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旻贤
(闵行区华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1107)
慢性支气管炎(以下简称慢支)是一种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是以咳嗽、咳痰、气喘,以及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特征。慢支起病缓慢,病程长,易复发且难以治愈。如果慢支长期反复发作,则可能会并发慢阻肺,严重者会发展为肺动脉高压、肺心病等,极大地影响广大居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增强免疫力、预防感冒、减少慢支的急性发作变得十分必要。穴位敷贴和拔罐都是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防治手段。为了比较时下流行的“三伏天”穴位敷贴和传统的拔罐对慢支的防治作用,笔者自2013年~2016年三伏天期间采用拔罐和穴位敷贴各治疗30例,并对其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参照《内科学》[1]诊断标准,主要依靠病史和症状,临床上凡有反复发作的咳嗽、咯痰、气喘,且每年发病至少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以上者。
①合并有严重心肺疾病者;②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③慢性消耗性疾病者;④合并肾、肝、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⑤妊娠、哺乳期妇女;⑥皮肤高度过敏者;⑦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者。
将符合慢支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53±14岁,病程平均14±9年,肺功能正常24例,轻度肺功能受损6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51±12岁,病程平均13±10年,肺功能正常23例,轻度肺功能受损7例。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肺功能情况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组:取穴:肺俞(双)、肾俞(双)、定喘(双)、大椎。拔罐方法:从夏季入伏日开始,取上述穴位进行拔罐治疗,定喘(双)和大椎共用一个4号玻璃罐,肺俞(双)和肾俞(双)各用一个2号玻璃罐,用闪火法拔罐,每次留罐15分钟,一周治疗三次,共治疗三周9次。
对照组:取穴:定喘(双)、肺俞(双)、天突、膻中。药物:取白芥子、玄胡索各21 g,甘遂、细辛各12 g,共研末,加新鲜生姜汁调成稠膏状,制成直径2 cm的药饼。敷贴方法:在夏季入伏日起,将药饼置于指定穴位,用胶布固定,一般敷贴2~3小时后可揭去,一周治疗三次,共治疗三周9次。
上述所涉及的各个穴位的定位依据《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GB/T12346-2006》[2]
治疗组和对照组都从2013年夏季入伏后开始治疗,连续治疗3年。
运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两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则两组疗效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3.1.1 近期疗效标准
显效:咳嗽、咳痰量明显减轻,肺部听诊呼吸音消失或略粗,散在干湿音;有效:咳、痰、喘有明显减轻,肺部呼吸音仍粗,干湿音较前减少;无效:病情未见好转。
3.1.2 远期疗效标准
显效:3年中未再发作,或者感冒的次数明显减少,每年1~2次,咳、痰、喘偶有发作;有效:3年中慢支急性发作减少,每年3~5次,但仍在慢支诊断标准范围内;无效:治疗的前后无明显变化。
同组远期疗效和近期疗效比较,P<0.05。
慢阻肺(COPD)患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世界银行都预测2020年COPD可能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负担的疾病[3]。而慢支是组成及导致COPD的重要疾病之一,目前我国的患病率为2.5%~9.0%,且患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4]。慢支初期症状比较轻微,等病情严重时再治疗则较困难,而且甚至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慢支除进行对症治疗之外,还需进行科学的社区康复干预治疗。慢支的社区康复干预治疗的目标是缓解患者症状、防止疾病恶化和提高生活质量。“冬病夏治”疗法是目前在医院中运用比较多的方法之一。
“冬病夏治”疗法源于中医理论中的“整体观”、“天人合一”的思想,符合“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的理念。中医学认为一年之中的阳气盛于夏,极于“三伏天”。在“三伏天”阳气极盛之时,刺激经穴,以温阳利气,驱除机体的阴寒之邪,改善人体免疫功能,减少疾病的发生,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有人曾做过相应的研究发现,在三伏天治疗所收到的效果要优于非三伏天治疗的效果[5-6]。而穴位敷贴和拔罐都是目前“冬病夏治”疗法中在医院中和家庭里常用的防治慢支的方法。
穴位敷贴最早见于《素问》。《张氏医通》首次记载白芥子涂法来防治冷哮。后人对此做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将白芥子涂法运用于治疗喘证和慢性支气管炎,均收到良好的效果。因为,穴位敷贴可以起到平喘、祛痰、止咳的作用。史宇广[7]发现穴位敷贴可以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机体的过敏状态,使“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得以改善。喻晓[8]和杨娅等[9]发现穴位敷贴可有效调节大鼠外周血Th1/Th2比例失衡,一定程度上抑制对ECP的表达及炎性细胞的浸润。
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负压,使之吸附于皮肤,造成局部淤血现象的一种中医外治方法。拔罐具有平喘、止咳、化痰等功效。其作用机理,张才擎等[10]发现拔罐可显著降低血清sIL-2R水平;也可在一定程度内升高CD4+、IgG水平,降低CD8+、IgE。另外,所选用的穴位(如本研究所选用的大椎、定喘、肺俞等穴位)多位于交感神经链附近,是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反射区。王济梅[11]认为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有“阴病引阳”之意,通过体表穴位-经络-内脏相关的途径, 激发神经激素的运行通路的启动,将刺激信息传入体内相应部位,并产生放大、增强作用。
“三伏天”的穴位敷贴和拔罐对慢支的防治作用,不管是在临床运用,还是作用机理,目前都已经做大量相关的研究工作。本研究也发现“三伏天”穴位敷贴和拔罐都能改善患者的呼吸系统症状、减少复发。穴位敷贴的疗效似乎也略优于拔罐法,但两者之间并没有显著性差异。同时,本研究发现,不管是穴位敷贴还是拔罐,对慢支的社区康复干预治疗,患者的年龄越小,病程越短,肺功能受损越小的患者,其疗效也越好。另外,与穴位敷贴相比,拔罐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单、易于掌握的防治慢支的方法,很适合患者在家中运用,不必局限于医院,从而增加患者的医从性,促进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三伏天”拔罐对慢支的防治作用明显,操作简单,易于掌握,更适合在社区中推广。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GB/T12346-2006.2006-12-01.
[3] Pelkonen M,Notkola IL,Nissinen A,et al.Thirty-year cumulative incidence of chronic bronchitis and COPD in relation to 30-year pulmonary function and 40-year mortality: a follow-up in middle-aged rural men[J].Chest,2006,130(4):1129-1137.
[4] 高 翔.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经验总结[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9):790-791.
[5] 程秀英,李忠杰,赵利群.改良白芥子涂法治疗喘证27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2002,3:23-24.
[6] 吴新颜.“白芥子涂法”加减方“冬病夏治”慢性支气管炎115例疗效观察[J].2014,3.
[7] 史宇广,单书健.当代名医临证精华.咳喘专辑[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88:123.
[8] 喻 晓,石克华,王丽新,熊必丹.咳喘散穴位敷贴对支气管哮喘大鼠炎症因子的影响.江西中医药,2010,1(第一期),总41卷325期P63-65.
[9] 杨 娅,刘广霞,陈 赟.“冬病夏治”穴位敷贴防治肺系疾病的机理探讨[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08):P38-41.
[10] 张才擎,梁铁军,张 伟,张 嵩,何 荣.药罐疗法对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迁延期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1,26(11):984-987.
[11] 王济梅.冬病夏治贴敷疗法与经络放大效应[J].中医药研究,2001,71(3):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