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研
(吉林市中心医院儿科门诊,吉林 吉林 132011)
在儿科门诊中,因为患者年龄小,在语言能力及表达能力上都具有特殊性,这就对治疗增加了难度,需要家属的陪同,且患儿的治疗依从性比较低,在治疗中如果患儿心理情绪不佳就会出现哭闹不配合的问题,患儿家属也通常比较烦躁、焦急[1]。这不仅对治疗效果产生不良影响,还容易引发护患纠纷,沟通是护理过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能够帮助护患之间建立良好和谐的关系,能够实现护理质量的不断提升[2]。本文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8月之间在儿科门诊接受治疗的6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儿科门诊护理中的沟通技巧。
以2016年11月~2017年8月之间在儿科门诊接受治疗的6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34例。观察组中男性患儿18例,女性患儿16例,年龄在1~1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1.3)岁。对照组中男性患儿15例,女性患儿19例,年龄在1~11岁之间,均龄(5.8±1.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差别(P>0.05),能进行比较。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主要有用药护理、输液护理、回答家属的疑惑等,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增强与患儿及其家属的沟通,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 接待过程中的沟通
护理人员对患儿及家属应该进行热情的接待,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最初印象,对患儿及家属进行自我介绍,同时对儿科门诊进行一个大体简洁的介绍,期间应注意文明用语,多使用敬语,让患儿及家属产生一种亲切感,消除陌生感[3]。对患儿疾病的治疗方法进行耐心的讲解,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对患儿进行安慰、开导,缓解患儿紧张的情绪,增强信心,更加积极的配合治疗。
1.2.2 技术沟通
在儿科门诊大部分的患儿都需要接受静脉输液治疗,护理人员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技术能力,熟练基本功,使静脉通道的建立过程更加顺利,根据患儿年龄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部位建立静脉通道,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争取一次通过,减少患儿的痛苦以及家属的担忧,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打下基础。
1.2.3 语言沟通
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儿及家属安慰性的言语沟通,患儿及家属在治疗过程中通常情绪都比较脆弱,需要获得一定的安慰,才能增强治疗的信心。比如在安慰患儿父母的时候,就可以说“疾病是不可避免的,作为父母应该坚强起来,积极的面对,给孩子足够的支持”。患儿在治疗中家属可能会存在很多的担忧,大部分是由于对患儿疾病认识不足造成的,护理人员需要根据家属的具体情况进行病情的解释,让家属能够了解患儿疾病的原因与治疗情况,从而获得家属的积极配合。
本文数据资料用SPSS 15.6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家属18例非常满意,14例一般满意,2例不满意,满意度94.1%;对照组家属16例非常满意,12例一般满意,6例不满意,满意度82.4%。观察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通过护理,观察组患儿护理依从者30例,不依从4例,护理依从率88.2%;对照组患儿护理依从的有26例,不依从的有8例,依从率76.5%。对照组已从率显著比观察组低(P<0.05)。
本文中,对观察组患儿及家属采取加强沟通的护理方式,护理满意度为94.1%,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82.4%,观察组患儿依从性(88.2%)也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依从性(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儿科门诊护理中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1] 刘 丹.沟通技巧在儿科门诊输液护理中应用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8):247+250.
[2] 黄健怡.儿科门诊护理中的沟通技巧[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29):157-158.
[3] 梁卫波.儿科门诊输液室护理沟通技巧效果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18):2499-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