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小虎
数学是一门思维学科,非常锻炼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以知识为载体进行充分的思维活动是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而思维来自于问题,对于一节数学课来说,在开头以一个巧妙有趣的问题切入,使学生迅速进入活跃的思维状态,可以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创设生活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在学习指数函数概念及性质这一节时,为了提高学生研究热情,让学生对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变化速度有比较深刻地认识,与后面的對数函数形成比较,笔者在教学之初选择了一个这样的生活化问题:如果一张纸的厚度按10-5米计算,当对折到30次的时候,纸的厚度有多少?与下面哪个选项最接近?
A.一本大新华字典的高度
B.哈巴狗的高度
C.姚明的高度
D.珠穆朗玛峰的高度(8844.43m)
笔者先让学生猜,很多学生猜与姚明的身高接近。为此笔者还从网上下载一个折纸的视频,视频里一名外国男子在一个体育馆铺上硕大的白纸,一层一层折叠。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得出结果。计算如下:对折一次纸的厚度为10-5×2米;对折两次纸的厚度变为10-5×22米,对折三次厚度为10-5×23米……对折到30次的时候,纸的厚度为10-5×230米,10-5×230米是多少呢?计算出来的结果大约是10737米,所以最接近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学生们都对指数函数的变化速度之快感到惊奇不已,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后面学习探究的热情,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实验情境,克服学生畏难心理
从2011年开始,广东省高职高考数学考试大纲中增加了概率这一内容。近两年在学习概率知识前,笔者都会先和学生做以下的实验游戏来引入正题:让每位学生拿出一张纸,用笔在纸上写上自己的生日,只要写上几月几号就可以,不用写年份。写完后折叠好让组长收上来。笔者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班的同学有生日是同一天的吗?”下面同学议论开了,一年365天,我们班才50名同学,不会那么巧有相同的。笔者请了两位班干部上到讲台,一个念,一个在黑板上写,最终的统计结果是班上有两对生日相同的同学!笔者等大家安静了才解释:这个实验里所用的数学知识就是我们即将学习的概率,第1人的生日,有365种可能。第2人的生日,假设不是同一天,概率是364/365,第3人的生日,假设不是同一天,概率是363/365……第50人的生日,假设不是同一天,概率是316/365,那么50位同学全部没有在同一天生日的概率是(364/365)×(363/365) ×……(316/365),答案是多少呢?2.96%,也就是说同学里有同一天生日的概率是:1-2.96%=97.03%,说明任意50个人里生日相同的概率高达97%。通过这样有趣的课堂实验游戏,学生对即将到来的概率学习充满了期待,克服了他们的惧怕心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概率的效率。
三、创设关联问题情境,层层引导学生创新发现
在第二章解不等式中,有这样一道题目:“若不等式2x2-bx+a<0的解集为x|1 先解方程:x2-2x-8=0,解得x1=-2,x2=4,根据口诀“小于0,取中间”得出不等式的解集为x|-2 责任编辑 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