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课程体系
整本书阅读当然是包含在整个语文课程体系之中的,按理无须再构建新的体系。但是教师往往只是把阅读教学等同于篇章阅读教学,忽略或轻视整本书阅读,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整本书阅读排除在课程体系之外。同时,由于整本书阅读具有内容篇幅长、学习时间长等特点,很难以教材的形式去落实具体的教学,而我们的教师又习惯于通过施教教材的方式来完成语文课程计划,这就导致了无人构建整本书阅读教学体系的局面。因此,我们应该在与整个语文课程体系不冲突的情况下,再构建相应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子课程体系。
(蒋文华《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第4~8页)
改革中学说明文阅读教学
中学说明文阅读教学需要改革和创新。一是教師要具有敏锐的眼光,与时俱进选择范围更广的、介绍自然和社会研究最新成果的科普文章补充进中学课堂,指导学生阅读。二是建构起整个中学阶段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说明文阅读教学目标系列。三是选择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有效教学程序、合适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开展阅读实践。这样才能真正确保学生养成适应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阅读能力。
(张孔义《说明文阅读教学目标建构与教学途径创新》,第18~23页)
以言语形式作为教学重点对于大多数文本来说不太好操作
与学习的规律相吻合,从教学的操作实践上看,以言语形式作为教学重点对于大多数文本来说也不太好操作。因为文学作品是作者的心声,文本皆以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情感来贯穿行文,在行文的过程中,再选择不同的言语形式来匹配言语内容,力求言语内容的表达最生动、最形象、最丰厚。遵循文本的写作规律,文本解读过程中也应该以内容领悟分析为纲,穿插言语形式的分析来深化对内容的理解。此外,言语形式可供教学的“选择点”是零散的,从文本中跳跃选择这些零散的言语形式作为重点教学,也将使课堂陷入以往肢解文本的泥淖。
(杨帆《“言语形式”比“言语内容”更重要吗》,第33~36页)
名著阅读教学的困境
名著阅读教学正陷入理想与现实相背离的困境之中。我们期待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名著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但现实却是学生捧起名著就头疼,名著甚至被一些人认为是死活读不下去的东西;我们希望用高考来引导、促进名著阅读,“以考带读”,但是在现实中却演变成了“以考代读”;阅读名著需要读者在安静的对话中体验,而师生却纷纷踏进了名著知识死记硬背的泥淖。
(陈正喜《恢复愉悦:破解名著阅读困境的教学自觉》,第55~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