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福云
【摘 要】田沁鑫话剧版《生死场》相较于原著越发饱蘸悲愤和激越。小说《生死场》是对东北沦陷区劳苦大众愚昧的控诉,田沁鑫则是基于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借东北乡下赵三、二里半等人之口,揭示下层人民普遍的生存状态,在抽离原著精神基础上变动了内容和主题侧重点,“从小我走进大我”,对民族命运进行反思,诉诸了呼唤民族意识觉醒的主题。
【关键词】生死场;小说;话剧;人物形象;表演
中图分类号:J8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53-01
萧红小说人物形象单一、人物关系杂乱,田沁鑫重新编排架构故事脉络,对人物关系进行大幅调整,强化了矛盾冲突,使剧情愈发凝练集中。成业形象更是做了颠覆性的变动,一改原著中他婚前婚后的悬殊表现,不再展现他作为一个欺凌压迫女性的人性恶的代表,而成为一个热情负责的正面男子汉——村里最早宣传革命的人。遭家人反对后他带着金枝私奔,这样处理强化了情感因素,同时引出他当兵的经历,创造性地赋予成业一个革命领路人的身份,从而填补了村民由被动转入抗日的剧情空白。此外,话剧删减了月英惨死、金枝进城被凌辱等情节,男性给女性带来的伤害让步于民族大义。
在麻木愚昧的生存环境中,田沁鑫弱化了王婆在男权社会中遭压迫的一面,着重塑造了她刚强英烈的英雄形象。原著中王婆虽然烈性,但她的思想性和抗争性并不明显,若说原著中王婆的形象是“妇女则被局限于生殖和理家的角色,社会并没有保证她获得与男子形同的尊严”[1],那么话剧中她却成了全剧唯一有思想、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她敢于鼓动赵三杀二爷,当赵三误杀小偷向二爷讨饶时她看清了丈夫骨子里的奴性,精神支柱在王婆心中坍塌了,遏制不了的愤恨和失望促使她果断服毒自尽,剧作张扬的民族大义和抗争精神得到升华。特别是金枝未婚先孕承受着巨大精神压力时,只有她站出来保护女儿。在目睹了日本兵肆意屠杀村民时,她悲怆地嚎叫“死法不一样啊”,这一声哀嚎激起了群众抗日赴死的决心和勇气,同时牵引剧情步入高潮。王婆的母性光环和她对地主、日本兵的仇恨与反抗精神,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剧作刻意选取赵三和二里半两个家庭来展现人们面对生和死的麻木与冷漠,以及人们在心灵和肉体感受上的巨大差异,展示人们过着虽生犹死的乡土生活。话剧删减了大批人物,重新搭建人物關系,把民族矛盾、阶级冲突、夫妻关系、男女冲突等矛盾集中在这两个家庭中,展现当时下层劳动者的蒙昧和懦弱。“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态的存在物。”[2]犹如剧中二里半,他热情招待日本兵“你是早来呀”;老婆被日本人凌辱后二里半无奈,只能往死了的老婆脸上扇了一记耳光;当金枝生下女婴后,赵三摔死婴孩以泄愤,一个无辜的小生命,就这样成了平复两个男人内心怨恨憋屈的牺牲品,二里半由此获得内心平衡——“赵三咱俩两清了。”
话剧中自卑的二里半自说自话,与羊为伴,影射了像他这样一大批人无处诉说苦难的凄凉,他的凄凉里浸透着“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3]成业回家向他借羊,二里半面临着被剥夺唯一所有权的风险,他爆发了,把所有的愤恨都集中在“它老实你就欺负它呀”这句台词中,字字撞击着观众心灵,使得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突出,剧作的思想内涵得到更有力的表现。最终二里半投身革命,赵三最后也声嘶力竭地召唤大伙“年轻的爷们儿们你们救国呀”,这些创新之处是一个民族重新崛起的缩影。
田沁鑫摒弃舞台上的刻意美化,把浓郁的乡土气息灌输到话剧内容、人物表演和服饰中,粗糙朴素的土灰色衣裤有一种凝重感和压抑感,与全剧所表现的乡土生活十分协调,可以说服装帮助演员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在道具方面也别有新意,四方的桌子就是菜肴,长椅就是监狱,两根绳子拴着女演员就象征着生育。同时,这个戏的布光也契合了剧情氛围,冷色的调子衬托着当时沉闷黑暗冰冷的生存环境,黑场的频繁出现给人一种压抑窒息感,直到最后全村人奋起反抗,伴随着人们的觉醒,暖调灯光出现,民族精神崛起,扣紧了所要弘扬的爱国主义精神。
此外,该剧台词粗糙原始,具备鲜明的民间地域色彩。麻婆被日本兵侮辱后愤力吼叫简洁而有力度,表达了她这样一个东北女人的刚健粗糙和原生态。王婆的台词更加生动鲜活,她鼓动丈夫去杀二爷,说赵三“是树高高的,是河长长的,是江,大大的江,松花江”。简洁生动的台词充满生气和力度,刻画了她敢于反抗的性格,烘托了戏剧的氛围。这类口语化的台词充满了野性,彰显着那个时期东北鲜明的地域特色,揭示了穷乡僻壤中人们闭塞原始的生存状态。
话剧《生死场》既有小说精髓的诠释,也有话剧艺术大胆的再创造。它借助紧凑的人物关系、鲜明的戏剧冲突、出色的表演,着力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编导田沁鑫的才气与大气。毋庸置疑,话剧《生死场》作为一出经典剧目,时时切中爱国情怀,成为自文学至话剧再创作的成功典范。
参考文献:
[1]西蒙·波娃.第二性——女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2]恩斯特·卡西尔.人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3]鲁迅.萧红作《生死场》序[A].鲁迅全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