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佩,周 华,杨 涛,刘 茜
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中医体质与颈动脉硬化相关性的研究
王 佩,周 华,杨 涛,刘 茜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中医体质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以及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为中医针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辨证论治防治颈动脉硬化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对20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做中医体质辨识,并检测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各体质类别间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血管阻力指数(RI)、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数量指标。结果 高血压病人体质分类中痰湿质48例(23.08%)最多;痰湿质病人BMI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气郁质病人高血压病程明显长于其他组(P<0.05);气郁质和痰湿质血脂水平明显较其他组高(P<0.05);平和质PSV高于其他组(P<0.05);痰湿质的IMT的增厚程度高于其他组(P<0.05);气郁质的斑块数量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 中医体质与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不同体质类型颈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表现不同。痰湿质以IMT的增厚为表现。气郁质可以明显看到有斑块形成。因此辨别中医体质,进行早期颈动脉硬化疾病的筛选,早期干预,调理体质,可能对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产生影响,为中医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高血压;中医体质;颈动脉硬化;心血管危险因素;血脂;斑块;眩晕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我国目前高血压病人至少2亿,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2人患有高血压,其趋势仍在增长。高血压病人靶器官损伤(心、脑、肾、血管等)的识别,对于评估病人心血管风险,早期积极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疾病从其所表现的症状和临床体征方面,可归属于中医的“胸痹心痛”“中风”“脱疽”“癃闭”“暴盲”等范畴。
中医体质学在注重调节人体整体机能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个体体质及个体之间的差异,在病人体质特征的基础上,寻找发病规律,通过体质辨识,早期预防控制疾病的发生。本研究通过体质问卷调查分析,颈动脉超声提供颈动脉血流和内膜厚度等各项数据,比较各体质动脉硬化程度的差异,以及部分高血压危险因素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为尽早防治颈动脉硬化和斑块的中药辨证论治,以及通过体质辨识和调整从而有效预防控制疾病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1.1 病例来源 208例病例来源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心血管内科,男115例,女93例,年龄26岁~85岁。
1.2 诊断标准 高血压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第3版)高血压病诊断标准[1]。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年龄18岁~85岁;病人知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病人,特殊人群;孕妇或哺乳妇女及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病人;已接受其他有关治疗,可能影响本研究指标观测者;未能配合完成调查者。
1.4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理测量学评价性能良好的量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2],体质分成: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
1.5 方法 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08例病人进行中医体质判定,完成相关实验室指标、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试验数据统计分析。
1.5.1 实验室指标检查 空腹血糖(葡萄糖氧化酶法)、总胆固醇(TC,三联酶法测定)、三酰甘油(TG,磷酸甘油氧化酶法测定)、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直接遮蔽法测定)、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直接遮蔽法测定),由曙光医院检验科负责检测。
1.5.2 颈动脉超声检查方法[3]由从事专业超声检查的医生进行检查,采用PHILIPS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 7 MHz~10 MHz。记录双侧颈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包括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 of common carotid artery,PSVCCA)、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 of internalcarotid artery,PSVCIA)、血管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包括颈总动脉血管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 of common carotid artery,RICCA)、颈内动脉血管阻力(resistance index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RIICA)、内膜中层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斑块数量。
2.1 体质类型分布结果 在208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体质类型分布结果依次是,痰湿质48例(23.08%),气郁质39例(18.75%),气虚质34例(16.35%),其次是湿热质(12.02%)和阳虚质(10.10%),在所有的体质分型中,平和质仅4例,占总数的1.92%。
