲜明特征和内在需求。主客观试题构成的笔试或机考,部分专业学生偶尔为之的口试、论文写作难以满足“90”后大学生创新性需求,学生认同感低,思政课考试的功效、思政课教育的实效也随之减弱。采取何种考试方式,要看学生的优势和水平程度更适合哪种测试方式,倾听学生的建议,甚至让学生组成团队主动设计考试方式供教师参考,既可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又可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考试内容是否全面,考试形式是否科学,考试结果是否客观,老师的意见固然重要,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悟也应受到重视。在某些考核方面,学生对自我的评价和对他人的评价甚至比教师的意见更为准确。在自我教育、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角色互换、内心感受,组成品德构架,增强思想觉悟,进而不断增强德行素质。当然,在思政课考试中重视和利用学生的主体性并非只为取悦于学生,学生选取的考试内容,设计的考试形式,给出的评价意见都是重要参考,采取与否或在多大程度上采取要经过仔细推敲和反复论证。

(二)合理结合思政课考试的政治性与科学性,完善考试内容。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有鲜明的政治性,要求通过思政课的教、学、考来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政治素质是指政治主体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对其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发生长期稳定内在作用的基本品质,是社会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在人的心理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言行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在其综合素质中占有核心地位,表现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认识、态度觉悟和参与情况。思政课考试需要通过考核学生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社会主义责任感来探知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形成程度,这就决定思政课考试内容首先必须涵盖基本理论知识。理论知识是思想素质和思维判断能力提高的基础,深刻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史才能坚信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理解政治理论的发展和流变才能深度认可党的方针、政策,进而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以思政课考试考核学生对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无可厚非,但不可止于此。思政课考试还应涵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包含运用所学基本理论知识来思考和分析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剖析社会现象的思维实践能力和深入社会身体力行解决社会问题的具体实践能力。

高校思政课考试政治性的顺利实现依赖于学生政治素质的良好形成,这一过程中要把握好一个度。一味追求和突出思政课考试的政治性,教、学、考无不渗透着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学生会本能的感受到被政治绑架,产生逆反心理,与思政课的设置初衷背道而驰,这也是高校思政课发展中的困境。高校思政课考试作为一种教学实践活动,还有其科学性,将思政课考试的政治性通过其科学性来体现和实施,便会润物无声,水到渠成。思政课考试的科学性追求考试的内容、方式、方法以及对考试结果的评价等方面的科学合理。考试考核的内容应涵盖四个方面: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创新能力素质。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的掌握,深层触动学生心灵,转变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合理考核方式是思政课考试科学性的要求和体现。在设计思政课考试内容和方式时通过涵盖国史、党史的试题考查学生基础理论、具体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通过涵盖时事政治和国际关系的试题考核学生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形成水平,通过国际国内热点焦点问题来考核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既能得到客观科学的考核结果,又通过考试强化了学生的政治素质,实现了思政课的政治导向性。

(三)适度结合思政课考试改革的理性与灵活性,变终结性考试为全过程复合型考试。

高校思政课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关系到大学生拥有坚定信仰、崇高理想和科学的三观,关乎高等教育育人目标的实现。通过思政课考试改革来促进高校思政课的发展与完善是众多学者的研究目的,然而思政课考试的信度和效度依然存在困境,思政课的相关研究难以深入和拓展创新。打破这个僵局需要多方面努力,基于高校思政课考试的规律和特性,把握思政课考试改革理性度与灵活度,实现理性与灵活性的适度结合,变终结性考试为全过程复合型考试是很好的路径。

