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玲
摘 要 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相对滞后,主要是由于高校主要领导认识偏差、图书馆馆长学非专长、图书馆宣传力度不够、学科馆员综合素质偏低及管理制度缺失、馆藏质量不高、地域局限等原因。要改变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滞后的现状,需要从改变高校主要领导传统观念、图书馆馆长用当其人、图书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科馆员综合素质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提高馆藏质量、克服地域局限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学科服务 学科馆员
分类号 G258.6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7.01.010
Cause Analysis of Subject Service Lagging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and the
Improvement Measures
Wu Yuling
Abstract The subject services of domestic university libraries lags behind, which is caused by many reasons, such as main leaders lack of correct awareness, unprofessional directors of libraries, insufficient publicity, low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librarians, unreasonable management system, poor quality of library collections and geographical limitations. The subject services of domestic university libraries can be improve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university leaders must change their traditional attitudes towards library subject services, and the directors of libraries should be well chosen. The publicity of libraries should be increased, and the librarians comprehensive quality should be improved. Also, the related management system should be perfected, and th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poor quality of library collections and geographical limitations.
Keywords University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Subject librarian.
學科服务是基于高校学科建设发展需求,以学科馆员为核心,以高校图书馆各类资源为服务载体,以学科服务平台为依托,以满足学科用户需求为目标,通过各种方式向学科用户提供的专业化、个性化、知识化服务,旨在推动高校学科建设及发展。这一全新的服务模式是高校图书馆主动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学科建设发展,更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模式的具体体现,也是高校图书馆主动迎接挑战、服务教学科研大局、重塑图书馆形象、推动高校图书馆事业又快又好发展的重大举措。
1 国外学科服务发展现状
国外学科服务以美国最具代表性,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操作层面,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与成效。就理论研究看,美国图书馆学界普遍认为学科服务是新形势下图书馆服务的发展趋势。例如:美国专业图书馆协会(SLA)原会长Guy St Clair认为“我们已经从追求信息的时代步入到了追求知识的时代,在共享知识和知识发展成为一切事情和交流的基础时,学科知识服务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信息使用的有效管理方法”[1]。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前主席N. Kranich认为“信息资源的开放获取使得学科服务更有利于整合资源、信息导航”[2]。Beagle 认为“学科服务是一种围绕综合的数字环境而特别设计的组织和服务”[3]。Marshall等认为“专业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是开展学科服务,而专业图书馆员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之一就是通过理解专业知识,共享专业知识,为用户提供学科知识服务”[4]。从实践操作看,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图书馆于1950年设立分馆并配备学科馆员,开启了美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先河。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更是扎实推进,有力促进了所在学校的学科建设发展。据2007年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对63个研究图书馆的调查发现,94%的图书馆开展了学科服务,并建立起了完善的管理、认证制度和评估指标体系,取得了很大成效[5]。美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主要以二级学科为对象,几乎覆盖学校所有学科,学科馆员阵容庞大。调查发现,2007年美国排名前20位的大学图书馆有18所开展了学科服务,其学科划分平均数为84,配备学科馆员89名,其中最多的是耶鲁大学,有155名学科馆员[6]。学科馆员从招聘、培训、考核到薪酬晋级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学科馆员通过定期评价制度,对自己定位容易把握,工作目标更加明确[7]。而且,美国高校学科服务体系完善,服务方式先进,学科馆员队伍整齐,综合素质高,服务能力强。如:北卡罗莱纳大学绿堡校区图书馆15个学科馆员要对全校49个系和交叉专业的教学、科研进行支持和帮助[8];康奈尔大学图书馆拥有18个分馆,馆藏总量约800万册,近500名馆员,50名学科馆员,平均每10名馆员就有1名学科馆员,分别隶属于主馆和各专业分馆,整体素质较高[9]。这些学科馆员除从事传统的馆藏建设、参考咨询和院系联系服务外,还融入到科研活动的全过程,研发在线出版平台,进行数据监管,同时还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课堂教学中,将学科服务推进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 国内学科服务发展现状
