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戏剧人物性格形成的根源

2017-03-07 09:03卢欣
戏剧之家 2017年2期
关键词:人文主义理智

卢欣

【摘 要】哈姆莱特是个人文主义者,不仅正直、善良、爱憎分明,而且理智、机敏、博学。他对狭隘、物质及邪恶异常痛恨,对成就大业较为渴望,具有建立人文主义、自由、民主并存社会的能力。然而现实常给他带来失望。他渴望报杀父之仇,而却对政治变动给国内政局带来的不利影响较为担心,因此,他犹豫不决,一再推迟行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文主义在十六、十七世纪面临的危机。

【关键词】忧郁;机敏;理智;人文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44-01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对于哈姆莱特的形象都会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所以四百多年过去了,人们仍然在为那个令人觉得扑朔迷离的,或者说是最富于哲学意味的哈姆莱特而争论不休。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极具代表性的悲剧之一。哈姆莱特是全剧的中心人物,他的性格成功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先进性、斗争性、局限性,成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者,全面地反映了人文复兴时代精神。在作品中莎士比亚赋予哈姆莱特多疑、懦弱、犹豫、郁郁寡欢的性格,这种鲜明的个性使哈姆莱特典型形象获得了普遍意义。

哈姆莱特的性格是在社会矛盾中形成的。一是美好的理想和丑恶现实的矛盾。一是个人有限力量同改造社会巨大任务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是哈姆莱特性格形成的根源。这些矛盾既造成哈姆莱特的忧郁和犹豫,也表现了人文主义先进性。

曾经有几次较好的复仇机会,然而受哈姆莱特犹豫性格影响,最终与机会失之交臂。比剑中哈姆莱特伴随着莱欧提斯、皇后、克劳迪斯的死去,而中剑中毒身亡。悲剧并非仅源于道德伦理,或许存在一种外在的必然。因此,哈姆莱特的结局并非由其自身的性格弱点导致。在人文主义驱使下,哈姆莱特对人类命运的关怀源于不自主,其一再推迟复仇,源于其洞察到了“丹麦像一座监狱”人类命运的普遍性,尽管如此,主人公仍在做着努力,这是我们从中所能感受到的悲剧力量与悲剧精神,是一种崇高。

在第三幕第三场中,面对独自祷告的克劳迪斯,哈姆莱特找到放弃复仇的理由,他认为克劳迪斯正在洗涤自己的灵魂,此时将其杀死,并不能让其尝受到应有的痛苦,因此,放弃了复仇念头,试图等到一个更为理想的机会,让其灵魂永堕地狱。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因哈姆莱特宗教观念较强,另一方面,在于懦弱与迟疑的性格。他担心他杀人末日审判的到来,并试图寻找借口对自己的懦弱加以掩盖,从而找到不实施复仇的理由。当真正遇到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反而寻找让自己无动于衷的理由,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人”,将时间用在了反复思考上,而在行动上显得那样苍白无力,这样描述哈姆莱特恐怕最为贴切了。

敌对双方的毁灭与失败,使得悲剧冲突走向结局,从中我们很容易看出,这种正义力量和敌对势力的抗争,使得抗争显得更为具体——行动与对抗主体的双双毁灭,使得悲剧哲学的内容得以填充。

莎士比亚完成《哈姆莱特》这一作品的时间是1601年,当时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处于开始阶段,人们表现出了对上帝信仰的动摇。在注重解放个性,强调“人”这一社会环境中,莎士比亚创造这部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哈姆莱特》是其对混乱与隐患社会的审美参照,正因如此,使得他踏上了世界文学舞台。

哈姆莱特是一个兼具悲观与偏激的人物,他的言行最终围绕重新夺取王位以及为父报仇的责任上,在现实中的他甚至想通过自杀,实现“早早脱身而去”,而且不愿意担负着责任。不过考虑到死亡会坠入虚无的世界,而且灵魂也会不得安宁后,他對死亡的恐惧不觉在心头升起。当人具有这种想法后就会变得微不足道,会产生悲观情绪。哈姆莱特内心充满斗争与矛盾,从上述描述中我们也能体会到。受这种矛盾的干扰,他的复仇行动一次次落空,最终将复仇化为泡影。哈姆莱特这种矛盾心理,面对一次次复仇的机会,反而让读者更为他着急。

尽管故事以悲剧的发生画上了句号,但我认为哈姆莱特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他可以走了。最后克劳迪斯通过设计比剑的诡计,试图将哈姆莱特杀死,然而哈姆莱特却将与他比剑的人杀死,在其死前他知道剑上有毒,于是用剑结束了恶魔的生命。他的这一举动并没有犹豫,也未使所有人失望,在生命将要结束的时候,他目睹了自己仇敌的死亡。哈姆莱特之前总是犹豫、懦弱,偏激、悲观,而面临死亡的时候,他实现了角色的顺利转变,带着一个真正王子的梦而去。

哈姆莱特的形象就是如此,多少年来任有人评说。莎士比亚将人物内心和剧情冲突巧妙地加以融合,将这样一个人物在世界文学舞台上加以展现,深受读者与观众的喜爱,言之不尽。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在世界文学史上,生动而鲜明,在人们的心里早已永恒。

哈姆莱特并不是完美的,他的抉择伴随着冲动、非理性,例如,他被激怒时将波洛涅斯当作国王刺死,然而正是受这种不理智抉择的影响,更加展现出人性的弱点,让我们从内心深处更加认同与接受这一艺术形象,我们常常通过自己,寻觅到他的影子。

作者简介:

卢 欣(1977-),女,汉族,内蒙古牙克石市教研培训中心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人文主义理智
画与理
失眠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基于可视化技术的历史概念教学探究*——以《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为例
解读服装造型中蕴含的情感与理智
青春有梦理智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