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娜,彭肖建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责任培养对策探析
孙丽娜,彭肖建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目前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理论热点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维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基因,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责任意识的有效载体。通过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确保大学生扎根于肥沃的传统文化土壤,从而培养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责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下培养大学生传统文化责任的主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养大学生传统文化责任的重点。
传统文化;文化责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围绕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既反映了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又彰显了其以文化复兴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决心。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灿烂文明古国,随着综合国力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中国文化前所未有地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期待。中国发展模式逐渐形成,我们应当向何处寻找新的资源和经验以实现现代化?近些年国学热的兴起,说明当前文化建设的价值趋向是向历史寻找资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需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代大学生作为较高层次的知识分子,是文化家园的守望者。大学生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责任,以优秀的文化精神感染和塑造大学生的心灵和人格,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文化责任是一个国家、民族或群体、个体对其自身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当然责任。”[1]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始终贯穿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这一条主线。不论以追求高深学问还是以服务社会作为目的,最终都会协调互补,落脚到文化责任的终极追求上。作为文化传承的实践者和创新者,大学生传统文化责任的终极追求是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转化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并内化为精神追求,外显为实践行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大学生对民族、历史、文化高度负责的精神,担当起培养大学生继承、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责任的神圣使命。这既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现实需要,又能够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一系列全球性的灾难危机使人们开始反思西方文化,关注古老的东方智慧。向过去寻找解决当今问题的良方,是我们积极回归传统的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瀚的内容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也蕴藏着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的无穷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几千年从未中断的中华文明的形成、延续和发展,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反抗外来侵略,形成和丰富民族精神,对平衡社会利益和关系,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都起到了巨大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兴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和当代价值作了高度肯定,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们生存和发展的“根”和“魂”,是治国理政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5 000多年连绵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2]
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历史地获得和选择的传统观念,尤其是它们的价值。[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利于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培养道德修养,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源远流长的母体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发展以及人格养成具有重要的示范与引导作用。”[4]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忠恕可以培养大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无私奉献精神;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进取奋斗、百折不挠的信念;传统文化中的见利思义有益于提高大学生道德判断与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摆脱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消极思想的腐蚀;传统文化中的修己慎独能够培养大学生道德自我修养和人格自我完善的自觉性、主动性。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存在境遇虽然不断得到改善,但是,由于以时代性作为评断中国传统文化之基本标准的思维定式堪称根深蒂固,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认识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5]虽然完成了从新文化运动主张全盘西化到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的态度转变,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在内容上也主要是以科学和民主为标准,在整体的传统文化被打破的文化碎片中探寻价值意义。
(一)外来文化的冲击
随着市场经济的转轨转型,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和现代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良莠不齐的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相互交错激荡。外来文化观念在不同程度上淡化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当代大学生作为传统文化价值选择和建构的主体,思维比较活跃,其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受到外来文化因素的不良影响较大,盲目追求和效仿外来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则相对有限。甚至存在着认为中华文明已经过时,中华文化一无是处的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观点。
(二)高校重视的不够
许多高校不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继承和弘扬不够理想,而且对开展其教育普及活动也不够重视。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过分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进行的多是专业知识教育,片面追求升学和就业,凸显教育的工具性、功利性的一面。“当前高校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更多地集中在对人才的专业技能训练上,传统文化教育被更多的技术教育所取代,从而造成了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严重缺乏。”[6]一些大学管理者或教师,对这样一份独特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并不十分在意,较为轻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将此视为简单的普及性工作。并且对课程的关注较少,导致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不强,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或者重知识传授、轻精神内涵讲解,仅仅留于表面形式的应付差事。在教学资源分配和经费投入上,一些高校存在着重理工轻文史的现象。使大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而是多倾向于更加实际、实用的学习,传统文化因而容易被淡化、边缘化。
(三)自身践行的薄弱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由于大学生对其认识还处于相对笼统、淡薄的状态,仅仅是限于机械性的记忆,不能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内含的精神,真正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因而也就不能自觉运用其中的价值观念来指导自身教育的实践。再加上外来文化的一些不良影响,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一些诸如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社会公德意识淡漠等与中华传统美德不相符的道德失范现象。
