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贾樟柯身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其电影作品一直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符号象征,最新作品《山河故人》对其既有保留又有突破,影片从全球化的视角去关注时代变迁中个体的命运。该片采用三段时空的跨越方式讲述了普通人情感的多样变化,变化中体现了山河流转,故人远去。通过符号美学对电影进行思考与梳理,进而有助于对该片在全球背景下展现中国人的生存状况和精神宿命。
【关键词】电影符号学 ;符号隐喻;《山河故人》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116-02
《山河故人》是贾樟柯导演的作品,讲述了女主角沈涛一家三代从1999年到2015年再到2025年,这期间其家庭变化和时代变化的故事。导演贾樟柯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从《小武》《站台》《三峡好人》等作品中都能看出,他的影片有独特的风格和属于他自己的符号,电影多是描述社会边缘人物,用纪实的拍摄手法来进行,地点多是发生在小镇或县城中,没有过多煽情的情节,却能让观众在大环境时代背景下感受到深深的无奈和渺小。《山河故人》则是一个转折,他虽然继续关注社会变迁中个体命运的变化,但眼界视野走出汾阳到了澳洲,通过对时间故人及故乡的思考,展示了山河流转,故人远去中故乡变他乡,他乡变故乡的符号表意。
一、时间的流转与生命的无常
接受者在面对静止的画面时,一切都停滞了,唯有时间还在做绵绵不绝的流逝。[1]而镜头就是时间与生命流转的纪录者,《山河故人》可以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大片段。影片的开始是1999年青春时期,这一段讲述了沈涛与县城青年晋生和梁子的情感纠葛,最后在鞭炮的轰炸中结束了三人的关系,沈涛和晋生结婚生子。在这一片段中,有个三个人一起放烟花的情节,空间构图是三角形,象征着三个人关系稳定,同时也暗示最后三个人依然是分开的结局。沈涛和晋生结婚后,生的孩子叫dollar,这也隐喻着晋生对西方资本主义生活的向往,与女主人公貌合神离。影片这部分的拍摄采用了4:3画幅,符合了当时怀旧的主题。第二个片段2014年中年时期,沈涛与晋生离婚,被迫与儿子分开,年迈的父亲去世,正经历着人生中的低谷,体现了在时间的流转中,生命充满了无常。电影的片名也在此段出现,象征着三个人真正的不同人生发展才刚刚开始。影片这段采用的画幅则是1.85:1,正常的画幅。第三段是2025年老年时期,沈涛独自留在汾阳,儿子在澳大利亚开展了忘年恋,晋生也无法融入当地的生活,一直在怀念从前的生活。这段的画幅又变成了2.35:1,各种高科技手段更加凸显了人物在时代面前的无奈。影片明显的三段式节奏,对符码的划分,是对符号电影学的体现。
影片中除了对时间明显划分段落的展现,还对随着时间的流逝,生命也充满着无常进行了隐喻的表现。在影片中沈涛在路上骑车,看到一架飞机突然坠毁,这一细节隐喻了人生的不确定性和生命的脆弱,后来梁子因得病回到家乡,走到坠机的地方,有对母子在烧纸,与之前的坠机正相呼应,体现了生命的无常。沈涛在与张晋生离婚之后,其父亲在去参加战友生日的路上,突然离世,给了沈涛一个沉重打击,沈父的离开更体现了导演想要表现的主题,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时间流转与生命无常。在影片结尾,老年的沈涛和一条老狗生活,最后在雪中独舞,与开头的迪斯科《gowest》群舞相呼应,这期间经历了26年的时间,声画反差的强烈对比隐喻了岁月变迁的无奈。所谓现代性时期,其最重要的外在表征,正在于它的“变”,吉登斯指出,现代史就是一种“断裂”的历史,现代性带来的后果就是它所谓的“绝对速度”——这也是三十多年来中国人所经历的最强烈的感性经验。[2]这也可以看出贾樟柯在《山河故人》中采用三段式叙事结构,符号化地加深了人们的断裂感,同时也印证了原有的感性经验,时间是生命流逝的见证者。
二、身份的认同与家园的归属
电影人物形象具有符号性,角色的设置都有其重要意义,即符号的象征性。在影片中,沈涛在三角恋纠葛中选择了有钱的晋生,这就象征着沈涛内心对富裕生活的向往。后来与晋生离婚,晋生去了上海再到澳洲,沈涛却一直留在了县城里,这里不仅有她唱的《伞头秧歌》还有她不愿离开的故乡。当父亲离去,接儿子回来,沈涛斥责儿子戴丝巾不男不女,用家乡话纠正儿子口中的“妈咪”,这些能看出导演对故乡元素的热爱,将符号美学与故乡相结合,同时也体现了母子二人的深深隔阂,没有丝毫相像的身份认同感。在送儿子离开时,没有选择飞机或高铁,而是选择了最慢的绿皮车,将钥匙给了儿子,希望儿子能回来看看。钥匙这一线索在影片中多次出现,给儿子钥匙也是隐喻着将故土的归属感和亲情纽带展现给观众。
影片中的晋生则是缺失身份认同感和故乡归属感,晋生的名字寓意很明显,在山西出生,但是他却有一颗不安分的心。从开始买第一辆红色桑塔纳开始,在拍结婚照时频繁地接电话,这都暗示了他野心勃勃,不会安分在小城市汾阳生活,生意一步步做大到上海,最后到澳大利亚。在2025年澳大利亚的家里,墙上挂着一幅价值不菲的名作《黄河颂》,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但是黄河象征着母亲,也可以看出晋生父子二人的思乡,新的生活并没有使他们产生身份认同感,反而对故乡有着强烈的思念。张晋生虽然在澳洲生活得很富有,但是自我身份迷失,找不到归属感,汾阳对他来说已是回不去的他乡,导演正是用了这样一系列的隱喻和象征,来表现符号化的移民群体对祖国故乡的思念。