1.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需要理性。

自2011年《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明确规定了要进行考试改革以来,关于思政课考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开始全方位展开,研究项目涵盖考试理念、考试内容、考试方式、考试结果评价,甚至考试改革的保障机制。一时间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成为炙手可热的研究领域,从校方领导到教辅部门的政工干部,从高校教师到大学生辅导员都开始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来涉足研究,期间也确实有不少成果产出,但也终因理性的度没把握好,出现了新问题。一是研究主体太过复S,影响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客观性与科学性。研究主体从不同角度出发,见仁见智,扩展了研究视野,但只有深入了解和掌握高校思政课考试的规律与特征才能更科学有效的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政工干部要求考核学生的素质和德性应把学校相关部门乃至家长的建议也纳入考核,但却提不出具体的方案和纳入考核的度,结果只能是纸上谈兵;辅导员认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只有在实际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才能真切体现,辅导员对这些比教师要更为了解,辅导员应成为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重要参与主体,但辅导员工作烦冗复S,精力有限,若无专项保障经费,长效参与难度很大。二是关于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建议太过追求新颖,不具备普适性,不能常态化。在高校思政课考试内容方面,应该适度的横向纵向多维度拓展,前提是要以思政课考试本身的规律和特性为根本依据,无限度的充实考试内容会弱化思政课考试的功能和效度,与改革初衷相背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学生由考试的被动参与客体到积极的考试参与主体的转变是必要的,同时应设置学生自评和他评的有效依据和监督机制,任由学生褒评自己或贬评他人,会丧失科学性和公正性,失去参考意义。考试形式多样化、新颖化确实能调动学生的兴趣,给思政课考试带来生机活力,但形式终究是内容的表现方式,创新形式由内容决定,不考虑思政课考试内容的特殊属性,不假思索把其他学科甚至是理工科的考试方式照搬过来,是本末倒置,缺乏常态化的科学依据,没有实效。三是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节奏激进,容易使改革遇到瓶颈,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从哲学上来说,改革是一种对现状的辩证否定,要求舍弃糟粕,保留精华。现实中不少高校和学者,包含部分思政课教师,不充分论证改革的依据,缺乏保证改革顺利进行的保障,没有主题和具体目的,为了改革而改革,造成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革”掉了传统考试的精华,却没迎来新的春天,或是昙花一现,或是半途而废,困难重重,处境尴尬。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是一项庞大复S的工程,需要我们依据思政课考试的规律和特征以科学务实严谨的态度理性进行,全面论证、谨慎实施、及时总结、保障长效、坚持完善,方能越过改革途中的各类障碍,推进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深度研究与开展。

2.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需要注入灵活性。

高校思政课考试特殊的规律与属性奠定了思政课考试改革理性进行的基调,但理性是相对的。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感性表现为灵活性,坚持理性的指导,适度结合灵活性,思政课考试改革才能在有条不紊中突破与创新。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灵活性要求思政课考试突破终结式,向复合式考试转变。终结式考试表现为依据一次期末考试分数来划定学生的水平并据此排名、分级的模式,更表现为以考试作为教师教、学生学的唯一终极目标的理念,还表现为简单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水平,忽视对深层次的政治素质、“三观”的形成等内容进行检测的静态考试模式。复合式考试既表现为考试时间空间的延展性,也表现为考试方式和评价方式的复合多样。

考试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不是最终目的,有引导教与学的导向功能,还有诊断、反馈、评定、激励、选拔等多项功能。科学高效的考试模式应该充分体现考试的多重功能,并能全方位的检测学生的知识获取度、能力提升度、价值认同度和理论践行度。高校思政课考试要达到如此理想的效果需从三个方面注入灵活性。一是拓宽思政课考试的时空维度。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考核重点不是在于结果,而是在于过程,在于每一个环节和阶段学生各方面素质是否有了进步。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思政课,在思想理论和观念上给予学生及时必要的系统指导和帮助是科学的,但学生的心理品质的发展受身心影响,并非一成不变,所以,学生的理论修养和品德修养也是没有终结的。而目前高校思政课的考试理念、考试模式多是终结性的,课程结束,通过各种考试方式以一定比例量化给出最终考核结果,所有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也到此为止。学生的日常行为践履状况不仅体现在大一、大二,而是整个大学阶段,以终结性思政课考试给出的成绩来定夺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状况有失公平,以此来提高学生素质更是收效甚微,违背思政课的教育初衷。拓宽思政课考试的时空维度能解决这一困境。拓宽思政课考试的时空维度,体现为扩大考试空间,延展考试时间,加强全程考核,把考试贯穿到大学三年或是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尤其突出对实践的考核,真正实现思政课成为对大学生全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的教育实效性。拓宽思政课考试的时空维度还体现为打破课程之间、专业之间的界限。思政课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所开设的课程之间理论知识密切联系、相互渗透,考试内容完全可以打破课程之间的界限,注意课程之间的融合和渗透,考核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思政课属于公共必修课,但高校的专业众多,学科门类相差较大,统一的考试有失公平、公正性。不同专业采取不同考试方式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更能促进思政课考试的科学性、客观性。