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责任的现状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否则,文化责任意识的失语将很可能使中华传统文化在不断侵蚀中消失殆尽。对此,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责任的价值向度,既是新时期面临的新课题,也有益于健全大学生的人格。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大学人才培养的目的在于文化人格的养成,帮助被教育的人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其人格,于人类文化能尽一份责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向大学生传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其目的之一在于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强化优秀传统文化中当前所需要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构建高校道德教育的良好文化生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社会文化现象,“其本身与文化具有天然的本质意义上无法割舍的内在关联性,使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担当着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7]。2016年12月7日—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文化传承、发展和建设的重要途径,必然要自觉担当起培养大学生传统文化责任的时代使命。
(一)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十八大”报告中又强调了“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解释,“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圈子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具有的特色和发展趋向。不带有“文化回归”的意思,不主张复古,也不主张全盘西化。[8]它是文化生成发展过程中的自我觉醒和体认,是一种思想观念;它又是在自我反省基础上的价值选择和自我创建,是一种实践过程。“文化自信”指“主体(人)坚信自己的文化比别人优秀,能够兼容并包别人文化(同化),而不被别人文化所同化”[9]。对自己文化充满礼敬与自豪感,对自身文化价值和生命力的充分肯定和坚定信念,是一种文化上知己知彼的高度自觉。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历经5000年而不衰,形成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深深扎根于此。没有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自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缺乏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文化责任的思想保证,教育学生了解、认同传统文化,形成对自身文化的觉悟和觉醒,自觉追求和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内化为思想上的认同,外化为建设的实际活动。
(二)改革课程教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宝贵资源,但是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对大学生多是意识形态上的影响,偏重政治化、教条化和一元化,理论性和政治性较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了全面部署和科学谋划。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主导和主渠道作用,提高课程建设的规模和水平,发挥强大的带动作用,使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进教材、进头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思想,加强课程教学中应具备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品味。在课程建设时,结合时代特点,积极探索和贯彻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借助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颖活泼的现代网络新媒体手段创新教学形式。对课程内容进行革新和设计,选取具有现代性活力的教学内容,并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定为必修内容、通识内容,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引导学生全面、系统、深刻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浸润,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利用学生社团、专题讲座等充分营造浓郁的具有传统文化精神的文化环境氛围,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大学生的情操陶冶和道德实践。
对于任课教师而言,认真研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精义,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整合文化资源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示范引导,言传身教,把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品质、价值观念、人文关怀等融入课程教学之中,通过自身的文化魅力感染学生,使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责任感油然而生。当代大学生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和日常的实践活动,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崇尚先进文化和追求高尚道德情操,回应现实,关照当下,树立高度的文化责任感。
(三)优化培养模式
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人才是第一关键因素。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都需要人才的培养。为学与做人,科学与人文关系的失衡,是目前高校教育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文化创造力的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人才。借鉴传统文化中“以修身为本”的德性教育理念,将其运用贯彻到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之中,在加强知识训练的同时,更加注重健全人格的养成。确立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把具备“深厚的人文素质”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积极主动参与文化建设,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人才保障。与相关单位共同建设人才培养实践基地,优化创新文化人才的培养模式,组织实施文化人才的培养工程。培养善于开拓创新的领军人才,掌握现代科技手段的专门人才,精通经营管理的复合人才,使当代大学生在培养具有文化创造力和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能够起到基础性、堡垒性和战略性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创造出具有民族品格、时代特色、中国气派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一旦一个民族抛弃或丢失了自己的民族传统,或者被别的民族的文化所征服,那么这个民族的生存也就岌岌可危了。”[10]当前培养大学生文化责任的工作内容是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科学的文化发展观对待传统文化,严防复古主义和虚无主义两种极端的文化倾向。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发展于农业社会,是早熟的文化。由于受到当时的时代条件、社会制度和人们的认知水平等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进入近现代工业文明社会以后难免存在不合时宜的部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是我们的精神命脉。厚古薄今和厚今薄古都不可行,照单全收和全盘否定都不可取。培养大学生坚持和采取马克思主义辩证批判的方法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传统文化进行自觉反思和重构,做到古为今用、吐故纳新,鉴别地对待,扬弃地继承,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精用弘、弃其糟粕,用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这是任何一种文化历久弥新的根本保证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
传统文化不会自然而然融入先进文化,积极吸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一切古老沉睡的东西都鲜活起来,充满发展活力,为立德树人提供充足资源和坚实保障。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选择功能,保存并传递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深入挖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时代价值,继承和宣传优秀传统文化传统和光荣历史,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切实立足于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使大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体系脉络、发展趋向,明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创造、鲜明特色、价值理念,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坚持“两创”,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是指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和于当今仍然有价值的内容,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创新性发展”是指结合时代新要求,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内涵加以扩充、完善,使其更具有影响力和感召力。仅仅依靠传统文化并不能解决当前中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复杂问题,传统文化只有融入现代文化体系内才能发挥作用。全面认识传统文化,使之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民族性与时代性是一个具体的文化系统的基本属性,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的关系,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保持民族性的同时,又体现出时代性。