儿子道乐,从他出生那天起,这个名字就预示着他会是晋生实现西方生活的希望,从小缺乏母爱,生活富足,却对未来充满迷茫,与父亲无法交流。虽然不记得母亲的样子,但却一直把母亲给的钥匙和牵挂戴在身上,钥匙联系着他们之间的感情,也联系着故乡的归属感。虽然接受的是西方教育,但内心很喜欢中文,影片中表现了儿子道乐和老师的忘年恋,缺失母爱的他恋上了和母亲相仿的老师,而老师也是历经香港、加拿大、澳洲之后还是一个人,与道乐惺惺相惜。无论是钥匙,记忆中的母亲,还是现实生活中的中文老师,这都是有关故乡的联系,同时母亲也有着多层意义,是祖国故乡和母语。这种对母爱、中文、老师的复杂感情,象征着道乐对祖国、故乡和母语的认同感和强烈的归属感,实质是全球视角下华人血统里对中国和母语的亲近感。全球视角下的乡愁更可以看做是寻梦寻根,大卫·哈维曾说“身体成为一切事物的中心,恰恰是对其他所有事物非中心化的一个回应,非中心化正是作为人类活动和思考场所的球体形象(而非二维地图)所提出的。[3]全球化则是一个球体,球体是没有中心的,只有身体,如果把中心的身体理解成人或根,无中心的全球化则是无根无人的。对于这段忘年恋,可以看出道乐心中既有对母语母亲和祖国模糊的亲近性,又有骨子里所带的乡愁和文化情结。对他来说,“根”更多的是与家庭记忆相关联,对故乡遥远的记忆,强化了对血统的认知,在融入了他乡变故乡的澳洲生活,同时也在思念关注着故乡变他乡的汾阳。最后道乐对着大海呼喊“涛”,也体现了导演表达的新一代身份认同感的缺失和对故乡的思念眷恋。
三、情感的漂泊与人生的孤独
贾樟柯之前的电影都体现着一种理性和冷静,而《山河故人》不同于它们的是,第一次将焦点放在了情感上,整部电影多了感性,贯穿整部电影的是爱情与亲情的交织,以及社会变迁下国民的情感漂泊和人生的孤独。
影片中的爱情主要体现在沈涛的爱情和儿子的爱情上,沈涛在1999年选择了浪漫的晋生,但是没过多久就离婚了,两人各自在孤独中生活着。儿子道乐与母亲年龄相仿的老师走到了一起,企图用爱情消除了彼此的孤独感。“贾樟柯捕捉到了这种快速发展社会中,群体的分崩离析与个体的孤独境况,当物质丰盈带来安全感的同时,我们原本所拥有的各种情感联系都被拦腰斩断。”[4]随着时间的发展,社会的变迁,物质丰富的同时,现代社会中的人总是被一种孤独感所笼罩,情感的漂泊加深了这种孤独感。
影片中除了对爱情的描写,对亲情也有所体现,在火车上,沈涛告诉父亲谈了个朋友是晋生,沈父略作迟钝,还是支持了女儿的决定,却借接水的理由出去躲避,复杂失落的表情在脸上显现,这个细节打动不少观众,父亲心里或许有些不同意,怕女儿以后的日子过不好,但是却没有阻拦。在父亲的葬礼上,沈涛凄惨的哭声在一片寂静中显得尤为突出,除了对父亲离去的悲伤之外,还有不被常人理解,在人群中感受到巨大的孤独感。父亲离去,对沈涛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丈夫背叛,儿子远离,最后的亲情也随之而去,失落与离别让沈涛学会孑然一身孤独生活。这也体现出导演想要表达的主题,在社会变迁与情感漂泊中,人们在精神和心灵方面感受到的巨大孤独感。
影片中的亲情还体现在了沈涛与儿子之间,儿子从上海来,沈涛给他包了麦穗饺子,饺子的符号指向很明显,在传统食物中,饺子象征着团圆和亲情,麦穗也象征着母亲对儿子的祝福和爱。在送儿子坐火车离开时,母子俩用一个耳机分享歌曲,此时沈涛的孤独得到了一丝消解,但是分开之后,得到的却是多年异国他乡的隔阂与更沉重的孤独。影片结尾沈涛包麦穗饺子等儿子归来,在文峰塔下雪花飘落中,独自跳回影片开头的舞蹈,与开头一屋人欢乐热闹的场面不同,现如今只有一只狗陪在她身边,白茫茫的画面与歡乐的曲子形成了强烈对比,一种无法言说的孤独感充斥着观众心灵。
四、总结
贾樟柯的《山河故人》第一次走出了汾阳,开创了之前从未有过的新视角,在全球化的时代下将焦点放在情感上,展示了山河流转,故人远去中故乡变他乡,他乡变故乡的情感,探讨了承载记忆的故人如何找寻自己内心的归属。而符号也一直存在于系列电影中,运用电影符号学理论解读电影,可以更好地了解导演的意图,象征意义的元素。电影《山河故人》从时间流转和生命无常,身份的认同感和家园的归属感,情感的漂泊和人生的孤独等方面都可以看出符号学的运用,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真实,细节更加深刻,同时也体现了导演表达的山河流转,故人远去,个体命运在沧桑岁月,时代变迁下的精神漂泊。
参考文献:
[1]林黎胜.中国电影叙事时间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6.
[2]李九如.山河故人:创伤、怀旧与乡愁[J].电影批评.
[3][美]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M].胡大洋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4]顾峥.贾樟柯的钥匙——评影片《山河故人》[J].艺术评论,2015,(12):65.
作者简介:
熊永妍(1993-),女,山东聊城人,广西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2015级在读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