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教学的本硕衔接问题探究

2017-03-04 22:56南楠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改革

南楠

摘 要:研究生入学时的外语水平大相径庭,外语教学面临困境。解决外语课堂的本硕衔接问题,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教师一要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二要帮助学生构建外语知识体系;三要进行着实有效的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外语综合水平和应用能力;四要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涉足专业领域,为社会输出复合型人才。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克服语言磨蚀,积极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尽快渡过外语课堂的本硕衔接难关。

关键词:外语教学 教学改革 语言磨蚀 本硕衔接 翻转课堂

一、本硕外语课程衔接问题之诞生

本、硕、博在学术层次与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可持续性是本、硕、博衔接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大学教学要着眼于学生学术能力与学术状态的可持续发展。[1]本科生被录取为硕士研究生之后,外语学习成为新的挑战。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的变化使许多学生无所适从。由于学生入学时的外语水平大相径庭,高校研究生阶段的外语教学面临困境。教师讲解较快较深,基础稍差学生甚感吃力,努力未果后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不仅影响成绩,还会打击自尊心自信心。反之,如果讲解较慢较浅,则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没有任何提升,其外语水平存在倒退风险。教师面对两难境地,探求适合研究生阶段的外语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二、本硕外语课程衔接问题之起因

语蚀是外语课堂本硕衔接不畅的主要原因。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讲求细水长流,一旦长时间不接触,语言磨蚀就会出现。语言磨蚀(language attrition,简称语蚀)是语言习得的逆过程,意指语言使用者由于某种语言使用的减少或停止,其运用该语言的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退。语蚀可分四类:母语环境中的母语磨蚀、外语环境中的母语磨蚀、母语环境中的外语磨蚀、外语环境中的外语磨蚀。[2]。本文仅涉及母语环境中的外语磨蚀。中国学生从小学开始接触英语,从零星单词到句式的构建,再到阅读和书面表达,其语法知识的积累和外语能力在本科阶段达到高峰。学生大三前即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更有不少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外语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全国统考科目,学生学习动机强劲,复习考研全力以赴,外語应试能力增强。然而研究生阶段外语教学目的并非应试,而是提升学生在专业文献阅读、书面表达和交际应用等方面的外语综合能力。自十二月份考研结束距离研究生九月入学有九个月光景,这段时间学生的学习动力与之前相比迅速减退,母语环境中的外语磨蚀突显,成为造成外语教学本硕衔接问题的主要原因。

此外,教育背景、地域差异、选用教材、教师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是造成外语教学本硕衔接问题的次要原因。

三、本硕外语课程衔接问题之策略

针对客观存在的学生外语水平差距问题,外语教师应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首先,外语教师要在硕士入学伊始,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学生在研究生入学初期,难免产生焦虑心理,对于新的环境还没有完全适应,又面临诸多门类学位课和非学位课的选择。外语学习若出现衔接问题,将对其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产生对学习能力的自我怀疑和严重挫败感。因此,教师应在课程伊始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使学生认识到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的过渡出现衔接问题属正常现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是可以顺利渡过的。真诚的交流会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为今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铺平道路。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往往决定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热爱程度,因此外语教师应把握好课程伊始跟学生交流互动的机会。

其次,外语教师应帮助学生拼接记忆碎片,构建外语知识体系。在新课程开始前,教师利用几个课时,进行知识点疏导与精炼复习,将相关资料编辑整合,作为研究生外语教学初期阶段的课程资料使用。复习课实际是帮助学生重拾记忆碎片,克服语蚀,让他们的外语能力逐渐恢复。补充漏洞之后再传授新知识,效果必定高于直接进行知识灌输。因此复习课非但不会影响教学进度,反而会提升教学效果。

再次,外语教师要进行着实有效的教学改革,实现由“传授范式”向“学习范式”的转变。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课题,就是反思以知识注入为特征的本科教学传统,重建以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灵魂的现代本科教学模式。[3]传统的外语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通过大量备课工作“授之以鱼”,而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未被唤起。美国教育家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S. Bloom)于1956年发表了“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将思维划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级。其中,知识和领会属于“低阶学习”,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是“高阶学习”,能培养人的创造力。传统教育的“讲授范式”只能产生“低阶学习”,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范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西方学者在此基础上,将本科生的学习法进一步概念化为“浅层学习法”和“深层学习法”,前者是靠重述和对原文的遵奉去积累知识,依赖于模仿与记忆。后者是教师通过质询的方法使学生获得知识,依赖于学生内在的智慧。[4]任课教师应结合研究生外语教学目标,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学习,做到“授之以渔”。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发展,MOOCs(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进入大众视野,优质教学资源得以共享。随着多媒体的广泛应用,微课等形式为翻转课堂提供了可能。“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一种混合使用技术和亲自动手活动的教学环境。在翻转课堂中,典型的课堂讲解时间由实验和课内讨论等活动代替,而课堂讲解则以视频等其他媒介形式由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完成。[5]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不断反思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地实施教学改革,保留传统教学法的精华,同时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参与度,尊重学生用外语进行表达的勇气和努力,着重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最后,外语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科研能力。教师发展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6]高校外语教师多从事语言学、文学、文化或翻译研究,在各自研究领域造诣深厚的同时必须涉足其他专业领域,向专业外语方向拓展,为社会输出具有丰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良好外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此外,作为学生,首先要明确学习目的。学习外语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要坚持能力为重,努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以及翻译能力,特别是提高听、说、读的能力,切实扭转听不懂、说不出、看不明的状况[7]。学生一方面要积极配合外语教师的教学活动,课下做好复习、预习以及资料查找、整理等准备工作,以便课上交流讨论。珍惜课堂外语交流机会,主动参与其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外语思辨能力。另一方面应多读外语原版书籍与专业学术著作,锻炼自身的外语阅读和书面表达等应用能力,力争全面提高外语水平。

总之,解决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外语课堂的衔接问题,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对于教師而言,要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使其认识到衔接问题存在的普遍性,缓解学生的心理焦虑;帮助学生重拾记忆碎片,构建外语知识体系;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思辨能力,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主动的课堂参与者;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涉足专业领域,更好地为社会输出复合型人才。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外语要持之以恒,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克服遗忘和语言磨蚀,尽快适应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的过渡,提升外语综合水平和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兰勇.学术性教学:本—硕—博衔接之道[J].现代大学教育,2015(4):105-110.

[2] 倪传斌,刘治.影响母语磨蚀的相关因素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9(3):224-232.

[3] 朱光礼,周家德.重建教学:我国“研究性学习”三十年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39-49.

[4] 朱光礼,黄容霞.教学改革如何制度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在中国的兴起[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47-56.

[5] Gerald C. Cannod, Janet E. Burge, Michael T. Helmick. Using the Inverted Classroom to Teach Software Engineering.

[6] 钟美荪,孙有中.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推进外语类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第五届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思路[J].外语界,2014(1):2-8.

[7] 刘贵芹.努力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2):279-282.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改革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Washback Studies Used in Practice Teach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