2.2 不同体质类型部分高血压危险因素比较 痰湿质组与其他组别比较,BMI明显偏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郁质病人高血压病程组间比较最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烟龄、酒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不同体质类型部分高血压危险因素比较(±s)
2.3 不同体质类型生化指标比较 在高血压病人中,气郁质和痰湿质的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气郁质和痰湿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痰湿质病人三酰甘油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不同体质类型间生化指标比较(±s) mmol/L
2.4 颈动脉超声指标结果
2.4.1 收缩末期血流速度 平和质的PSVLCCA、PSVRICA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VLICA、PSVRCCA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不同体质类型间颈动脉收缩末期血流速度比较(±s) cm/s
2.4.2 血管阻力指数 RI RCCA、RI RICA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不同体质类型间颈动脉血管阻力指数比较(±s)
2.4.3 IMT、斑块数量 痰湿质高血压病人左侧颈动脉IMT较其他组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郁质与其他组比较,斑块数量明显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表5 不同体质类型间颈动脉IMT、斑块数量比较(±s)
古代医家很早就认识到人类具有不同的体质[4]。《灵枢·天年》云:“人的体质禀赋于父精母血,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充养、强壮于后天水谷精微”。由于禀赋的差异以及环境条件、饮食结构、种族的不同,决定了
个体千差万别。现代研究认为体质是指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5]。这种特质决定着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病变类型的倾向性。中医体质学在注重调节人体整体机能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个体体质及个体之间的差异,在病人体质特征的基础上,寻找发病规律,通过体质辨识,早期预防控制疾病的发生。
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中医体质分型相对集中,以“痰”为主,说明痰湿质体质确实对高血压病存在倾向性和易患性。高血压病危险因素与不同中医体质分类有一定相关性。痰湿质病人BMI、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明显高于其他组。中医云,“肥人多痰,乃气虚也,虚则气不运行,故痰生之”,肥胖之人,多为气虚,气虚则运化推动无力,水谷精微不行,则易积滞,久而久之则生痰湿,提示痰湿体质的高血压病人易肥胖,脂质代谢也存在问题,需要更加注重控制体重和监测血脂情况。林谦等[6]研究也得出了痰湿质易引起血脂升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及Na+-K+-ATP 酶活性降低。
对于高血压气郁质病人而言,其往往有心情烦闷,焦虑不安的症状,即为肝郁,此类病患往往情绪比较紧张,这正是中医“情志致病”,思虑过多,暗耗心血,因此气郁质病人高血压病程明显长于其他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增高也提示气郁质病人存在脂质代谢紊乱,应当注重疏肝理气,恢复肝脏疏利功能,积极治疗改善脂质代谢异常。
不同中医体质其颈动脉硬化中的病理表现、发生发展不同,痰湿质主要以IMT的增厚为表现,颈动脉内膜的增厚与中医“痰湿”内生十分相符,津液疏布不利,积聚体内,黏附某处,则生痰湿。高血压伴颈动脉斑块形成是一个动态复杂的发展过程,中医认为痰、瘀为其主要病机[7]。文秀华等[8]也认为痰湿、瘀血、阳虚体质的人群易患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气郁质主要以斑块形成颈动脉硬化的主要表现,肝脏疏泄不利,气机失调,则血行不畅,内生积聚。辨别中医体质,痰湿质治以化痰祛湿,气郁质用以疏肝理气,从不同角度针对颈动脉斑块不同病理情况进行治疗,稳定斑块,甚至减小斑块。本研究中还发现平和质收缩末期血流速度最快,提示无明显偏颇的体质血管情况一般都比较良好,其血流速度也是在正常范围内最快的,即“阴阳之气和,血脉调”。因此辨别中医体质,进行早期颈动脉硬化疾病的筛选,早期干预,调理体质,可能对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产生影响,为中医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1] 刘力生.2010年修订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S].第3版.北京:2010:13-17.
[2] 朱燕波,王琦.中医体质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评价[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7):651-654.
[3] 张爱宏.颈动脉超声检查方法及诊断分析[J].肿瘤影像学,2009, 18(2):176-177.
[4] 贾妮,逯敏.古代中医关于体质学说的初步探讨[J].中华中医药,2008,26(5):1094-1095.
[5] 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7.
[6] 林谦,陈焱,金法,等.37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医体质辨证研究[J].现代中医药,2004,3:17-18.
[7] 李小凤,周美珍,杨彩云.高血压体质类型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性及防治研究[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6(28):28-29.
[8] 文秀华,张亮.颈动脉斑块与中医体质相关性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1):124-126.
(本文编辑王雅洁)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 201203)
周华,E-mail:zhouhuam@hotmail.com
R544.1 R255.5
A
10.3969/j.issn.1672-1349.2017.03.003
1672-1349(2017)03-0267-04
2016-09-08)
引用信息:王佩,周华,杨涛,等.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体质与颈动脉硬化相关性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3):267-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