相比国外,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研究和实施要晚得多。1993年,李熙在《中国图书馆学报》发表《高校图书馆专业集成化服务模式初探》一文,认为高校图书馆“应按学科专业对读者开展集成化综合性服务,融书报刊、中外文于一体,工作者的业务工作具有学科定向性,进行高层次的学科服务”[10],显然,该文已有了学科服务思想雏形。1996年,朱铮在《公共图书馆“划学科服务”悖论》一文中明确提出图书馆应该推行学科服务,与李熙的观点紧密呼应[11]。及至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正式创建学科馆员制度,开启了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之先河。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都不同程度地推行了学科服务。
从提出学科服务概念,到学科馆员制度推行,再到学科服务不同模式出现,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工作流程和运行格局。仔细审视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研究及实践,无疑还存在一些问题,体现在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隶属关系的高校对学科服务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及开展成效存在明显差异。大致来说,重点大学、部属院校与发达地区高校普遍重视图书馆学科服务,且学科服务开展初具规模,效果显著,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而普通高校、地方院校及落后地区高校对学科服务则重视不够,尚处于探索阶段,效果不佳。有的至今甚至仍未开展此项工作。总体上看,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显得相对滞后。
3 国内学科服务发展滞后原因分析
3.1 高校领导层认识偏差
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高校的信息化产业基地,为师生教学、科研和学习提供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在高校发展大局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长期以来,不少高校主要领导认识不到图书馆在高校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一再淡化、弱化图书馆的功能与作用。随之而来便引发了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图书馆经费投入与使用重视不足。学校划拨给图书馆经费缺口较大,只是在本科教学评估时,为满足馆藏生均图书100册、年进新书生均4册的硬性指标要求时才增加图书购置经费。图书馆采书缺乏原则和标准,好书、劣书一并购回,严重影响馆藏质量。二是进人计划中缺少图书馆学方面人才。高校进人计划很少甚至不考虑图书馆的用人需求,图书馆反而成了“收容所”“安置站”,导致专业技术人才极度匮乏,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三是对图书馆在学科建设中的定位不准。在意识上,认为图书馆是教辅单位,学科建设发展是学科团队和教学院系的事情,与图书馆关系不大;在行动上,有关学科建设的活动不要求图书馆参与,组建学科团队时,也不考虑吸纳图书馆员,导致图书馆在学科建设发展中被边缘化、无力化。上述这些情况不仅严重制约了高校学科建设发展,也影响了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的开展。
3.2 图书馆馆长学非专长
学校在任命图书館馆长时,不是从图书馆发展与图书馆工作属性和技术要求角度考虑,而是出于平衡关系或解决干部级别待遇问题。这些被指派主持图书馆工作的领导缺少带领发展图书馆的基本经验和图书馆学基本知识;履职后,先得调整心态、了解馆情及基本业务,待到心态调整到位、馆情及基本业务熟悉后,不是被调离,就是面临退休或退居二线,如此循环往复,当然谈不上创新图书馆服务模式及主动适应新形势擘画图书馆跨越式发展大计了。
3.3 图书馆宣传力度不够
图书馆对自身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学校领导及学科用户对图书馆服务学科建设的作用缺乏足够了解。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才兴起的一种新型服务模式,是图书馆常规服务的拓展和延伸,部分学校领导、普通教师、科研人员对图书馆学科服务知之甚少,而图书馆在此方面的宣传也不到位,致使学校在推动图书馆服务学科建设发展方面缺少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学科用户也缺少利用图书馆的积极性,影响了学科服务的进展。
3.4 学科馆员综合素质不高
学科馆员是实施学科服务的主体,是联系图书馆与学科用户的桥梁和纽带,其整体素质直接决定着学科服务的效果和质量。而高校图书馆推行学科服务工作以来,许多图书馆以此作为工作创新点而急于布局实施,在人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只能降低学科馆员的任职条件,或将工作人员经过短期培训匆匆上岗。这些“学科馆员”知识储量有限,业务技能较低,工作缺乏主动、创新意识,严重影响了学科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3.5 学科馆员管理制度缺失
许多高校图书馆缺少完善的学科馆员管理制度,诸如学科馆员任职条件、岗位职责、绩效考核等,都缺少制度层面的刚性规定,致使学科馆员开展服务工作缺乏制度依据,从而制约了学科服务发展。
3.6 学科图书馆藏质量不高
近年来,为适应高校学科建设发展,给学科用户提供优质文献资源保障,图书馆日益重视学科资源采购,设法提高学科图书馆藏质量。一般情况下,每逢采书都会邀请院系专业教师一同前往,但有的教师并非立足于专业及学科建设发展大局进行采书工作,而是出于自己教学科研主观需要选购图书,从而使图书馆藏学科资源质量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也制约了学科服务的开展。
3.7 地域局限
作为远离一线城市的地方高校图书馆,受区位环境、交通条件、信息交流及传统思维等方面的局限,从馆领导到普通管理人员对新生事物的敏锐性、感知度、认知度相对较低,对图书馆学科服务这一崭新服务模式的认知比较滞后,行动迟缓,影响学科服务的开展。
4 改进措施
4.1 高校主要领导要树立图书馆在学校发展大局中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意识
教育部最新修订、颁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12](以下简称《规程》)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可见,图书馆在高校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所以,高校主要领导务必要改变传统的固化的轻视图书馆的思维,严格遵循《规程》,从图书馆与高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密切相关方面出发,切实加大对图书馆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力度,消除图书馆作为引进博士家属、教授夫人、病残人员、“问题教工安置所”的情况,彻底改变图书馆在高校被边缘化或临界边缘化的尴尬境遇,将图书馆纳入到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和蓝图中,推进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