二是突破思政课考试方式的限度,提高考试的效度。多数高校思政课考试采用的是闭卷与开卷考试相结合、平时检测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传统方式。高效、直观、易于操作是传统方式的最大优势,并且也具备一定程度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但论起传统考试方式的信度与效度,就会令其备受争议。在保留传统考试方式优点,提高试卷考核实效性的同时探索复合多样的考试方式已经成为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必然趋势。

三是创新评价方式。终结性思政课考试中,评价主体的选择、评价标准的设置由教师包揽,主观性太强,严重影响思政课考试评价的信度和效度。教师的知识水平、学术背景、德性素养和个性风格差异较大,教师作为单一的评价主体不利于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思政课考试的内容、方式是否科学合理,能否检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促进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思政课考试的目的是否顺利实现,思政课考试的基本功能发挥到何种程度,考试结果的可信度公正性如何,都是思政课考试评价的内容。作为教育实施者,教师理应成为评价主体,教师的建议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作为考试的参与主体,学生最为真实的感受也应成为考试评价的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对思政课考试的功能和效用给出意见。学生不仅能对自身和他人在某些方面做出较客观评价,对思政课考试的效能,学生也有足够的能力给出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可以设置变量丰富的调查问卷面向学生,收取建议,包括对思政课考试内容的看法、考试方式的认同度、考试成绩公平程度的感受、考试功能的实现程度等。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将学生纳入思政课考试评价的研究方式,学生的看法和感受全面真切,适度采纳学生的建议对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合理性大有裨益。评价标准是指评价过程中的依据,对思政课考试的功能和效用进行评价的核心依据是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效果。整个思政课考试顺畅实施,学生顺利通过考试,大部分学生取得较好的成绩,就说明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良好,教育目的基本实现,这是终结性考试采用的评价标准,显然不科学。重点检测学生知识记忆和输出水平,考试分数依据标准答案踩点给分的终结式考试模式实现不了思政课考试的效能,更达不到思政课育德树人的宏观教育目的。对思政课考试从内容、方式到考试结果的评价标准的设置不可僵化,要围绕全面考查学生知识水平、能力素质、德性操守、践行理论来科学设置,从而更好地评价思政课考试的真实效能。

高校思政课考试的创新和突破程度依赖于灵活性的施展程度,需要指出的是,灵活性也是相对的,所有新颖的做法都需要在理性的论证后严格实施,并及时跟踪和完善。以科学务实的理性为指导原则,适时的结合灵活性,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定能克服各个时期的瓶颈,科学长效的进行创新,从而保证思政课考试的信度和效度,良好实现思政课考试的多重积极功能,促进高校思政课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

[1][英]罗伯特·蒙哥马利.考试的新探索[M].黄鸣,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

[2]金超.高校考试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0,(9).

[3]杨现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体系的反思与重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6).

责任编辑 张豫

G424.74;

A

1003-8477(2017)05-0180-06

李琼(1981—),女,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湖北警官学院思政课部讲师。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研究”(15Z135)。

猜你喜欢
思政课考试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社会科学家(2021年3期)2021-04-30 09:12:04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02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中学科技(2017年5期)2017-06-07 13:01:01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你考试焦虑吗?
中学科技(2015年6期)2015-08-08 05: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