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的旋律回荡在语文课堂

2017-03-06 21:11徐燚
教师·上 2017年1期
关键词:旋律美的音乐

徐燚

语文教学, 往往是通过文质兼美的优秀文学作品给学生以精神享受并使学生认识社会、感悟人生, 所以在语文课堂上使学生通过阅读和欣赏课文,深刻全面地认识真、善、美,了解世界和历史,完善自我,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审美观,最终形成并提高创造美的能力,便成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音乐教学便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教师对音乐及其作用要有正确的认识

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说:“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刻意地培育一些少数伟大杰出的所谓天才,而是希望透过音乐教育, 把每一个孩子都提升到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与完美的人格到极优秀的程度,而事实上这也是每一个人所应追求的目标。”语文教师如果不能将优美的文字与和谐的旋律相结合,而以枯燥无味的说教来解析作品,使语文学习停留在作者简介、段落大意概括和中心思想归纳上,在笔者看来无疑是对文学艺术的割裂和践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引入音乐教育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课堂教学应成为通过音乐传播美的艺术

1. 预习——围绕标题,寻找音乐

这是备课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面对不同风格的作品,教师应先准确把握主题和基调,找准合适的音乐,也可以将这个任务布置为预习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选择合适的音乐。这个过程无疑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音乐的兴趣。如讲《荷塘月色》一文前,布置学生查找与月光有关的乐曲,学生们基本上能马上想到《二泉映月》《花好月圆》等民乐名曲,也有的找到了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或德彪西的《月光》等,为理解这篇优美恬静的散文创设了极富感染力的艺术氛围和宁静和谐的良好心境。

2. 导入——通过音乐,走进作品

一堂新课的导入至关重要。要传播美,必须先创设美的情境。因此,精心设计导语形式是使学生“心向往之”,并带着高涨、激动的情绪完成作品读、析、赏各个环节的关键所在。以音乐导入新课,便是理想的方式之一,因为听觉引起的人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是最直接也是最迅速的。只要乐曲选择得当,教师授课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解郦道元的《三峡》时,先欣赏歌曲《三峡情》或《船工号子》,引导学生随着音乐旋律,去领略长江三峡奇异壮观的美景,由此激发学生阅读及走进作品的欲望和兴致。

3. 讲析——走进作品,读懂音乐

分析作品及人物的过程中,音乐也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鸿门宴》一课,分析到宴会上扣人心弦的紧张局面时,适时播放琵琶名曲《十面埋伏》或《霸王卸甲》,以增強学生对情节、人物心理、性格乃至整体形象的理解。又如《荷塘月色》一文,由《二泉映月》一曲导入新课,使学生能准确把握文章前半部分淡愁且忧到后半部分暂喜还愁之抑郁忧伤的感情基调;分析到描写月下荷塘与塘中月色的主体部分时,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在悠扬婉转的民乐声中感悟作者在黑暗时代里希望超脱现实的淡淡喜悦与淡淡哀愁的矛盾心理;讲到江南旧俗和《西洲曲》时,一首《江南好》的丝竹乐,不禁将学生带到了“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岸,眼前似乎浮现出“四处野鸭和菱藕,秋收满畈稻谷香”的人间天堂美景,自然理解作者“忽然想起”的缘由了。有音乐的铺陈辅佐,文章的主题与特色分析自然能水到渠成。

4. 总结——触类旁通,提高鉴赏能力

总结全文时,利用音乐往往能起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作用,最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欣赏能力相应提高,从而较好地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再塑生命》一文,让我们看到了身处黑暗无声的世界中的海伦·凯勒是如何不肯向坎坷逆境低头,顽强乐观、不懈追求,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女作家的。在文章充满哲理的尾声中响起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自然点亮了每位学生心头的奋斗、抗争、勇往直前的热情和理想之火,这无疑也给学生上了一堂深刻思索人生的德育课,真可谓一举两得。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类似的人物传记,学生自然能从中领悟人生,理解命运,激励自身,发奋进取。

音乐是无国界、无种族、无层次的“语言”,它应该同其他学科一样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音乐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个性,而语文教学的任务正是将充满人性之美、充满生活情趣的文学艺术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并徜徉在艺术的殿堂里汲取丰富的营养,塑造完美的人格。正如科学家李政道所说:“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能力,它们的追求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通过多年的摸索,我坚信在音乐的辅助下,一定能够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乃至德育工作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并让美的旋律永远回荡在语文乃至更多学科的课堂上!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第六中学)

猜你喜欢
旋律美的音乐
春天的旋律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好美的雾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