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英
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课内阅读关,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有效可行的途径。
一、在阅读中,理清条理
曾经有学生在习作中写他回老家摘芒果的事,他从妈妈催他起床写起,然后刷牙、洗脸、吃早餐、路上看到了什么……结果习作写了一大半仍没见他回到家乡,而好不容易回到家乡了,又只用了几行字就写完了摘芒果这件事。这就是学生在习作中经常出现的主次颠倒、语无伦次、虎头蛇尾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弄清主次和写作顺序。为解决这些问题,要利用课内阅读课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在阅读课中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或结构,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提纲挈领的了解,再要求学生按顺序,按层次理解课文,这样对培养学生有条理的叙述能力大有裨益;其次,了解课文的主次,引导学生明白无论写景、写事、写人、写物等文章都会有主次之分,带领学生认真品析主要部分,学习作者细致的描写方法;最后,学完一组课文后还要引导学生对本组课文的写作顺序、布局谋篇进行归纳、比较异同。只有这样,在学生的脑海中才能对文章的层次结构、布局谋篇的基本规律逐步条理化。学习《颐和园》一文时,在学生初读完课文了解大意后,引导学生交流本文段落之间是怎么联系的?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哪些内容进行了详写,哪些略写?这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整体的了解,又增强了学生对这类游览类的文章写作方法的掌握,一举两得。
二、在阅读中,激发情感
学习一篇课文,让学生理解文章生动的内容,领悟作者独特而浓厚的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情感是一种激发,即让学生能够“触景生情”。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具體、形象地感受文章的内容,使文章的内容在头脑中再现,在头脑中活动,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文章、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步振动”。学生随着人物或喜、或悲、或忧、或乐……,加上教师的推波助澜,即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并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多角度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情不自禁”。此时学生必将产生创作的欲望。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利用文中优美的语句和现代教学多媒体极尽渲染,让学生感受作者紧紧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以及作者那热爱大自然的真挚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促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靠近,并产生模仿的欲望,此时教师再布置学生习作,让学生再现生活中美丽的风景,此时效果肯定非同一般了。这样潜移默化,从文中学习,领悟感情,以致“触景生情”,再因情生文就容易多了。
三、在阅读中,积累词句
有人把文章比喻成楼房,那词句便是砖了。可见,要建好“楼房”必须要有足够的“砖”,并且是“好砖”。这“好砖”便是我们所说的好词佳句。要让学生写出好文章,必先要让其积累丰富的词句。词句来源是多方面的,可以在课内阅读课中获得,或在课外书报中获得,或在电视网络中获得,或在日常交往中获得等,但阅读教材是获得词句的主要阵地,而且词句在阅读课中理解品析后运用更为准确。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应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训练,在阅读课堂上引导学生尝试用这些词语进行口头造句,在课后抄写词语后再选用几个词写成一段通顺的话,这样经常训练必会提高学生写话的能力。其次还可以让学生每人备好一本摘抄本,在预习或在课后抄下文中的好词佳句,以便常常诵读,最终内化为自己脑海里的词句,在习作中运用起来能得心应手。
四、在阅读中,训练说话
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故事情节曲折、叙述生动的课文,抓住这些课文,对故事情节较强的文章,让学生进行概括性复述,例如课文《草船借箭》、《井阳冈》、《猴王出世》等;或对留白的文章进行补充式叙述,例如课文《凡卡》、《月光曲》等;或进行创造性复述,例如把顺序改为倒叙、把古诗改为记叙文等。这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甚至对作者的布局谋篇有了更深的理解。如我在教学完《金钱的魔力》一文时,学生还在为文中的老板和托德对“我”的前后态度张口结舌或打抱不平时,教师及时对课文的留白作引导:如果“我”的这张百万英磅的钞票不幸丢失了,托德和老板会怎样说?怎样做?想象一下他们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和同学们说一说,并演一演。此时同学们便会议论纷纷了。
可见抓好阅读教学虽然不是提高作文能力的唯一途径,但却是一条有效可行的途径。作为语文科教师我们要把阅读与写作很好地统一起来,使读有利于写的提高,使写有利于读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