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晓华
【技法指津】
一、品味词语的表现力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月下荷塘,一个个“泻”字,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如水般流淌的动感;一个“洗”字,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的映照下鲜艳欲滴的娇媚状态。这些动词的使用,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了荷塘美丽的月色。此外,叠词“静静”“薄薄”“弯弯”的应用,亦使月下荷塘更显幽静、安谧、清宁,读来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品味句子的深层含意
考试中最常见的是“理解品味句子的含意”,它与散文的主旨紧密关联。散文语言含蓄隽永,推敲语言的深层含意,要由浅入深,细致把握。具体步骤为:
1.首先抓住并突破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先确定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再通过分析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在此处的具体含意。
2.查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必须从下文搜索相关信息;如果是总结句,就须上溯,从上文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从上下文段中推测本句要表达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
3.注意句子的表达特点。有些句子在句式上具有显著的特点,如倒装句、对偶句、排比句;有些句子运用了一定的表现手法;有些句子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对于以上这些句子,就要从它们的表达特点入手,分析它们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或技巧,進而揣摩它们的表达目的或表达效果,这样才会对句子有较深刻的理解。
4.通过转换语言来准确阐释。如句式上没有明显特点,可以根据对原句的分析,将意思分层表达;或根据原句句式,转换词语重新表达,以期把握句子的深层含意。
三、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
散文的语言风格一般有朴实简洁和优美生动两大类。用来表述语言特色的词语有:简洁准确、细腻传神、优美感人、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感染力强、典雅朴素等。解答时,先通读全文,再做出准确的判断。接下来,便可围绕这一特色,列举例句进行简析。
四、品味语言背后的美感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写景状物散文的基本特点,我们品味散文的语言,还要读懂语言背后的情感,即品语言之美,见景物之美,悟情感之美,如此才能渐入佳境,读懂散文。整体把握文章的美感,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抓住统领全文感情基调的文眼。如《故都的秋》,开篇写道:“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三个特点既概述了故都之秋景物的自身特点,也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切身感受。二是要体味文章写景的整体情感氛围。文章所状景物的特点,往往与文章的整体氛围相协调,使全文保持统一和谐的风格特点。如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就从多角度写出了景物不同层次的不同特点,立体感很强,美感十足,表达的也正是对“楼阁”(理想)的无比向往之情、对自然的无比喜爱之情。我们阅读时,要根据文字进行充分的想象与联想,更好地感受写景状物的层次之美,获得更加丰富的心灵感受。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的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选自木心《童年随之而去》)
问题:请品味文段景物描写的语言特色。
解析:品味写景状物散文的语言,需要在整体把握文段大意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关键词句的内涵,分析写景状物的手法及其作用,体味散文语言的风格与特色。本段景物描写手法有很多,如修辞手法、多感官结合,等等。
答案:(1)多角度描写,语言极富感官色彩。从听觉(橹声、水声)、触觉(风“又暖又凉”)、视觉(碧波、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描写景物,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2)语言生动形象,将“碧波”喻为“大匹软缎”,写出了河水的色泽和柔软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