兼收并蓄,尊重差异。“先进文化指导思想的一元性、权威性与文化构成要素的多元性、丰富性,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的。”[11]用开阔的眼界和宽广的胸怀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民的优秀文明成果以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资源,吸收有益成分,为我所用。引导大学生从实际出发,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在汲取各种养分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中华文化,将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纳入到中华文化发展的整体体系和世界文化发展的总体进程中,在兼收并蓄中增进共识,在尊重差异中扩大认同。
(一)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责任培养的主题
当下培养大学生传统文化责任的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深厚基础,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也必须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伟大实践。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责任就是让他们转知成识、化识为慧、学以致用,自觉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之中,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又是具体的。保守性和排他性都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性,要从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中审视定位,从群众的文化需求中寻找方向,从时代精神中激活情感,从文化交流碰撞中开拓创新,从科技手段中丰富形式。
(二)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责任培养的重点
当下培养大学生传统文化责任的重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只有具备了核心价值,才能具有权威性,这是权威文化的内在特质。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传承核心价值观的历史,牢固的核心价值观有其固有的根本。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和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纳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成果,秉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信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12],必须牢牢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外来思想文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影响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在激荡的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确保文化安全的基石。坚定不移地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作用和核心地位,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思想导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引导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光荣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髓的和谐文化,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凝聚发展力量。
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和崇高的价值追求,以中华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已经成为21世纪的世界主流文化之一。没有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没有文明的发展和繁荣,“中国梦”的实现就缺乏深刻的价值根基。钱穆老先生曾经说过,文化业绩的护持,其职责落在我们当前的每一个人身上。没有一番文化修养与文化陶冶,便无法善尽承担文化与护持的文化之责。当代大学生作为民族复兴的未来和希望,有此职责担当起神圣的文化使命。“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应当是一场活动,或者是一种积极的文化建设。”[13]对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责任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调动一切积极有利因素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阵地,从战略高度建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机制。将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寓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和阶段。作为新生力量的当代大学生,我们有理由相信也应该相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我们必须牢记也应该牢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任重道远。
[1] 时明德.论大学文化责任的价值向度与现实旨归[J].教育研究,2014(2):76-81.
[2]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 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1.
[3] 傅铿.文化: 人类的镜子——西方文化理论导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2.
[4] 宋瑞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J].绥化学院学报,2009( 1):169-171.
[5] 李翔海.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论习近平中国传统文化观的时代意义[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5(6):22-28.
[6] 薛俊武,冯艳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6(1):120-123.
[7] 卢景昆,罗洪铁.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责任[J].思想教育研究,2012(3):17-20.
[8] 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90.
[9] 雷骥.文化、文化自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辨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7):18-20.
[10] 罗国杰.我们应当怎样对待传统——关于怎样正确对待传统道德的一点思考[J].道德与文明,1998(1):7-9.
[1 1] 李海彬.关于文化责任诸问题的思考[M]//〈北京文化论坛文集〉编委会. 打造先进文化之都培育创新文化——2011北京文化论坛文集.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4.
[12] 张雷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8-9.
[13] 欧阳康.世界的中国文化期待与中国的世界文化责任[J].社会科学战线,2010(8):51-56.
(责任编辑:杜 敏)
Analysis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raditional Culture Responsibility Cultivation
SUN Li-na, PENG Xiao-jian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401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 theoretical hot issue that the society and academia pay close attention to at present, and it is also an indispensable dimension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spiritual gene of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and it is the most profound cultural soft powe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is an effective carrier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responsibility. Through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and lifestyle, college students will root in the fertile soil of traditional culture, so as to cultivate their heritage of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al responsibility.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theme of cultivat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responsi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t present. 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the focus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traditional cultural responsibility.
traditional culture; cultural responsibil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410
A
1007-6875(2017)02-0123-05
��日期:2016-12-14
10.13937/j.cnki.hbdzdxxb.2017.02.023
河北省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钱穆文化责任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冀学位〔2016〕3号—77)。
孙丽娜(1970—),女,河北昌黎人,历史学硕士,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彭肖建(1990—),男,河北深州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